本周的好書推薦,我給大家介紹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新書《廣場與高塔》。
尼爾·弗格森是英國人,在西方史學界,英國一向是名家輩出。尼爾·弗格森曾任教於劍橋、哈佛等多所著名高等學府,他的專長是經濟史和國際政治,早年出版過多部與經濟金融有關的著作,像《羅斯柴爾德家族》、《金錢關係》、《貨幣崛起》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當然,他最受歡迎的作品,莫過於2012年出版的《帝國》,這本書講述大英帝國的崛起,語言生動,洞幽燭微,是關於英國歷史的上乘之作。
尼爾·弗格森
1/6 科層與網絡
這本《廣場與高塔》講述了人類的網絡文明。不過,這裡的網絡可不單指網際網路,而是指一種古老的組織方式。在書中,尼爾·弗格森為我們盤點古今中外的各種例子,從文藝復興藝術的誕生,到印加帝國的覆滅,再到蘇聯解體、達沃斯論壇與矽谷建立,這些雜七雜八的故事看起來毫無關聯,但它們涉及到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網絡如何了重塑我們的社會秩序。
其實從《廣場與高塔》這個書名中,我們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圖。廣場是扁平化的,它意味著聚集和擴散。而高塔是垂直的,一層一層的,比喻現實世界的科層組織。兩者都是人類重要的組織形式,從國家到企業,這兩種形式往往是並存的。
廣場與高塔,一個象徵著網絡,一個象徵著科層。科層比較正式,往往有明確的中心。而網絡則是非正式的,且不止一個中心。
2/6 無處不在的「非正式組織」
這麼說有點抽象,容我先舉一個親身經歷。
大學畢業後,我曾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這家公司屬於典型的科層制結構:總經理是一把手,下面是分管各條線的副總,管理層下面是七個職能部門,總公司下面還有七家分公司。假設你是分公司的基層員工,想要向上級反映一個重大問題,那至少得經過五道程序,才能到達總經理的辦公桌。
按理說,類似這樣的組織,信息會儘可能集中在上部,上級通常比下屬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如重要的人事變更,往往是管理層已經有了方向,但是秘而不宣,直到最後發布紅頭文件,下級部門的員工才會知道。
但在現實中,情況並非如此。你會驚訝的發現,很多時候,還沒等上頭公布人事任免的通知,有些職能部門的員工,甚至分公司的員工已經了解了內情,請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
原因就在於,企業在正式的科層組織之外,還有一個非正式的網絡組織。這些網絡組織的骨幹,通常是職能部門的某位經理,或者與領導交情很深的老員工,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把自己知道的秘密分享給別人。除了人事任免這樣的大事,他們還知道很多東西,諸如職場八卦、辦公室政治,甚至還有個別領導的隱私。
當然,網絡組織在企業中的作用,遠遠不止打探消息那麼簡單。在國有企業呆久的人,都懂得「抱大腿」的重要性。與其一輩子埋頭苦幹,不如早早地找對靠山。所以,一些頭腦機靈的員工,會以逢年過節上門送禮的方式,與領導建立私密的聯繫。儘管這樣的行為被一些人所不齒,但事實證明,正是那些懂得與上級搞好關係的員工,才會有更大的機率獲得升遷。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中國人對網絡的理解,恐怕比多數西方人都要深刻。在中國,「圈子文化」、「山頭文化」歷史悠久,在古代官場,上門送禮甚至是不成文的規矩,不諳此道者,甚至都沒法在官場混下去。直到現在,想做大事而不講個人脈,依舊是寸步難行。
然而,中國人雖擅長經營網絡,卻擺脫不了自身的局限。我們的網絡總是受到宗族、血緣與價值觀的影響,因而制約了網絡的規模。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人很早就到海外經商,卻始終沒能建立起猶太人那樣的全球性貿易網。相反,猶太人在這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6 羅斯柴爾德家族
前兩年,有一本叫做《貨幣戰爭》的書在國內火得不行。很多人通過這本書了解了一個神秘的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
《貨幣戰爭》把羅斯柴爾德家族說得神乎其神,好像整個歐洲近代史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下。碰巧,在《廣場與高塔》中,作者也用一個小小的篇幅介紹了這個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出身卑微,卻在19世紀中葉從歐洲的猶太人社區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股龐大的金融勢力。其成員打進歐洲各國的政商高層,其公司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等歐洲大城市均設有分支機構。
羅斯柴爾德家族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鞏固並擴大網絡,首先是族內通婚,即讓堂兄弟姐妹之間結婚,以確保權力始終掌握在家族成員的手中。
其次,羅斯柴爾德家族還向達官顯要提供商業貸款,使他們在經濟上對自己產生依賴。梅耶·羅斯柴爾德就說過:「如果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對一個猶太人負債,他就在這個猶太人的掌控之中。」
第三,憑藉與歐洲大人物的密切聯繫,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掌握了一個情報網絡,須知在19世紀,通信技術還比較落後,高層之間的情報往來,更多是依靠私人信使,無論從安全性還是效率的角度來說,這都比公共郵政要靠譜的多。正是憑藉這個非凡的網絡,羅斯柴爾德家族為歐洲政治家提供源源不斷的情報服務,並獲取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回報。
如果說19世紀歐洲各國的政府,是一個個等級森嚴的科層組織,那麼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構建的龐大網絡,則是在科層之間建立了連接,通過扮演債權人與中間人的角色,從中賺取巨額租金,在19世紀顯赫一時。
羅斯柴爾德家族得以壯大的秘密,在於他們能有效地利用金融工具,以及歐洲各國的政治矛盾,讓自己居間輾轉騰挪,成為影響歐洲政治經濟的紐帶。這種在不同集團之間充當聯繫人的做法,網絡科學裡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填補結構洞」。所謂結構洞,就是不同團體間的空隙地帶,一旦你有能力填補結構洞,你就能從兩邊獲利。
4/6 太平天國靠什麼組織人力
羅斯柴爾德家族憑藉金融信貸建立私人網絡,但這只是網絡形成的方式之一。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方式,是通過宗教信仰。
有意思的是,在《廣場與高塔》中,尼爾·弗格森提到了一個中國的例子——太平天國起義,將其作為以信仰為橋樑建立網絡的典型案例。
太平天國的發起人洪秀全曾經是個落魄書生,由於屢試不第,對人生充滿絕望。據說有一天,他做夢遇見了耶穌,後者告訴他,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之後,洪秀全成立了「拜上帝會」,並在中國的南方開始了傳教活動。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會」是個非正式組織。然而,打著上帝旗號的洪秀全,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擁戴。他的身邊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窮人,他們認為,洪秀全給他們帶來了「福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很多農民起義,起初都帶有宗教色彩。除了太平天國,還有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以及清朝中期的白蓮教起義等等,為何宗教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原因就在於,它能夠在不同的宗族、地域與階層之間建立紐帶,使底層民眾獲得一種共同語言,產生一個跨區域的價值網絡,一旦成燎原之勢,就會對中央王朝造成致命威脅。
當然,這些傳統農民起義所秉持的教義大多比較粗陋,不如洪秀全版的基督教那麼精緻。儘管後者也對聖經進行了大量篡改,故而不被西方正統教會所承認。
有西方歷史學家做過這樣的猜測:如果洪秀全不去私自篡改基督教教義,或者西方國家不去協助清政府打擊太平天國,歷史會不會出現另一種可能?比如,太平天國是否會發展成類似於美國摩門教那樣的組織,作為基督教的分支,以合法的方式存在?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宗教都是外來的,它們通常得經曆本土化改造,或者依附於官僚體系,或者為民間服務,而兩者往往是一體的。總之,宗教在中國還無法發展成一股獨立的網絡勢力。正如在歷朝歷代中,你也無法找到類似羅斯柴爾德那樣的商賈大族,因為中華帝國的官僚體系過早地成熟(如國家通過科舉考試,壟斷人才的晉升通道。)反而遏制了商業創新與思想傳播,後者通常是以非正式網絡的形式展開的。
5/6 網絡與科層的互補
說到這很多人會產生一種誤解,即認為網絡組織比科層組織要好,網絡意味著自由和創新,科層則代表了守舊與僵化,這顯然是不對的。
類似《貨幣戰爭》這樣的書之所以大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滿足了普通讀者對陰謀論的偏好。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某些秘密組織,他們由一群聰明人所組成,並掌握著全球最重要的資源,只要這群人願意,他們就能夠搬弄乾坤,想滅掉誰,就滅掉誰。
然而,真實的世界遠比陰謀論複雜得多。所謂「少數人掌控多數人的命運」這種說法,只能給科幻電影或者「007系列」提供有趣的佐料。儘管網絡在很多時候發揮著重要影響,我們仍不能高估它的重要性。
網絡組織與科層組織,兩者既存在對抗,也構成互補。對組織或國家而言,它們只是權力流通的兩種不同的方式,誰也無法取代對方。
人類之所以有科層組織,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硬性的權力和制度,來塑造合作與信任。然而,這是得付出代價的。在科層中,人們會變得壓抑,信息會遭到扭曲,思想會受到限制。好在網絡一直存在著,它能打破科層的壁壘,建立新的秩序,讓腐朽的東西漸漸瓦解。
6/6 其他推薦書籍
《廣場與高塔》就介紹到這,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跟歷史與網絡有關的作品,我再推薦你讀兩本書。
一本是威廉·麥克尼爾的《文明之網》,麥克尼爾的名字你可能沒聽說過,他可是公認的研究世界史的大家。《文明之網》是麥克尼爾寫給大眾看的全球通史,從網絡的角度描述了人類文明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過程。不過,《文明之網》沒有時下網絡科學的那些專業術語,而且邏輯連貫,語言流暢,堪稱大家手筆。(相比之下,尼爾·弗格森的《廣場與高塔》卻有東拼西湊,賣弄學問的嫌疑)值得你拿來一讀。
第二本書是巴拉巴西的《連結》,這是一本網絡科學的入門書,你今天聽到的很多概念,像什麼六度分隔、弱連接、結構洞、無標度網絡等等,在這本書里都有提及。巴拉巴西是網絡科學的奠基人,有人說他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巴拉巴西來中國做過幾次演講,在網上能找到他的演講視頻。個人認為,此君不但擅長寫書,還善於把思想傳播給大眾,在網際網路時代,這真是占了個大便宜。作為研究網絡的科學家,恐怕沒有人比巴拉巴西更懂得利用網絡的妙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