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各個省級機關都在南京。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則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情況。作為一個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江蘇巡撫並不是待在南京,而是一直留在蘇州。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並不是江蘇巡撫不住在南京,而是不願意與兩江總督待在一個城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在南方地區赫赫有名,也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以後,行省制一直沿用到了現在。不過,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和漏洞,各方面都不完善。明朝將元朝勢力驅逐到北方草原以後,沿用了行省制度,不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明朝在名義上有兩個首都,因此出現了南北兩個直隸地區,所以明朝的區劃被稱為「大明兩京一十三省。」
其中,南直隸基本上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屬於全國最富裕的地區。明朝在各方官員結構上,原本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相互牽制的三駕馬車。其中,布政使負責全省的財政、賦稅、民政和人事任命等工作。按察使負責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獄等工作,至於都指揮使,則管理全省的軍隊。三駕馬車相互牽制的模式,曾經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可是進入明朝統治的中期以後,各種重大問題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候,三個部門經常相互推諉,無法做到統一協調。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前後設立了總督和巡撫。請注意,明朝的總督和巡撫並不是固定的。在任務完成以後,這些職務就會撤銷。出現新的問題,再設立新的總督或者巡撫。到了明朝統治的後期,巡撫逐步固定下來,出現了南直隸巡撫。由於南京屬於明朝名義上的留都,南直隸巡撫當然不能在南京辦公。
在江南地區,能夠與南京媲美的城市只有蘇州。因此,南直隸巡撫駐紮在蘇州,這逐步成為了慣例。蘇州府和松江府承擔了全國十分之一的賦稅,南直隸巡撫駐紮在蘇州,有利於對這一地區的管理。清朝入關以後,由於南京喪失了首都的地位,南直隸被改稱為江南省。清朝對於江南省並不放心,因為這個省份太大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為了自身的統治需要,清朝把江南省分成了江蘇省和安徽省。安徽省的省會在安慶,江蘇省則有兩個省會。
按照清朝的規定,兩江總督負責管理江蘇、安徽和江西三個省,駐紮在南京。江蘇巡撫由南直隸巡撫演變而來,原本就駐紮在蘇州。那麼,江蘇巡撫為何不願意前往南京城辦公呢?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的總督和巡撫,總督負責兩三個省的軍務、糧務、河道等各方面的工作。至於巡撫,則是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各個方面的實際工作。
由此可見,總督和巡撫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半個同事的關係。總督的地位雖然略高於巡撫,但並沒有絕對的優勢。兩個官職都屬於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的權力劃分存在相互重疊的部分。因此,總督和巡撫經常暗中較勁。在清朝統治的後期,兩江總督曾國藩與江西巡撫沈葆楨相互內鬥,曾國藩占據優勢,不過並沒有占多少便宜。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相互攻擊,幾乎下死手。到了最後,誰也沒有能夠擊敗對方。由此可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地位差距不大。
對於一個封疆大吏來說,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地盤上再出現一個對手。江蘇巡撫寧可待在蘇州,也不願意前往南京辦公。朝廷為了避免總督和巡撫發生矛盾,也默許了江蘇巡撫留在蘇州。其實,在明朝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故事。鳳陽巡撫原本駐紮在淮安府,但為了治理黃河,朝廷臨時在淮安府設立了河道總督衙門。
面對比自己地位還高的總督,鳳陽巡撫一口氣搬到了江北一帶。在清朝統治時期,雖然江蘇省和安徽省已經分家,可是從康熙朝開始,安徽的高級官員們繼續留在南京,而沒有搬到安慶辦公。由於一群高級官員都在南京,安徽省的鄉試甚至是在南京舉行的。這讓兩江總督很不高興,安徽省的高級官員們不肯走,留在南京屬於名不正言不順。在兩江總督、江蘇巡撫等眾多衙門的催促下,直到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安徽的高級官員們才搬走。
與江蘇省的情況不同,在清朝的其他省份,基本上出現了督撫同城的情況。例如湖廣總督、湖北巡撫都在武漢辦公,總督和巡撫之間肯定會出現矛盾。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乾脆廢除了這個規定。在督撫同城的省份中,總督負責兼任巡撫。西北地區的情況最特殊,陝甘總督負責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的事務。起初,陝甘總督與陝西巡撫都在陝西省會西安。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陝甘總督從西安遷移到了甘肅省會蘭州。
與此同時,清朝撤銷了甘肅巡撫,由陝甘總督兼任甘肅巡撫。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聊江蘇巡撫,作為一個正二品的高官,實際權力很大,負責全省的事務。為了避免與兩江總督的衝突,同時加強對蘇松兩地區的管理,江蘇巡撫一直留在蘇州。至於兩江總督,則留在了南京。其實,即使在南京城內,兩江總督並非沒有對手。因為在南京城裡,還有一位從一品的江寧將軍,地位比兩江總督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