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越罵她「白眼狼」,她越火成打工人典範

2023-12-16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老闆越罵她「白眼狼」,她越火成打工人典範

很難想像哪個大公司的總裁,會對自己半年前開除的一名年輕員工如此念念不忘,隔三岔五就要提起來「以儆效尤」。

最近董明珠在格力電器大學生入職儀式中怒斥孟羽童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爭議。

「當秘書連個文都不會寫,我不知道算什麼秘書,只想藉助我們平台當個網紅……所以我們把她開掉了。」

話說得如此不留情面,甚至暫時「打敗」董宇輝和東方甄選的大戲,上了熱搜第一。

事情發酵後有記者去採訪孟羽童,對方表示自己正在備考,不太方便出來回應。

圍觀網友也覺得都已經離職半年多了,董明珠還要擺出一副伯樂姿態指責對方「不懂感恩」,實在是不太體面。

但從頭到尾圍觀了她倆的「虐戀情深」之後,我只想對董姐說一句:

「你的兩年我心疼,但你真的不懂她。」

01

董明珠還要「虐戀」

孟羽童多少遍?

如果代入孟羽童的視角,她跟董明珠的「散夥」經過或許可以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

你以為跟前男友分手是好聚好散,沒想到過了幾個月他突然開始說你好吃懶做愛花錢。

半年前她從格力離職(現在董明珠說是開除)的時候,雖然外界已經能看出明顯的裂痕,但表面至少算得上是和平分手。

當時孟羽童還在社交平台上發了一段元氣滿滿的視頻:

「我已經從格力順利畢業啦。經歷這樣的一個人生變動,沒必要把它當成消極的事情,它只是我們人生某一個階段的選擇而已。」

而董明珠這邊,也曾保持著基本的體面。

孟羽童有段時間常抱怨在格力工作壓力太大、加班多,看起來很是不給老闆面子,但董明珠一直未發一言。

甚至等孟羽童宣布離職後,格力電器的官方帳號還發了條看起來跟明星夫妻離婚差不多路數的和平聲明:

「感謝關心,祝願孟羽童和廣大網友一切都好。」

但在所有人都以為這事兒就這麼結束了之後,董明珠突然開啟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脫粉回踩」。

11月份,她在訪談節目中公開表示:「有人認為自己當網紅就是有價值,卻不知道只是無本之源。」

這也是讓王自如再次出圈的那個採訪。

當時網友們只顧討論王自如驚人的拍馬屁能力,卻沒料到董姐這邊已經吹響了聲討前千里馬的號角。

訪談里看似夸王自如,但句句都在拉踩。

「不能把他(王自如)雷同於跟其他那些網紅員工是一個級別的,他們那些人剛剛從學校走出來,對外界一無所知。」

還隱晦地提到有網紅員工「在格力的平台,卻給別的品牌做廣告」。

雖然沒提孟羽童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是在說誰,「董明珠稱孟羽童兼職接廣告不合規」立刻衝上熱搜。

到了這次的內部採訪視頻,「聲討」的態勢更加浩大。

指名道姓不說,更是直接批評孟羽童能力差、只認錢。可以說是從「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的層面,上升到了「她這人就是不行」的層面。

再聽董明珠回憶自己當初是怎麼在9個人選中了孟羽童,我甚至直接幻視了《武林外傳》里賽掌柜對丫頭小翠說的那段話——

「世界上誰都可以對不起我,只有你不行,因為你是我妹妹啊!」

公平來說,最開始大家很能理解董姐的耿耿於懷。

回看參加《初入職場的我們》的幾位年輕人,她給孟羽童的待遇可以說是獨一份的豪華。

一個20歲剛出頭的小女孩,直接被任命成了董事長秘書;

董明珠更是在當年的中國製造業峰會上高調跟媒體介紹:「我希望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跟孟羽童同進同出。

在同齡人還在拚命考研、刷實習,絞盡腦汁地想在大公司謀得一份普通崗位的時候,孟羽童已經提前拿到了閃著金光的接班人劇本。

董明珠送她職業套裝,在各種公開場合大力讚美她,甚至會在她發言時在一邊幫忙拿話筒。

因此,當孟羽童最早因為「加班多、薪酬差」而離開格力的時候,確實收到了不少諸如「忘恩負義」的批評。

輿論風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扭轉的呢?或許就在董明珠一次次的「聲討之中」。

即使是用最傳統的「知恩圖報」價值觀來看待現代職場的人,也開始覺得都分道揚鑣半年了,一個大企業家沒必要再對小姑娘窮追猛打。

尤其是視頻里那句「只想著掙更多錢的年輕人就是行屍走肉」,更被不少人看成是「洗腦」失敗的無能狂怒:

「孟羽童沒吃下的餅,現在塞給新的應屆生吃了?」

02

是賞識,

也是生意

但是且慢,身為一個混跡商場多年的企業家——

董明珠真的會如此在意一個她口中「不會寫文」「浮躁想當網紅」「違規接廣告」的年輕員工的離開嗎?

她對孟羽童的失望和憤怒或許是真的,但大概並不單純因為她一手提拔上來的人,最終卻「背叛」了她。

正如當年把孟羽童捧成「接班人」,也不只是個伯樂發現了千里馬、忍不住要給她機會的故事。

董明珠上《初入職場的我們》是2021年,恰恰就在2020年,她突然宣布進軍直播界。

親自在各個平台巡迴帶貨13場,靠自己搞定了格力將近一個季度的業績。

格力原本的銷售主要依靠各級代理商和經銷商。在電商崛起之後,這樣的模式不僅僵化,也不利於企業壓低成本、打價格戰。

線上、直播是必須要做的。可董明珠本人雖然自帶流量,卻不可能放著總裁的工作不幹,從此變成職業主播。

雖然董明珠無數次強調孟羽童的本職是秘書。

但外界普遍認為這個女孩在格力真正的「職業規劃」,是成為自帶格力標籤的帶貨主播。

在節目裡,董明珠就對孟羽童的「口才好、會跳舞」大加讚賞。

入職後孟羽童更是經常出現在直播間——就連直播間名字都叫「明珠羽童優選」。

《初入職場的我們》,看似是個老闆尋找有潛力年輕人的綜藝。

但對於董明珠和格力來說,實際效果更像是參加一場養成類選秀——

孟羽童在上節目時還是個素人,但等到節目結束,已經成了自帶關注、且牢牢貼上了「董明珠接班人」標籤的網紅。

如果一切順利,格力可以擁有自己的「董宇輝」。

搭上線上銷售這趟快車,直接面對消費者,從此擺脫對各級代理商的依賴,還能順勢推出更年輕化的、幾百塊錢的小家電。

然而孟羽童在董明珠的眼中或許曾是「優秀年輕人」的代表,作為一個帶貨主播卻實在沒什麼特別出彩之處。

個人風格平淡、抖包袱拋梗無趣——

做時尚博主或許可以接到廣告,可格力這種大公司一季度幾百億的銷售額,顯然不是她能撬動得了的。

孟羽童的小紅書帳號。

一個非常尷尬的數據是,「格力明珠精選」帳號開設第一周,媒體統計其總銷售額不過10萬。

孟羽童力薦的兩款年輕化小家電:桌面空氣凈化器只賣出16件,加濕器只賣出492件。

即使在今年5月孟羽童離職之後,格力直播間的銷量也並沒有好轉。

有媒體預估「格力明珠精選」一個月的銷售額在1000萬到2500萬之間,就算按照最高額計算,一年的銷售額也才3億。

與此相對的是,董明珠在2020年的13場直播里足足賣出了476億。

但不同於「格力明珠精選」主要面對消費者,當時她的直播間大多都是經銷商直接批量下單,實際上相當於「進貨」。

狠狠傷了董明珠心的或許不只是孟羽童,還有她所關聯的一整套擁抱直播帶貨、擁抱年輕人的邏輯。

折騰了半天,最後還是消費者不買帳,經銷商買帳。

而在孟羽童之後,如今被董明珠推到台前來的王自如,入職後恰恰負責的就是對接經銷商。

上個月,王自如一句「夢想就是跟在一個頂級企業家身邊」,被全網吐槽他的價值主要是情緒價值。

但換個思路想想,或許也說明年輕化和直面消費者,此後不再是董明珠為格力規劃的方向。

03

孟羽童們想要什麼,

董姐永遠不懂

董明珠對孟羽童從捧到批,不止代表著對一個員工的態度,或許也代表她對企業未來道路的設想。

但要說她當年對這個小姑娘全無「提攜」的真心?也不見得。

在這次引發爭議的視頻中,董明珠有句惹了眾怒的表述,「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理想,錢應該是成功的結果。」

雖然她最近說過很多跟兩年前自相矛盾的話,但「年輕人別太看錢」這個觀點倒是從沒變過。

在《初入職場的我們》中,孟羽童第一次吸引到董明珠的,就是因為開場選擇了最低的4000月薪。

她說之前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實習工資是一天150塊,能比這個高就很滿足。

當時董明珠就對這個女孩印象很好,誇她踏實、「三觀正」。

後來也曾笑眯眯在採訪中講過孟羽童拒絕漲工資,要等「兩年後做出成績再說」的故事。

如今年輕網友當然覺得這是老闆在畫大餅,但「犧牲眼前利益博求長遠成功」邏輯,的確曾經在一代人身上奏效過。

就拿董明珠本人來說,她最早就是從銷售員學徒做起,為了一點提成起早貪黑跑業務。

這份不計得失的拼勁獲得了回報——有一年她一個人就賣出了格力總銷售額的1/6,也因此得到了當時董事長的賞識。

最終一步步走到今天,成為一家大公司的話事人。

這是她自己的成功經驗,大概也是她給孟羽童規劃的職業路徑。

更是很多傳統企業對所謂「提攜」的理解。

金子在發光之前總是要經受磨難的,或許是甘於在平凡的崗位上磨練,或者是犧牲暫時的收入以博求長遠的成功。

而作為伯樂,只需要在金子發光的時候敏銳看見,讓他們不至於就此蒙塵。

無論當時的孟羽童是怎麼說的,但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她顯然是不同意這一套的。

在她離職之前,就曾有意無意提及自己曾連續工作21個小時,而月薪只有「格力應屆生的普通水平」。

「覺得工作內容很懸浮」「隨時被電話打斷」「安排好的工作下一秒就會變」……

再加上董明珠說的,「還在格力的時候,就已經在外面接廣告了。」

董明珠當然無法忍受這件事。

但換成如今任何一個年輕人,當「拿不過萬薪資等著十幾年後做格力接班人」,和「當網紅變現輕輕鬆鬆賺幾百萬廣告費」這兩個選項擺在面前,大概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老闆們的心裡裝得下十幾年的職業願景,甚至幾十年的企業願景。

可年輕人是等不及的,生存的焦慮始終縈繞在身邊,唯一能夠緩解這種焦慮的,就是把所有抓得到的機會都變現。

所以前腳董明珠教導年輕員工「要追求長遠的成功」。

後腳孟羽童在網上就已經被捧成了不吃老闆畫的餅、拿大公司做跳板提升自己的「打工人楷模」。

「只有現在能拿到手的東西,才是屬於我的。」

現在回看2年前那些「傳統企業擁抱年輕人」的圖景,更像一場場彆扭的互相遷就。

老闆們以為自己能忍受年輕人的張揚不羈,年輕員工們試圖扮演老闆心中的懂事晚輩。

如今遷就的目的沒達到,而雙方的代溝也終究無法彌合——

董明珠們再不甘心,這場「賞識年輕人」的大戲,也只能如此慘澹收場了。

還沒看夠?點擊視頻,看今年捲成麻花的奶茶聯名們,到底是儀式感還是智商稅?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什麼知遇之恩,

不過利益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5b2283edaa2a2cbd71e7f4f753702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