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價值、閒暇精神和閒暇教育

2023-10-0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閒暇價值、閒暇精神和閒暇教育

{置頂關注][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閒暇價值、閒暇精神和閒暇教育

——好學校為師生創造閒暇空間

作者|翁乾明

「靜」下來用心體悟,「慢」下來沉潛往復,「停」下來從容把玩。

人唯獨在閒暇時才有幸福可言,恰當地利用閒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

一個人一生中沒有充分的閒暇,就接觸不到許多美好的事物。

只有具備閒暇精神,才能賦予閒暇以生命。

一閒下來就無所事事,一沒人管就失去方向。說的是誰?萬千中國中小學生,才進校門就頹了的大學生,盲目地上班、無計劃無激情的成年人。為何會這樣?因為我們從小就沒閒著,也從來沒學過,閒著的時候應該幹什麼?

1、閒暇的價值

何謂閒暇?閒暇,是指扣除謀生、睡眠等硬性時間之外的剩餘時間,也就是可由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閒暇是相對於「勞作」(勞動、工作、學習)而言的,不僅是時間概念,還意味著可自主行動的空間、彰顯個性的活動和自由自在的狀態。當然,這裡的「自由」並不意味著放浪形骸、玩物喪志、遊手好閒。

但對多數中小學生來說,閒暇是個稀罕物。他們每天早早地趕到學校,滿滿地聽課,趕趕地做作業,晚晚地睡覺。許多學校圖書館一片荒蕪,找不到幾本好書;運動場一片沉寂,找不到幾個運動的身影;甚至連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也砍掉。孩子們整天除了上課就是做作業,寒暑假再被塞進各種補習班。學校和家長都太不放心了,就怕給孩子閒著了,想方設法把他們的時間占滿。

然而,在古希臘,閒暇就是學校,沒有閒暇就沒有學校。據說,英語中「學校」一詞源於古希臘,本義就是「閒暇」。亞里士多德認定:「人唯獨在閒暇時才有幸福可言,恰當地利用閒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羅素認為:「一個人一生中沒有充分的閒暇,就接觸不到許多美好的事物。」

英國劍橋大學就是靠著喝「下午茶」的制度,喝出了六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帕夫雷什中學每天只上5節課,成為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曾有這麼一所中學,著力培養愛國愛群之公德,服務社會之能力,上午4節課,下午2節課,3點半後教室鎖門,師生一律上操場、去圖書館或開展社團活動,其餘時間自主支配。這就是張伯苓執掌的南開中學。結果,從這裡走出了周恩來、溫家寶、周光召、朱光亞,數十位兩院院士,還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文學家曹禺等一大批奇才翹楚。

當今中國典範式的學校——北京十一學校也在為師生創造閒暇。該校把每學期20周劃分為兩個大學段(各9周)和一個小學段(2周),小學段夾在兩個大學段之間。在兩個星期的小學段里,沒有教師,沒有作業,完全由學生自主安排!明智的教育就要這樣!因為沒有閒暇,就少有自主時空,就少個性靈性。我們在抱怨學生沒有讀書看報、獨立思考的習慣時,要反思給了學生多少閒暇?

2、閒暇精神

在人群中,不難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閒暇越是增加,身心越是疲憊,心靈越不自由。因為,沒有閒暇精神在場,閒暇會迷失方向,反而加劇了身心失調,從而感到身閒而心累。

可見,只有具備閒暇精神,才能賦予閒暇以生命!所謂的「閒暇精神」,就是能以閒適的心態,善用並妙用閒暇,謀求個性化發展、提升生命質量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追求。閒暇精神追求的是生命價值和自由創造。有了閒暇精神,人們在閒暇時間裡可能十分忙碌,卻仍可保持閒適心態。這裡的「閒適心態」』就是心靈的自由。閒暇精神的本質就是心靈的自由和主體的回歸。很明顯,閒暇精神可使人變得大氣而豁達、從容而機敏。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避談閒暇精神,顯得逼仄而侷促、小氣而狹隘。不能不說,心靈束縛是我們教育的致命傷!

心靈束縛與標準答案是一對難兄難弟。「心靈束縛」造就了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習慣,離開書本啥也不會,遇到問題就找「標準答案」。而「標準答案」又強化了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的心靈束縛。二者相互作用,使人逐漸變得不會異想天開、尋根問底、批判質疑和標新立異。結果,有了閒暇,要麼投入到背書刷題之中而疲於奔命,要麼投入到網遊刷機之上而消磨時光。有調查表明:過去學生平均每人每年借閱圖書10本左右,現在平均還不到1本,這就是心靈束縛與標準答案相互強化的一個明證。

而閒暇精神會使人感覺敏銳、心境美好,從而有「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的雅致,活得「爽並充實著」「累並快樂著」。可以說,大量的科學、藝術、文化成果,也是由閒暇精神所催生的。哥白尼是大主教的秘書和醫生,其「日心說」是在「閒暇」里創創立的。愛因斯坦在瑞士伯恩專利局工作的「閒暇」里,研究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進而闡述了「狹義相對論」。費爾馬的本職是律師,他在「閒暇」里研究機率論、解析幾何並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此等等。

不難理解,一所學校要能極大地開啟學生的心智,不能不考慮兩大因素:一是提供足夠的閒暇時間,否則便是無米之炊:二是培育強大的閒暇精神,否則便會放任自流。愛因斯坦一語道破天機:「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強調的就是閒暇精神的價值。如今「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漸成共識,而要成人成才,培育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創造之能力,就要樹立起強大的閒暇精神。閒瑕精神是文明人的重要素質!難怪胡適先生早就把國民「怎樣利用閒暇時間」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準之—。

德國教育就深得閒暇精神之精髓。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原因之一就在於高度崇尚閒暇精神。在德國,幼兒園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培訓班。他們認定,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度開發智力並非好事。當今國人欽佩德國人的嚴謹性和創造力,卻不知這背後蘊含著閒暇精神。

3、閒暇教育

然而,人們並非天生具備閒暇精神,需要接受閒暇教育。我想,閒暇教育至少有三個方面:一、傳授閒暇知識;二、打造閒暇精神;三、培養閒暇能力。

閒暇教育已經為全世界所關注。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甚至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學生都有了閒暇生活的目標。例如要認識到閒暇生活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要認識到閒暇生活是表現自我價值和個人尊嚴的重要方面,要學會鑑別、了解並評價現有的課餘資源,人人學會對自己的閒暇生活負責,要求學會制訂閒暇生活計劃,並藉助閒暇活動促進個人心情舒暢和不斷成長。如此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閒暇時間會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的一年裡假日總量多125天,已經超過了全年的三分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未來很可能會推出「三休日"制度。如何認識閒暇、創造閒暇、用好閒暇、享受閒暇,如何把日益增多的閒暇轉化為個性化發展的資源?都將成為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學校應當高度重視閒暇教育,引導學生以閒啟智、以閒育德、以閒修身、以閒養性、以閒交友、以閒求真、以閒向善、以閒尚美、以閒悟妙。

必須看到,現在學生健康的三大殺手——睡眠時間不足、心理負擔過重、體育活動太少,成長的第—殺手——心靈不自由,都與缺乏閒暇和閒暇精神密切相關。沒有閒暇在場的教育是殘缺的、機械的、反人性的教育,而閒暇在場卻沒有閒暇精神支撐的教育,是放任的、盲目的、不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要同時關注閒暇與閒暇精神,讓每個師生能夠「靜」下來用心體悟,「慢」下來沉潛往復,「停」下來從容把玩。

(文章作者:翁乾明(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中心)文章來源:《福建教育》2016年19期)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願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願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3bfdab3932067d26202e9b4531662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