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學生勞力核實古典戰術隊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爾布呂克軼事

2023-06-11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巧用學生勞力核實古典戰術隊形:消失在中文版里的德爾布呂克軼事

說起古典時代的戰爭,許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或許就是俗稱為「方陣」、「馬其頓方陣」的

phalanx

。比如說,為拿破崙時代「大軍團」奠定根基的啟蒙時代軍事理論家吉貝爾(Guibert)在其代表作《戰術通論》(

Essai général de tactique

)里就宣稱:

亞歷山大再度拓展了戰爭藝術,征服了它的搖籃亞細亞。這一時期的戰爭藝術已經臻於極致,方陣也被讚譽為全宇宙里的第一等軍陣。

不過,由於方陣時代距今已有兩千餘年,它的許多細節隨著時間流逝已經不得而知,我們不大可能像研究近代戰爭一樣依靠第一線官兵的回憶與著述還原實況(儘管或許比黑暗時代或中世紀早期的若干軍事體系細節更為豐富)。在吉貝爾撰文的18世紀末期,即便像他這樣知識廣博的理論家一般也只是「述其大略」:

在希臘人當中,底比斯的戰術與斯巴達不同,斯巴達與雅典也不同,它們都變個不停;方陣體系時代的方陣曾經近乎完美,但羅馬人的軍陣很快就勝過了方陣;僅就羅馬軍團本身而言,它的兵器和軍陣就變革了二十次之多。

僅就古典史家而言,對方陣軍事細節乃至馬其頓方陣與羅馬軍團對比狀況寫的最為出色的或許就是波利比阿,他在《通史》第18卷殘編里對此有過十分精彩的描述:

當方陣保持它的獨特隊形和強度時,沒有任何東西能抵擋它的正面進攻或衝擊……當方陣收攏成緊密隊形時,每個人會占據3尺[前後]空間。他所持的薩里沙原本設計為16肘尺長,但現在的實戰中已縮短為14肘尺,從這14肘尺里還必須扣除持槍雙手及後方用來平衡前方槍身的部分,因此,每名重裝步兵會把薩里沙伸到身體之前10肘尺遠。當他向敵人前進時,他以雙手緊握長槍。這意味著:雖然第2、3、4列人員的薩里沙會伸到第5列的薩里沙之前,可就連第5列的薩里沙也能伸到第1列人員之前2肘尺。假設方陣維持其典型隊形,並且在左右和前後方向都收緊起來……盾牌緊扣著盾牌,每個人的肩膀緊靠著肩膀……行伍隊形是如此緊湊……那麼,每名羅馬士兵就得同時面對兩名位於最前列的方陣士兵。

波利比阿文中使用了「肘尺」和「尺」兩個單位,雖然這兩個詞在中文裡頗易混淆,可在古希臘卻是大不相同,肘尺(

πῆχυς

)源自肘部和中指指尖的距離,尺(

πούς

)則源自腳的長度,只有肘尺的三分之二長。雖然古希臘各地長度計量單位往往存在差異,比如說帕加馬尺大約是33厘米,奧林匹克尺是32厘米,外來的羅馬尺則只有29.6厘米。不過,總體而言,把「尺」定在30-33厘米,「肘尺」定在45-50厘米都不算過分。

然而,即便到了19世紀中葉,當時也有不少著名軍事理論家對古典時代的方陣軍事細節不甚瞭然。比如說,恩格斯在撰寫《步兵》條目時重點參考了軍事史權威、《步兵史》作者呂斯托(Rüstow)。可呂斯托並不了解古希臘計量單位,也對方陣使用的長槍有著錯誤概念,因而犯下了不少離奇錯誤。他一直堅信馬其頓人當中並不存在真正的超長槍,認為「薩里沙」不可能有14-16肘尺那麼長,於是就想當然地把波里比阿用的希臘詞彙「肘尺」讀成了「尺」,活活把14肘尺(6.3-7.0米)長的「薩里沙」強行縮短到14尺(4.2-4.7米)。

考慮到古典時代軍事著述的發達程度,當時其實已經有很多堪比近代各類軍事手冊或條令的著作,雖然保存下來的材料不算多,但其中有兩份卻為方陣布局細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第一份是公元前1世紀的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Asclepiodotus):

作戰需求催生了三種不同間隔的隊形:最疏開的隊形——每人都占據大約4肘尺的橫縱空間;最緊密的隊形——每人距離前後左右的身旁戰友僅有1肘尺,盾牌緊扣在一起;中間隊形,有時也被稱作「緊密隊形」——每人距離前後左右2肘尺。

至於距離的定義究竟如何,這當中是否包括人體寬度和厚度,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的後文里說得很清楚,戰術著作中的左右距離並不是人和人之間的空地寬度,而是每人的橫向占地空間:

1024個伍列成最疏開隊形時占地4096肘尺,列成緊密隊形時占地2048肘尺,列成扣盾隊形時占地1024肘尺。

第二份則是公元2世紀的埃里安(Aelian):

我們現在開始審視步兵在三種部署狀況下的橫、縱占地空間。在第一種情形下,士兵需要在必要狀況下列成疏開隊形,如此列陣時每人占地4肘尺。列成中間隊形時,每人占地2肘尺。列成緊密隊形時,每人占地1肘尺。

不幸之處在於,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和埃里安筆下的緊密隊形似乎有所不同。於是,後世研究者就為波里比阿提到的方陣「緊密隊形」究竟如何排布爭議不休,乍一看,「每個人會占據3尺空間」和「緊密隊形」似乎完全對應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筆下的人均占地2肘尺的「緊密隊形」或「中間隊形」。可從下文來看,3尺或2肘尺說的更像是設定的前後占地空間,是為論證前5列的「薩里沙」都能伸到隊形前方而講。「盾牌緊扣著盾牌」的敘事倒更像是「最緊密的隊形」或「扣盾隊形」,也就是每人僅1肘尺而已。

1肘尺只相當於每人橫向占地半米,這足夠活動嗎?對於近代步兵而言,這倒不是問題,比如說共和十二年的法國陸軍部教令就規定「直至目前為止,每一伍的橫向空間均被估算為18法寸;經驗表明這樣的估計略低了一些,每伍橫向空間半米(18法寸5線到18法寸6線)的估算才是確切的。」達武元帥發布於1811年的教令則規定99人組成的三列連橫隊占地16米,即每一伍橫向占地空間為48.5厘米。1809年10月11日和1813年頒布的臨時條令都曾將每伍占地寬度定為51厘米或19法寸。

可古典時代步兵的超長槍和盾牌看著都頗為累贅,每人半米是否可行?20世紀初的軍事史巨擘德爾布呂克起初也認為這不可行,但他終究是以實證考察古典軍事史的帶頭人,於是就找到柏林體操學會(Der Berliner Akademische Turnverein),讓他們安排學生進行「薩里沙」操練。

隨後發生的事情記錄在德爾布呂克《戰爭藝術史》第一卷的注釋里,去年,國內也出版了這本大作,可惜其中注釋被刪減甚多,下面這段軼事雖然幸免於難,卻出現了大煞風景的若干處「英尺」和畫蛇添足的英尺轉公制換算(原書根本無此換算),柏林體操學會更是不幸失去了名字,成了「柏林多家體育研究會」。

柏林體操學會非常通情達理,在舍恩霍爾茨(Schönholz)的大操場安排學生列成了大方陣,除了第一列木桿較短外,其他人都是人手一支大約20普尺(約6.3米)長的木桿:都是用嶄新的結實雲杉木製成,不過當然也沒法傷人!然後開始試驗這支新編部隊能否以正常速度行進。

結果,這群學生菜鳥竟然能夠以不到2普尺(0.63米)的人均橫向占地輕鬆前行,甚至能夠加速到快步前進!那麼,訓練有素的方陣士兵以1.5尺占地空間推進看起來也不足為奇了。

德爾布呂克由此得出結論,波利比阿筆下的方陣大概是以1.5尺的人均橫向占地對付羅馬軍團步兵。於是,「以一敵二」乃至「以一敵十」的羅馬步兵個體在戰鬥時的占地空間恐怕也不像許多人猜測的那樣有6尺那麼寬,反而僅有3尺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174fb8ecb5caf8d828219074ff7e7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