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梁山陣營和方臘陣營對比,究竟哪個陣營厲害?

2023-07-01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北宋末年,梁山陣營和方臘陣營對比,究竟哪個陣營厲害?

提到這個問題,那就得看你問的是歷史,還是小說。小說和歷史是截然不同的。

一,小說《水滸傳》

1,梁山方面

按照小說《水滸傳》,梁山上的帶兵頭領後來有108人,軍兵達到十萬人,加上家屬,梁山巔峰時期最多給他算十五萬人。

根據小說描述,王倫控制梁山時,就是王倫、杜千、宋萬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個小嘍羅。

晁蓋做主梁山時,有三五千兵馬。

宋江控制梁山時,人馬迅速擴大。到「三打祝家莊」時,梁山投入兵力大約有八千多。

打高唐州時,梁山投入了將近一萬人馬。

大軍出外攻伐,梁山想必至少也得有兩三千人馬留守吧?這麼算一下的話,梁山這時的總兵力應為13000人馬。加上打不了仗的家屬,估計得有兩萬人。

第二次攻打曾頭市時,梁山投入兵馬有兩萬兩千多。

梁山大聚義時,山上總人馬大概有三萬人。

接受招安前,燕青曾和宿元景說過一句話:「梁山泊十萬之眾皆感大恩!」

按理說,燕青是梁山上的人尖子,梁山總兵力這是梁山的最高機密。燕青不可能那麼真心實意地告訴一個外人。但是,燕青是奉了宋江將令說的這番話,為了表示忠心於朝廷,燕青又不至於和宿元景說謊。故此,即使梁山當時沒有十萬人,八九萬人應該是有的。

梁山接受招安後,書中描述有數千人選擇了拿錢回家。這數千人最是不好猜測的,咱們取個半數,就按五千人算。

征討方臘時,這是作者最後一次寫梁山人馬總兵力,約為六萬五千人。宋江帶領一路,30000人;盧俊義帶領一路,30000人;石秀等人帶領一路,5000人。

那麼,按照這種說法,梁山最鼎盛時期,人馬應為七萬人左右,加上家屬,十萬人應該差不了多少。

2,方臘方面

小說里交代過,說方臘有幾十萬人馬,這顯然比梁山人馬多了好幾倍。

另外,方臘據說攻占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五十二縣,自稱「聖公」,年號「永樂」,設置了官吏、將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同樣比宋江盤踞的那個小地方水泊梁山強大得多。

方臘手下,頭領儘管只有小說里描述的石寶、鄧元覺、王寅、司行方、方傑、厲天閏、龐萬春、呂師囊等八大將,但軍兵卻擁有數十萬人。別的不說,單單從人數上,就比宋江的梁山人馬多得多,可謂是兵強馬壯。

在冷兵器時代,人多勢眾就是首要的長處。只要人多,有能耐的人才相應也多;人少,人才就不會太多。另外,人多還有個好處,就是聲勢浩大,別說打仗,只要看見密密麻麻的人馬,對方就得首先膽怯。

二,真實的歷史

1,宋江起義

從真實的歷史來看,宋江起義應該是一個規模非常小的起義隊伍。一開始說是36人,後來有人考證說36人應該是頭領,下面的人馬肯定還有。否則,36人絕不可能掀起那麼大的波瀾,引起朝廷恐慌,最後又招降他們。至於宋江起義軍究竟有多大規模,已經無法考證。只是可以確定的是,人數肯定不是很多。

2,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同樣,爆發於北宋末年。

方臘是睦州青溪人,據傳他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在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中極有威望。

宋徽宗時,他到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也有傳說方臘自己就是個漆園主。當時宋徽宗、蔡京、童貫一夥貪得無厭地壓榨人民,賦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老百姓受不了了,只能揭竿而起。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只要見到當地官吏及其爪牙,就全都殺掉。

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群起而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掠地,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了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

旬日,就是十天,這裡應該是指在很短時間內。不旬日就達到了幾萬人。可見,方臘起義,其規模根本不是宋江起義可以比擬的。

宣和三年,在宋軍的圍困下,方臘被俘,但是,其餘部仍然還在繼續戰鬥。也就是說,方臘起義還延續了一段時間。

三,關於宋江征討方臘的問題

這是一個在史學界爭論了很多年的問題。一直有兩種看法存在。

一種看法是,宋江起義規模很小,而方臘起義,規模顯然比宋江起義大得多。宋江帶兵征討方臘的可能性根本沒有。即使有,也是配合官兵行動,不可能單獨征討。

另一種看法是,宋江征討方臘的可能性很大。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討方臘之事。但據《東都事略·徽宗紀》載,朝廷是先平定的方臘起義,然後才平定宋江起義。

《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定方臘之後,參與平定了宋江的戰鬥。以此推斷,宋江便不可能去參與征討方臘起義軍。

當然,有些學者認為,宋江的確是被朝廷先平定的。不過,宋江是受了招安,然後征討的方臘。後來,宋江不滿朝廷,又重新起義了。這才有了朝廷先平定方臘,後平定宋江的這個過程。

四,為什麼宋江起義有這麼大的影響

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既然說宋江起義規模很小,那為什麼宋江起義會對後世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呢?而規模比宋江起義大很多的方臘起義,反倒不太著名呢?

這裡有個緣故。就是宋江那個綽號,可以被當時的統治者拿來利用,愚弄人民。

1,宋江的綽號

宋江的綽號是「及時雨」、「呼保義」。及時雨,這個容易理解;就是他喜歡交朋友,有江湖朋友落難了,只要遇到宋江,那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滋潤的雨水,就像及時雨。

但「呼保義」,就不是所有人能夠理解的了。呼保義的原意是:呼群保義。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要呼喚眾人對皇帝保持忠義,保守作為大宋子民應有的「義」。說白了,就是不管怎麼樣,都要當大宋王朝的順民。

那他為什麼還要起義呢?因為有那些貪官污吏存在,他們當不了順民,因此就應該「反貪官」,但不能反皇帝。

顯然,宋江是忠於皇帝的,一心企盼招安報效朝廷,故不「僭侈」自稱為王;故此,宋江的「忠心」被朝廷認為是可以利用的。就從宋江把晁蓋原來的「聚義廳」改為後來的「忠義堂」,也可以看出來。

2,宋江起義的36人

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里白條張順,船兒火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立地太歲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晁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

3,官府的推波助瀾

在宋江起義被平息以後,南宋時期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這顯然是官方主持或授權做的。把宋江起義這段歷史演繹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小說《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更被選入後來的學校教材里,在學生之間口口相傳。

其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準確地應該稱晁蓋起義。因為原來36人起義,本就是晁蓋領的頭。但是,晁蓋在小說中綽號是「晁天王」,在歷史上的綽號是「鐵天王」。那意思顯然是要和大宋皇帝作個生死對頭。

這和宋江的「呼保義」恰恰相反,這也就是官府揚宋(宋江)貶晁(晁蓋)的原因。

因此,不管是《大宋宣和遺事》作者,還是小說《水滸傳》的作者,他們都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只反貪官而不反皇帝。他們認為,社會不安定的原因,不是因為皇帝不聖明,而是因為貪官污吏胡作非為。故此,他們主張對皇帝保持忠義,維護皇帝的最高統治,這才有了無論是歷史書籍,還是小說,都極力讚揚宋江,而貶抑晁蓋。

《大宋宣和遺事》里更是把起義的36人排名,以宋江為首起頭,而把晁蓋排在第34位。這件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起義,也被由「晁蓋起義」換成了「宋江起義」。

五,結論

總之,說到「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臘,到底哪個陣營更厲害?」這個問題,那就得看你是指小說,還是指歷史。

如果是指小說,那顯然是宋江的梁山人馬陣容強大。他們儘管人數不如方臘,但他們最終剿滅了方臘,這儘管不一定是事實,但作者憑著他的生花妙筆讓你相信了這件事。

假如是指歷史,那顯然是方臘的陣營更強大、更優秀、更厲害了。方臘起義軍,最輝煌時人數達到近100萬人,這絕不是宋江起義可以比得了的。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開始,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其主力被宋軍鎮壓下去,其餘部仍然還在繼續戰鬥。

宋江起義,發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36個頭領,即使一人帶領一萬人,滿打滿算也就是36萬人。

因此,兩個陣營誰強誰弱,一目了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9dd6481ebd7267395a6e74ebf5c3f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