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巔的古城

2023-12-18     竹鶯說事

原標題:太行之巔的古城

郭震海

我的家鄉山西長治,古稱上黨、潞州,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地處太行山之巔。當我向外地朋友這樣介紹家鄉時,常常有人問我:「生活在太行山高處,是不是一年四季又冷又乾燥?」其實不然。長治地勢雖高,但被連綿的太行和太岳兩座山脈攬在懷中,形成獨特的小盆地,氣候溫和,水資源也較為充沛。

介紹了長治的地理、氣候特點後,我還會向朋友講起長治的歷史。行走在長治大地,到處都是古建築,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就有180多座。

記得小時候,從我居住的村莊到長治市區,乘車需要4個多小時。那時還是黃土路,客車一路顛簸。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晴天,車在前面走,高高揚起的塵土緊緊尾隨。晚上,我和小夥伴到市區大街上玩耍。東大街的「工人俱樂部」每晚都會放電影,架在外面的擴音器讓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電影的聲音。我們這些孩子常常在俱樂部的外面,圍坐在一起「聽」電影。當時我就想,以後一定要住到市區,這樣每晚都能看一場電影。

參加工作後,兒時那個簡單的夢想終於成真,我來到了長治市區工作。如今,我已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我深愛著這裡的一草一木。

剛參加工作時,我在報社當記者,採訪的第一個村子是長治市武鄉縣磚壁村。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莊。然而,當年就是在這一間間平常的土坯房裡,發出了一道道紅色電波,指揮著華北戰場上的千軍萬馬。這裡曾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也是著名的百團大戰指揮部所在地。在長治,走過一道道溝,翻過一道道梁,那些高地上都曾發生過戰役,那些褶皺里都曾有八路軍打過伏擊。走進一個個村莊,老爺爺講得最多的是關於八路軍的故事,老奶奶說得最多的是曾經的做軍鞋、送軍衣。星羅棋布的紅色革命遺址遍布長治城鄉。紅色已成為這座城市深厚的精神底色。

我愛紅色的長治,也喜歡綠色的長治。長治境內有太行山大峽谷、虹霓大峽谷、太行水鄉、天脊山等眾多自然風景區。誰能想到,如今的群山披綠曾經卻是荒山禿嶺。比如壺關縣是典型的干石山區,上世紀70年代起,我的父輩們在大山深處堅持不懈造綠。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綠色森林,他們又用一塊塊石頭壘起了上千公里長的防火牆。長治市區,則有緩緩流淌的「三河一渠」——石子河、黑水河、南護城河和東防洪渠繞城而過,太行公園、體育公園、人民公園、濱河公園等點綴其間。不少外地朋友來長治,印象最深的是長治的公園多、樹多。從市區出發驅車十幾分鐘,還可到達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這是華北地區湖泊、河流濕地的典型代表,是保護完好的原生態、天然沼澤濕地。過去,漳澤湖環境差、水質差,執著的長治人一定要讓地變綠、水變清。經過一系列修復措施,昔日的臭水湖變成了亮麗的濕地公園,成為160多種禽鳥詩意棲息、500餘種植物繁衍生長的家園。

有時倘若下班早些,我會到街上走走,穿過綠樹成蔭的英雄路,來到太行公園。公園裡,到處可見悠閒的人們或跳舞,或健身,或聚在一起切磋戲藝。耳邊,傳來悠揚的唱腔、高昂的鼓點、悅耳的曲調。長治的百姓很喜歡看戲,空閒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唱幾嗓子。據史料記載,李隆基在長治擔任潞州別駕時興辦「梨園教坊」,薪火相傳至今,形成了鼓書、琴書、三弦書等30多個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曲藝品種,遍布長治城鄉,滲透於百姓日常生活。

長治不僅有厚重的歷史,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同樣與時俱進。如今,鋼材深加工、光伏、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寵」,長治下大力氣調整改造老工業基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和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

我愛長治這座城。生活在這座舒適、安寧的城市,無論是徜徉在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還是漫步在綠樹掩映、鳥語花香的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無論是在翠綠的草坪上與鴿子嬉戲,還是在清澈的夜空下細數滿天的繁星,人們都能盡情地體味自然之美、城市之美與生活之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10c03d325867f310ba546513a8fd7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