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克服自卑心理只需要做到這2點

2019-07-28     初見魚子醬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中學文化水平的男人,跟妻子在北京擺攤為生。風裡來雨里去,經過好幾年的苦心經營,也許也有運氣的成分,最終他得以發家致富,名下擁有好幾家連鎖餐館。

發家以後,男人抵不住誘惑,找了一位大學生小三。因為男人沒有上過大學,所以想要找一位大學學歷的情人,來彌補自己內心的低價值感。

在我看來,這個男人就是典型的自卑心理。

他的自卑情結源自自己的低學歷,而他為此採取過度補償機制是,找一位高學歷情人。

故事真假無法斟酌,但是類似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不少發生。

自卑無處不在

自卑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卑情結隨處可見。

反思自己的人生歷程,我們可能會無數次產生自卑心理:

讀書時期,在光鮮亮麗的同學面前,衣著樸實的我們局促不安;在成績優秀的朋友面前,我們黯然藏起不完美的成績單。

於是渴望趕緊長大到可以自己控制人生的時刻。

然而,大學畢業之際,家裡有錢的同學出國鍍金;成績好的同學推免名校;能力優秀的同學拿到名企offer,而普通的我們卻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焦灼,這時候,自卑情結再次悄然爬上我們的心窩。

哪怕是在社會上經過多年的搏殺後,一場攀比性質的同學會,又會再次將我們心中的自卑情結撩起。

那天我在路上看見一個廣告牌,上面寫著「xx品牌,高端的電動車。」

我朋友笑了起來,他說,「電動車也有高端的說法。」

我反駁,「人也分三六九等,就連米這種最尋常的東西,也分高低價格,電動車怎麼就不能有高端低等之分?」

說完這話,我自己反而愣了。

我們這個世界自存在開始,就一直存在等級之分。所謂「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人活著這個社會,從一出生開始,就不可避免地面對競爭和攀比,當我們處在劣勢的時候,自卑心理就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中。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的「代言人」

提到自卑這種心理,我們不得不提起一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雖然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足家庭,但是日子過得並不盡如人意。他又矮又丑,不受父母喜愛,還患有佝僂症,兩次患有肺炎,多次近距離面對死亡。在哥哥「模範兒童」的光輝下,他顯得弱小又卑微。

不過,童年的這些經歷並沒有打垮他,反而讓他特別關注因為自身不足而引起的自卑情感,並將「自卑」看作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

他一路克服自身障礙,並不斷成長,最後成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大師之一,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阿德勒自身的成長經歷具有一定的「雞湯」性質,前後的反轉具有一定的戲劇化意味。

但是我們分析他的人生歷程和思想體系,不難看出,他一生都在探討和分析「自卑情結」,也許正是因為他在與「自卑情結」的抗爭中前行,才讓他實現人生的彎道超車。

什麼是自卑心理?

阿德勒曾經師從弗洛伊德,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但因為兩人觀點背道而馳,阿德勒毅然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自創「個體心理學」。

「自卑感」是個體心理學的中心。可以說,「自卑情結」是阿德勒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也是他的最著名的概念之一。

1927年,阿德勒所寫的《自卑與超越》一書出版,至今92年仍被視為經典。這本書象徵著阿德勒思想體系的成熟,也被視為他的巔峰之作。

在這本書裡面,他詳細地分析了自卑情結產生的原因,同時還講述了要如何戰勝自卑,完成超越。

阿德勒表示,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到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做自卑情結。

按照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產生無數次自卑的情緒:在無法跨越的階級面前、在貧窮的現實面前、在一場困難的考試面前......

以我自己為例,從我進入今日頭條這個平台開始,當我看見優秀的小夥伴寫出爆文或者獲得「青雲計劃獎」的時候,我都會心生艷羨,繼而產生自卑情結。

因為在「爆文」和「獲獎文」面前,我感到無能為力,我沒有辦法寫出滿意的文章,所以我感到痛苦。

那麼,了解自卑情結以後,我們要如何去戰勝自卑情結,實現自我超越?

如何戰勝自卑心理?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貫徹我們的一生。而人生來無法迴避的三個問題分別是「職業、交際、兩性」。

這三個問題就像一個穩固而閉合的三角結構,既獨立又統一,要解決其中一個問題,必須要以解決其他兩個問題作為基礎。

那麼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方式來戰勝自卑心理,並解決人生問題?

1.明確優越感目標,具體分析如何去實現。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年輕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迷茫」。這一點從90後頻繁跳槽可以看出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就是因為受社會風氣影響,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大家都想發家致富,想完成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標。大家都知道自己想賺錢,但是到底喜歡什麼職業,要如何賺錢,並不清楚。

所以造成很多人看見招聘信息裡面描寫的工資很高,就盲目去應聘,直接上崗。工作以後才發現自己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只好繼續跳槽。但是因為一直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所以再次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

有人說,頻繁跳槽肯定不對,工作幾年後堅守的員工成了老闆心腹,而頻繁跳槽的人永遠是老闆手下的小李、小羅、小趙......

但是我想說,這些跳槽的人賺不到錢,不是因為他們頻繁跳槽,沒有完成原始經驗積累。而是因為他們盲目跳槽,沒有明確的目標。

馬云為什麼成功?

是因為他堅守在工作崗位,做一個兢兢業業的教師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已經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在電商行業發展。而他後面所做的工作就是細化目標,並不斷實現。

然而,自卑的人很容易被自卑情結蒙蔽雙眼,找不到真正的目標。

舉個反例,應該大家身邊從小到大不乏這樣的人:學習不刻苦,卻對學霸不屑一顧,自認為自己如果努力學習肯定成績會超越學霸。

其實這類人就是因為自卑情結,所以在內心尋找優越感。而他們卻沒有找到真正的目標。

對於他們來說,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實現成績超越學霸,對此作出具體的學習計劃安排。當他們真正實現目標以後,就是他們戰勝自卑的一刻。

但是他們卻出於自卑情結,而無視真正的目標,只是選擇在心裡蔑視學霸。

這就是為什麼,戰勝自卑心理,需要我們去分析自己最確切的目標,並具體細化操作步驟。

2.通過與他人合作來超越自卑

著名的「短板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達到的人生高度取決於短板,而不是長板。

也許是因為這個理論太過於深入民心,導致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喜歡用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的長處比拼,然後陷入嚴重的自卑當中。

但是漢語裡面有個成語,叫做「揚長避短」。通過與他人合作,我們可以輕鬆彌補自己的短板。而我們需要做的,反而是不斷修煉長板,讓優勢可以發揮到極致。

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去改造缺點,等你改造完了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短板買別人就行了,何必要自己做短板呢?

如何理解?

如果你專注於改造自己的短板,即使花很大的心思把短板補齊,也許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有一個突出的長板,而你短板的地方,找別人的長板跟你一補,雙方就可以通過合作發揮彼此最高的水平。

通過合作,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於自卑的人而言,不應該盯緊自己的短板,而是要學會通過與他人合作,來超越自卑。

通過這2個簡單的方法,不管在職業、交際還是兩性方面,我們都可以實現超越自卑心理,實現人生的彎道超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uNeQmwB8g2yegNDfG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