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保定:車到長城嶺,邊墟辨舊營

2020-04-25   易水渡

作者:蘇蘭生 劉亞輝

來源:保定晚報

俯瞰長城嶺。本報記者 羅大慶 攝





「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虎護千年樹,人披六月裘」,清代曾任雄州知州的嚴遂成以這樣的場面特寫,勾勒了龍泉關所處邊墟之地的舊時場景。


從保定出發,沿省道阜忻公路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長城嶺爬「野長城」:一座關樓殘破、一段牆體煢煢,冷風中,愴然感到蒼涼。


不過,推開歷史這扇門,可見這殘舊的一樓、一牆之中,歷史底蘊是那樣的厚重。


明長城東出唐縣,在阜平縣斷斷續續延伸100多公里。到了龍泉關,在長城嶺上又築起龍泉上關和龍泉下關,這樣的一個關口和一座堡城。


新《阜平縣誌》主編高明鄉說,長城嶺上的關口是龍泉上關;向東距此約10公里的山下,築有龍泉下關城堡。舊《阜平縣誌》記載:「城西幾十里亦五台孫枝,古長城台基尚存……上邊有邊城,重山復障,奔電吞雲,燕晉出入之沖也。」


《河北省志·長城卷》記有,龍泉上關初建於明代永樂年間;龍泉下關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景泰二年(1451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分別增築和改築關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龍泉關和龍泉城堡由茨溝(今屬山西繁峙縣)移駐設參將,後康熙、乾隆年代分別裁設游擊和都司。


在明代,阜平段長城處在內地。《畿輔通志》記載,明代的翁萬達在《邊防修守事宜疏略》上書時說:「……紫荊、寧武、雁門為要。次則居庸、倒馬、龍泉……」說明龍泉關的戰略地位,比不得京畿、晉北之地顯要。


不過,龍泉上關作為冀晉咽喉要道,又在阜平縣段明長城中居中,所受重視程度也就有了比較優勢。《山西通志》記載,龍泉上關為「通京師大路,鑾絡西行必取道於此。關門雖歸直隸轄,而實為三晉全省東北要害,不止為五台山鎖鑰」。


在長城嶺上,關樓修築在隘口,一條公路在關口南側穿過。關口為磚券拱形門洞,寬4.4米、高5米,門洞中間頂部坍塌。關門兩側南北向石砌城牆942米,牆體北段保存尚好、尚存垛口,南段已毀不成牆狀。長城嶺段城牆騎牆而築敵樓2座、牆台3座,敵樓現僅存條石基礎,牆台均已塌圮。關樓西口立有一通石碑,上刻「萬里長城 長城岺」,為1956年河北省保護長城所立。


細看城牆,讓人發問多個為什麼。首先,長城嶺長城石土混砌的牆體內,並不是填有同樣的石頭。有的整塊白如羊脂,有的青中泛紅,有的灰里透黑。這不是來自一個山體。


再看牆面的石頭,許多留有劈鑿的紋路。這些有著數百年印記的石塊,僅從相同顏色斷定,該是來自一座山。而繞長城兩側踏勘,這樣的石頭在附近山上就沒有,證明來自遠山。


從關口空手爬北側的長城,很是吃力;修築時,自然會更費力。敵樓的條狀基石,最長的有兩三米。而城牆的石頭,重的動輒上噸。在山險處築起這道城牆,不用人海戰術是不行的。


人們尚不知,當時築起這段長城,動用了多少軍士和百姓。但可肯定,按當時開鑿技術和運輸水平,僅周邊居民修築是不夠的。高明鄉說,阜平段長城上有些柴燒大塊青磚,就留有燒磚人住址和名字。


從長城嶺向東而下,盤山路彎彎曲曲。至山腰,路旁孤立一通石碑,碑文風蝕難辨,緊鄰一座方形的低矮小屋。小屋門扉虛掩,屋內底部是一汪甘冽的泉水,這就是當地有許多傳說的「馬刨泉」。


再向下,進入三面環山的印鈔石村,是沿阜忻公路通向五台山,阜平縣境內最西的小山村。明代,龍泉關路下轄21個隘口,印鈔石口是其中一個,弘治十五年(1502年)始建。村內,有一座面朝東的益壽寺,廟的外牆風蝕殘破,院子一個角落裡冒著潺潺流水。村民們說,在抗戰前,這座古廟還具有相當規模。


高明鄉說,在長城嶺上明代戰爭很多,也是抗擊八國聯軍的重要戰場。僅1939年6月,盤踞山西五台縣的日軍500多人越過長城嶺,「蠶食」龍泉關一帶,因遭受打擊退回。隨後,日軍糾集阜平縣周邊的山西、河北共6個縣的日偽軍6000多人合擊,燒殺搶掠十幾天。


從長城嶺而歸,沿途看到今天村莊道路、村貌和群眾居住的巨大變遷;而回味一天的野外踏勘,讓人感喟古代和近代軍事家的謀略,也感受到揭示長城精神,對動員群眾和凝聚力量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





編輯:晚小伊

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