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生長在海里,但不是海帶,也不是裙帶、紫菜、石花菜,榮成人叫它海萵苣,通常稱之為海菜。它薄薄的綠綠的,真有點像萵苣葉或生菜葉。它完全是一種野生狀態下的海藻,一般人都不知道它可以吃,更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吃。
這種海菜通常生長在潮間帶的礁石上,也附著在海帶等架子繩上,一般冬至開始發芽生長,春季是它最嫩的季節,也是採摘食用的最佳時節,但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它就「老了」。人老珠黃,菜老味衰。口味變差,也就不好吃了。不時不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許多人認為這種海菜不能吃。一般海邊人掌握了這個規律都抓緊時機採摘晾曬或冷凍備用。
榮成沿海漁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這種海菜的最佳吃法是:烀海菜粑粑、包海菜包子、海菜疙瘩湯和海菜熗鍋麵條,也有做成海菜雞蛋湯的。榮成人喜食海菜,是喜歡它的簡單純粹不做作。配上最普通的麵粉,就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
海菜熗鍋面
網絡上有老家是榮成的作者這樣描述:海萵苣(海菜)一進屋,家裡家外便充斥著海菜特有的鮮香味道。那是剛剛從海帶架子上趕來的,帶著大海的氣息。我會深深地吸上幾口氣,那氣味很好聞,會讓人忍不住流口水。奶奶會用面瓢舀出幾瓢麵粉,倒上半瓢井水,開始和面。醒好面,輪到擀麵杖出場,麵糰會在擀麵杖的安撫下,舒展成一大張厚薄適宜均勻的麵皮。
翡翠般的海萵苣菜,因為采自海帶架子,海水的流動沖刷,使得它不會帶有海沙,更沒什麼雜質和異物附著。
原汁原味,過一下刀,便好。
八印大鍋燒熱,豬油噴鍋,下入蔥姜蒜,香味一出,下五花肉片(偶爾為之,不是每次都有),翻炒至肉片翹卷,亮晶晶地閃著光,再倒入醬油,抖落一勺面醬,加井水,蓋鍋蓋,大火伺候。
是時,太陽快下山了,漫漫霞光披灑下來,和煦的春風拂過露出嫩芽的樹枝,帶著裊裊的炊煙悠悠而上。
整個村子都籠罩在靜謐的春色暮光里,海草房、大槐樹、老井台、地瓜窖......都鍍上了一層金黃。
等到大鍋的熱氣裊裊而起,奶奶麻利地掀開鍋蓋,將面板斜倚鍋台,麵條便像做滑梯一樣,興高采烈、爭先恐後地滑落鍋里。
沸水翻滾,麵條起伏,快意人生的感覺油然而起。
蓋上鍋蓋,松木再添幾塊,風箱再開足馬力,灶里的火熱烈地舔舐著鍋底。
片刻功夫,待大鍋再次燒開,麵條已然成熟。
不經過一番煎熬和磨練,人不會成熟。
人如此,食物也一樣。
此時,起鼓隆咚嗆,鐺鐺鐺——海菜出場。
但凡食材,都講究搭配。
豬蹄配黃豆、雞蛋配西紅柿、羊肉配蘿蔔,鮟鱇魚配豆腐......都屬於情投意合,是天生一對。
那麼,當海菜遇到麵條、疙瘩湯,一切也都是佳偶天成,順理成章了。
話說,因為麵條已熟,海菜易熟,海菜入鍋後,鍋蓋就不用再蓋了。
加少許鹽,成了。
什麼?為什麼不加味精、雞精、蚝油?
客官,且不說那個時候沒有雞精和蚝油,即使有,也輪不到他們。此時,任何提鮮的作料都是多餘的。
海萵苣菜,仿佛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大將軍。
有它,足矣。
海菜粑粑
過去,在漁家糧食比海鮮稀罕,為了節省糧食人們在玉米面和豆面粑粑里摻入海菜作為主糧吃。我們現在作為特色漁家菜的魚鍋粑粑如果摻入適量的海菜,將更是香鮮無比。
海菜包子
這種海菜包子,屬於當地民間特色小吃,大多是家庭里自己做,飯店很少有做的。如果您在冬天來榮成,在一些小飯店不妨問一下,或許會有海菜包子。很多人在吃過滿桌子的海鮮後,再吃作為主食的海菜包子時,會由衷地覺得後悔前面吃了那麼多海鮮,不如留著肚子吃這更鮮美的海菜包子。
做法:採摘的海萵苣,挑揀、洗凈後用刀切碎。
豬肉:選用散養黑豬的豬肉,這種豬肉養殖期長,膘肥肉香。海菜包子喜油,所以選用豬肉要多些肥肉。豬肉不能剁成肉泥,而是切碎成丁。
大白菜:選用當地的大白菜。海菜包子必須加白菜,除此之外不要加其他任何菜,像韭菜、蔥、姜、香菜這樣的調味菜都不用加,什麼味道也蓋不過海萵苣菜本身的鮮美味道。只有白菜既不與海萵苣奪味,又能與海萵苣相得益彰,簡直就是絕配。榮成人只在冬季用海萵苣包包子,概因冬季正好有大白菜。所以榮成人是在吃大白菜的季節,才用海萵苣菜包包子吃。大白菜切碎備用。
調餡:將上面備好的海萵苣碎、白菜粒、豬肉丁三種主輔料拌在一起,然後加花生油、鹽、味極鮮醬油適量攪拌均勻,此時便可聞到海菜獨特誘人的清新鮮美味道了。
用常溫水和面,包成包子,上鍋蒸熟即可。
好了,請品嘗吧!這就是榮成最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海菜包子。
大道至簡,越是複雜的東西,越是故弄玄虛。
美食也是如此,製作過程越繁複,材料越多雜,越是瞎折騰。
人們喜食海菜,就是喜歡它的簡單純粹不做作。
配上最普通的麵粉,就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gExs3AB3uTiws8K3k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