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號稱「明代諸葛亮」,書法也超凡脫俗?網友:小學二年級水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朝建立。作為開國君主中出身最寒微者,他能建功立業,少不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的鼎力輔佐,這一點與漢高祖劉邦頗有相似之處。不過,朱元璋也「繼承」了劉邦鳥盡弓藏的手段,很多與他共患難的臣子,最終都被誅殺。
在大明的開國功臣中,有一人頗具傳奇色彩,他就是劉基,人稱「明之張良」「明之臥龍」。劉基,字伯溫,元至大四年(1311年)生於浙江文成縣。從小他就頗具傳奇色彩,史籍記載他過目不忘、一目十行,十餘歲便熟讀諸子百家典籍。二十三歲中進士後,劉基便在元廷為官。
1360年,朱元璋效仿劉備「三顧茅廬」,請劉基擔任自己的軍師,在他的輔佐下,僅用八年,明朝建立。文有劉基、武有湯和,這是少數幾位得以善終的功臣。劉基不僅是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文學家與書法家。語文課本中收錄他所寫的《賣柑者言》,而他的書法以獨具個性,可惜少有人知。
劉基傳世書法真跡不多,比較知名的有《春興八首詩卷》以及寫在陸柬之《文賦》卷後的跋文。在劉基生活的年代,書壇籠罩在趙孟頫妍媸書風之下,啟功曾在《論書絕句》中寫道:「有元一代論書派,妍媸莫出吳興外」,而能夠對「趙體」風格有所突破的,以倪瓚、吳鎮、楊維楨為主。
劉基同樣以晉唐名家為師,其筆法基礎來自王羲之,他對右軍極為敬佩,說道:「王右軍抱濟世之才而不用,觀其與桓溫誡謝萬之語,可以知其人矣。放浪山水,抑豈其本心哉?臨文感痛,良有以也,而獨有能書稱於後世,悲夫!」
劉基主學羲獻,兼取趙孟頫、智永、虞世南、顏真卿等人筆法,我們可以通過其作品領略。以《春興八首詩卷》為例,此帖既有藏鋒逆入,也有尖鋒入紙,以中鋒行筆為主,筆畫連帶較多,但乾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橫畫提按分明,頭尾重、中間輕盈,撇捺舒展。
從此帖結字來看,吸取趙孟頫晚年書風,也有顏真卿、李邕風格。以橫取勢,間架緊實,主筆適度拉長,呈現寬綽舒展的形態。同時,書寫時向右上傾斜,營造險奇的趣味。《春興八首詩卷》筆畫輕重分明,字形大小錯落,用墨濃淡自然,章法疏密得宜,既合古法,又富有變化,非俗手能為。
劉伯溫寫在《文賦》上的跋文經常被網友調侃「丑」,甚至還被譏諷是「小學二年級水平」。在此卷中,劉基用墨濃重,筆畫樸拙,以顏柳筆法為主,頗有「寧拙毋巧」「寧率真毋安排」的自然流露。
大家對劉基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