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觀看《西遊記》是不是在電視螢屏上?那時楊潔導演將《西遊記》翻拍成電視劇,這就是經久不衰、婦孺皆知的86版《西遊記》。
初看《西遊記》的時候,是不是認為這只是一部妙趣橫生的神話故事,直到我們拿起原著仔細翻閱才赫然發現,《西遊記》的字裡行間里竟隱藏了諸多謎團。
好比在《西遊記》的開篇,孫悟空一出世就鬧得天庭人盡皆知。不過天庭卻不懼孫悟空的驚天出世,為何卻被沙僧打破一杯子之事嚇得魂不附體?
一、不懼孫悟空出世
那時孕育孫悟空的那塊仙石吸取了數以萬年的日月精華,仙石中的石胞久而久之有了靈氣,竟能自行呼吸吐納。一日,仙石崩裂,產出一像圓球一般大小的石卵。石卵見風而動,化作一隻石猴。
這石猴就是日後大鬧天宮、轟動三界的孫悟空,他一出生就展現了他強大的神通所在。只見孫悟空朝天微微一凝神,當即有兩道金光從孫悟空的眼目中射出。這兩道金光能量巨大,竟穿越了三十三重天,射到了玉帝的靈霄寶殿。
此時的玉帝正和滿天諸仙商討政事,忽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登時喊了千里眼、順風耳前去南天門查看。
千里眼、順風耳不敢怠慢,他們探明情況之後火速返回靈霄寶殿彙報情況。書中是這麼寫的,玉帝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孫悟空真的如玉帝所說的那般不足掛齒麼?要知道,孫悟空一出世就能射出金光直衝靈霄寶殿,此等神通,就算放眼三界也是猶如鳳毛麟角,但玉帝為何卻淡淡地說了一句「不足為異」?
果然,僅僅過了三百多年,孫悟空就自行悟出了生死之道,從而拜師學藝,在菩提祖師那學會了大品天仙訣、七十二變和筋斗雲三門神通。隨後孫悟空又搶奪金箍棒、塗抹生死簿,這才讓玉帝有了警覺之心,派了太白金星前去招安。
這樣看來,玉帝似乎對孫悟空的驚天出世過於小覷了。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玉帝卻對沙僧打破一個杯子小題大做了起來。
二、沙僧打破琉璃盞
原來沙僧前身乃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不僅和玉帝在靈霄寶殿形影不離,還時常跟著玉帝出入各種高級場所,可謂是玉帝的左臂右膀。
然而在某屆蟠桃會上,沙僧只是失手打碎了一個琉璃盞(原著玻璃盞),就惹得玉帝勃然大怒,繼而被玉帝派人押到了虎頭鍘下問斬。
要不是太白金星冒死勸諫,沙僧早就身首異處。即便如此,沙僧依舊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被玉帝貶到了流沙河裡。流沙河極其怪異,就連鵝毛也不能浮,因此水中沒有任何魚蝦水草,沙僧只能在流沙河裡忍凍挨餓,每七日還要遭受飛劍穿胸之刑。
看過《西遊記》原著的讀者會發現,玻璃盞並非奇珍異寶,只因東土大唐乃至西牛賀洲諸國都盛產此物,在接待唐僧取經隊伍的時候,原著里就屢屢出現了「玻璃盞」。
既然如此,沙僧為何會遭此大禍?我們一起到原文里去尋找答案。
三、結論
吳承恩在原文里如此寫道: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玉皇即便怒生嗔,遭貶流沙東岸上。
注意看,原文里再次提到沙僧打破的是玻璃盞,但卻嚇得滿天諸仙魂飛魄散。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奇怪?能陪在玉帝身邊一同飲酒作樂的,必是身懷高深法術的大能者,少則修煉了數千年,多則修行了上萬年。可這些神仙看慣了移山填海、斗轉星移,必是一個個波瀾不驚、氣定神閒的超級高手,然而在參加蟠桃盛會之時,他們卻被沙僧失手摔落的一個玻璃盞嚇得魂飛魄散,這到底該如何解讀?
其實,《西遊記》細細品讀之下能發現許多前後矛盾之處,但你若能讀出吳承恩的言外之意就會恍然大悟。
原來《西遊記》並非是一部荒誕不經的神魔小說,而是在吳承恩的暗示之下,成了一部具有諷刺與批判的不朽之作。
好比在古時就有「摔杯為號」的先例,而吳承恩即借著玉帝以及滿天諸仙映射了那時候的封建政權,他們將沙僧失手打落的玻璃盞誤認為是摔杯為號的政變,被突如其來的破碎聲嚇得冒出了一身冷汗。這就能解釋沙僧只是打碎了一個杯子,為何群仙會魂飛魄散,也能解釋玉帝為何會小題大做。
而孫悟空的驚天出世則象徵了王宮之外的天災人禍以及起義暴亂。「玉帝」明明知道人間的疾苦,卻以一句「不足為異」,繼續載歌載舞、酒池肉林。
但「玉帝」卻極其擔心有人覬覦自己的王位,於是當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盞時,「玉帝」會凶相畢露也就解釋得通了。
綜上,《西遊記》不僅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神魔小說,更是一部充滿深刻內涵、反映社會現實、具有諷刺與批判意義的巨作。它讓我們思考人性的本質、權力的制約以及社會的發展方向等諸多問題,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