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宦李蓮英:8歲入宮,位高權重謹言慎行,慈禧去世百天主動辭官

2023-11-27   郭哥文化

原標題:權宦李蓮英:8歲入宮,位高權重謹言慎行,慈禧去世百天主動辭官

說起太監這一職業,可謂是歷史悠久,每個朝代都有知名度很高的太監。

在影視劇中,不論是姜文演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大宅門》中張藝謀所詮釋的李蓮英,無不彰顯出李蓮英在朝堂上的權力地位,不僅手握朝權,更深得皇帝、太后愛憐,風光無限。

可是真實照片里的李蓮英,雖面貌醜陋,滿臉疙瘩,卻渾身散發出一種不怒自威的氣質。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讓我們一起透過外表,走進李蓮英的真實內心。

李蓮英原名李進喜,祖籍山東,據其墓志銘記載,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八歲就入了宮。

古代思想老舊,更是注重男丁,小小年紀就做太監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犯重罪逃避刑罰、無奈入宮、自願入宮。

而太監多出身於貧苦之家,身在社會底層。他們急切尋求出路改變命運,只能賭一把,無奈走上一條不歸路。

李蓮英是十六歲,才被調到慈禧太后身邊侍奉的,之前的大紅人安德海恃寵而驕,碰觸朝權,捲入權力鬥爭,最終自食其果,被凌遲處死。

安德海之死讓李蓮英吸取前車之鑑,十分清楚自己的位置,也明白宦官干涉朝政的後果。可是為什麼後世對李蓮英的印象卻是清朝第一權臣呢?

李蓮英因為慈禧太后的寵愛成為了清王朝唯一的二品宦官,地位很高,說他是清朝第一權臣或許有些名不副實,畢竟清朝時期的權臣也著實不少。但若是說李蓮英是清朝第一"權宦",便十分貼切了。

唯一一次風光時刻,是在光緒十二年,慈禧派他與醇親王奕譞視察北洋水軍一事,奕譞作為海軍的最高統帥,地位可見一斑,李蓮英卻與他同起同坐,如此"宦官監軍"的場面引起大臣熱議,但李蓮英本身並沒有逾越之舉,所以也相安無事。

李蓮英不是歷史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宦官,雖然品級高,卻沒有實權,不會幹涉政事決策,反而恪守本分。

李蓮英的墓志銘上面銘刻著這樣一句話,"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李蓮英地處高位,實則卻是一個十分謹小慎微的人。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李蓮英作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貼身太監,不得不懂得審時度勢,拿捏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權力是位置,更是距離,和中心越近,輻射的效果也就越好。皇權至高無上,而身處皇帝身邊的太監無疑是皇權的延伸,他們依附於皇帝給予自己的權力。

有的人就會迷失在這無限的權力中。明朝太監最負盛名,權勢遮天,無疑是藉助於皇權。而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懶得去處理瑣碎的公文、奏摺,於是就讓太監代替皇上執筆,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是慈禧太后與前朝的皇帝不同,她善於玩弄權術,也十分忌憚太過張狂之人。也因此賜名"蓮英",就是教導李蓮英,在皇宮這種一不小心就會引來殺身之禍的地方,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謹慎。

所以李蓮英唯有本分的為慈禧做事。

慈禧太后不是一般的人物,如果不真正的從心底里信任李蓮英,就不會把他作為心腹。李蓮英是真心對待慈禧太后,忠心耿耿。

當初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往外出逃時,馬車差點掉在山溝里,李蓮英硬是拿著肩膀扛起來了,慈禧最後平安無事,他卻受了重傷。這樣的舉動能不讓李蓮英深受感動嗎?

李蓮英為了讓慈禧高興,想方設法地找尋新鮮玩意兒。

慈禧喜歡聽京劇,有次武生泰斗楊小樓進宮唱戲,博得了慈禧歡心。楊小樓便趁機求慈禧太后賜字給他,慈禧正在興頭上,就答應了他。

於是拿起毛筆揮墨寫下了一個福氣的福字。楊小樓接過來一看卻傻眼了,原來是慈禧一著急多寫了一撇,成了錯字。眾人也不敢說話,萬一哪裡說不對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李蓮英這時卻站出來解圍:楊小樓,老佛爺賜你這字你可不敢領,老佛爺寫的福比別人都多那麼一點。

這話一語雙關,既替楊小樓解了圍,又把錯字的事情巧妙化解,聰明機智,令人不得不稱讚連連。

李蓮英升官後並沒有擺出大太監的架子,而是恩威並施,對於下屬從不莫名發火,遇到事情都會冷靜沉重處理。他手底下的宮女太監也都心甘情願地去維護他。

所以說,要想得人心,就得拿出自己的真心去與人交往,如果自己也不願以真面目示人,那麼也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親近。

在這兇險的宮中,只有"事上以敬時,事下以寬",才是長久之道,也是得人心的處世之道。

在慈禧去世之後,李蓮英在李蓮英為慈禧守孝100天之後,便辭去了太監大總管的職務。

其實李蓮英退出皇宮,其實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畢竟李蓮英當年是慈禧的心腹,如果繼續在皇宮裡,難免會惹事上身。

李蓮英沒了慈禧,也就像浮萍一樣沒了依靠,退出權力的中心便是最好的歸宿。

李蓮英,這個起初名不見經傳的窮困小人物,卻最終能夠站在慈禧太后身邊。他一生歷經艱險與磨難,慎言慎行。他看似權力很大,實際卻也是被朝廷的鬥爭的棋子,成為慈禧鬥爭朝權的工具和擋箭牌。

因此,客觀的說來,李蓮英並不是像他外表所看那樣惡貫滿盈,也並沒有眾多影視作品中塑造的那樣囂張跋扈,權傾朝野。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的、客觀的去看待,我們只能說李蓮英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雖得寵,卻也知進退。

他之所以直到現在都被人記住,肯定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他的處事待人,還是他與人相處之道,都值得現在或者即將要步入職場的人們去思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