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會來嗎?一則消息傳來,9月15日後,華為最壞結果是它?

2022-02-17     世事先知道

原標題:真的會來嗎?一則消息傳來,9月15日後,華為最壞結果是它?

相信很多人會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顧客就是上帝」,很顯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消費者的買家,對賣家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則還有著另一番景象。

我們就拿智慧型手機來說,作為核心部件的SOC晶片,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雖然作為買家,但是在面對高通時,高通似乎更像是那個「上帝」,因為作為最下游的整機廠商,他們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

或許正是因此,華為才在做智慧型手機之初,就要堅持自主研發SOC晶片,當時有很多的觀念還認為「自主研發不如買」。

這樣的觀點並不稀奇,甚至現在依然有人抱有這樣的觀點,因為晶片研發投入大,很可能巨額投資後打了水漂,即便成功了,研發出的晶片是否可以做到市場領先或者先進水平也未知。

所以我們回顧近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所說的,華為自主研發晶片做到現在的成績非常的不容易。

沒錯,即便是做出決定走向晶片自研這第一步,就已經甩掉了一大部分的競爭對手,而能夠做到可以比肩全球,真是鳳毛麟角。

但華為在晶片產業上的這些努力和成績,卻一直在遭受美國的科技霸權,這是一種逆全球化和推崇美國至上的科技霸凌。

而美國給出的原因則是華為設備有安全後門,但是卻無法證明,遲遲無法證明。這很像我國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無中生有。就像孫子兵法說的,「有則示其無,無則示其有」。

我們知道,2019年5月份時候的實體清單,主要是切斷了華為從美國企業的採購環節,換句話說,是讓華為無法繼續購買美國晶片。

美國此舉不難理解,畢竟華為每年要從美國採購上百億美元的晶片,但這是建立在華為沒有採用自研晶片的基礎上。

因此斷供剛推出,華為就宣布了自研晶片轉正,差不多四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美國晶片的替代和方案的切換。

用任正非的話說,替換後,設備的性能還提升了30%。

但是現在不同了,在今年的5月份,美國又宣布了新的禁令,簡單來說,這次禁令的主要作用在於,如果採用了美國技術的企業,那麼就需要通過美國的許可才能供貨華為。

很顯然,美國一方面在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卻同時在破壞著全球化的生態平衡。

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美國的技術和產品不可能賣到全球,沒有經濟全球化的資本支持,美國的技術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發展,而現在卻反噬全球化,將全球化作為一種威脅手段。

顯然,率先享受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的美國,正在逐漸將全球化變為美國化,將市場利益全球共享變成美國利益至高無上。

而9月15日就被看成是一個關鍵節點,因為根據今年5月份的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從9月15日開始,例如像台積電等,將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儘管這些企業並非是美國企業,但卻依然受到了美國的長臂管轄。

根據媒體的報道,華為晶片供應商聯發科已經向美國提出申請,希望可以在9月15日後繼續供貨華為,而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華為的最壞結果是退出手機市場。真的會來嗎?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預測,主要是因為,按照現在的禁令來看,9月15日之後,華為既無法從美國企業採購晶片,也無法委託代工廠生產自己的晶片,同時也無法採購非美國企業但卻採用了美國技術的企業的晶片。

這似乎是封鎖了華為獲取晶片的所有途徑,但若就此認為,華為會退出手機市場,卻未免太言重了。

上面我們已經分析出了,華為在獲取晶片上,其中最主要的絆腳石,其實就是來自美國的技術,因此如果做到沒有美國技術,就可以完成突破,而這個突破,就是晶片的製造。

美國之所以可以禁止台積電供貨華為,就是因為台積電採用的晶片製造設備中,有來自美國的技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刻機,而如果我們在光刻機上獲得突破,華為的晶片製造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有人說這個太難了,確實很難,目前我國的自研光刻機可以做到90納米的解析度,但據悉上海微電子明年就可以交付28納米的光刻機。

當然,有的朋友表示,28納米儘管已經進步很大,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是相差太多,華為還是用不上呀!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28納米的光刻機,並不意味著只能生產28納米的晶片,事實上,通過多重曝光技術,28納米光刻機,也可以製造出14納米的晶片。

試想如果每一代晶片工藝就要更換一批設備,那台積電也就不要乾了,而且想必也有的朋友發現了,在我們常見的14納米、10納米、7納米工藝之外,其實也有不常見的12納米、11納米、8納米、6納米等這樣的工藝。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一款光刻機,可以生產多種工藝的晶片。

所以說,華為依然可以獲得手機SOC晶片,因此距離華為退出手機市場還言之過早,正相反,這無疑對美國企業來說是個強大的打擊。

因為華為具備強大的晶片購買實力,即便是華為一家的購買力,也足夠支撐一座晶片工廠。

所以這將加速我國在晶片製造環節的國產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做到晶片製造設備對外銷售,例如出售給台積電等晶片代工企業;另一方面,在如此大環境下,我國的晶片自給率將會逐漸增加,這無疑會降低對美國晶片的購買量。

因此美國的晶片產業鏈將會受到極大的打擊,這種打擊涉及晶片製造設備、晶片製造設備零部件、晶片的生產、測試、封裝,直至最終產品晶片本身。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是美國打破了市場的全球化供需平衡。

這樣的話,即便在國產晶片不足以對抗美國晶片時,因為我們國內市場空間足夠龐大,也會採用自研的晶片,因為供需平衡被美國打破了,這時候考慮的就不再是供需的合理性,而是安全性。

用任正非的話說,還用別人的,再斷供了怎麼辦?

可一旦我們在技術上追上來了,最後誰會退出哪個領域,還就真的不一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dad6053eee48737521d4a7021478d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