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對泄密事件零容忍,希望所有供應商夥伴一定認真執行《保密協議》」
今年年初,小米某下游供應商因泄露小米汽車設計稿而受到處罰,雷軍當即表達了他的態度,現在回過頭去看那組泄露圖,前後保險槓、大燈、整車造型與如今亮相的小米汽車是高度相似的。
毫無疑問,這是小米汽車研發過程中一起相當嚴重的泄密事故。
同樣的事情在昨天再次上演,針對近兩天小米汽車媒體拍攝泄漏一事,小米發言人發布聲明,對兩家涉事媒體做出通報,並要求各賠償 300 萬元。
很多網友調侃到,小米汽車還沒有發布就凈賺了 600 萬元,更有甚者認為,這對擅長於營銷的小米來說,不過是一次「自導自演」罷了。
防泄密是在防誰?
自誕生起,小米就是一個「流量過剩」的品牌,流量是把雙刃劍,這讓小米的產品總能成為用戶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但也導致相關的泄密事件頻頻發生,以至於大家常常用「水管爆了」去形容這些事。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通過爆料或泄密可以提前了解到產品信息,可能會對購買決策產生影響,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奉旨爆料」的信息,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會通過相對可控的方式把產品亮點提前告知消費者,消費者則無意間做起了「等等黨」。對企業是相對有利的。
但對於不可控的泄密事件,幾乎所有企業都是零容忍的態度,因為對泄密信息最感興趣的並非消費者,而是競爭對手,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中,產品外觀、技術細節、定價策略、甚至發布會的日期都屬於機密信息,一旦被對手提前獲知,很可能會陷入被動局面。
另一方面,對於企業內部來說,泄密事件頻發也側面反映出了企業管理不善,在小米昨晚發出的通告中,除了涉事的兩家媒體外,還有三名自家員工也收到了處罰,他們以收取「諮詢費用」為目的,參與了外部券商、投資機構組織的「小米汽車研討會」,既然是面對外部,自然存在泄密風險,會擾亂小米汽車業務的正常開展。
出於對產品泄露的擔憂,很多企業往往會在《保密協議》上標明百萬級別的天價賠償費,但實際來看,天價賠償只能起到震懾作用,而在司法執行過程中通常會酌情處理,這是因為我國法律規定,民事賠償採用的基本原則是「填平原則」,要求權利人損害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也就是說,法律並不支持過高的賠償。
2020 年,小米手機就曾發生過一起嚴重的泄密事件,數碼自媒體 Beautiful 科技因在發布會前泄露了小米新機視頻被小米起訴,雖然保密協議上標明的違規賠償金額是 100 萬美元,但在最終的執行裁決書上則降到了 100 萬元人民幣。這是因為在法庭中,企業因產品泄漏而承受的損失難以量化,舉證存在困難,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處罰金額會變得更少。
自導自演?
而泄密事件是否為自導自演,要看產品傳播節奏有沒有被打亂,以及傳播內容是否可控。
今年的新能源市場中,很多車型的關注度都非常高,被泄密的並不只小米一家,此前在 8 月份和 10 月份,理想 MEGA 也發生了外部供應商泄漏產品圖的事,特別是在 10 月份,理想 MEGA 無偽裝實車首次曝光,隨後李想索性自曝發布了官方渲染圖。
很顯然,本應該在廣州車展前亮相的理想 MEGA 的傳播節奏就被打亂了,而李想的做法也很合理,就是在第一時間把產品傳播權奪回自己手中。
在網際網路時代,密集、精準的集中式投放成為了主流傳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官方要做到對每一個傳播節點、每一個傳播物料高度可控,才能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特別是對於重磅新產品來說,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極為重要的。
而此次泄漏的小米汽車,是小米三年來傾注大量資源研發的第一款車,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個傳播環節都應該是高度可控的。
雖然目前網絡上已經有工信部披露的信息,無偽裝實車的視頻也開始大範圍傳播,但總體屬於官方行為,在可控範圍之內,而被媒體泄漏顯然性質不同,即便泄露的圖片並不存在太多重要信息。
今天下午,涉事的兩家媒體也分別發表了道歉聲明,細節交代很清楚,幾乎不存在自導自演的可能。
不過與其他車企不同的是,小米對這類泄密事件做出了詳細回應,這在行業內算是比較少見的,也正因此小米可能會被外界認為有炒作、營銷的意味,但對於一個生長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網際網路營銷有深刻理解的企業而言,這不過是基本操作,以正視聽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