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獎中尋廣東力量|羊晚政見

2024-06-24     金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黎秋玲 李鋼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會上,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並公布了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項。黨中央號召,全國科技工作者要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及全體獲獎人員學習。

翻閱沉甸甸的獲獎名單,我們清晰看到一位位鮮活、閃亮的榜樣人物名字,有不少,來自廣東。

榜樣是一個時代的標杆。榜樣就在我們身邊,他們都是我們要追的星——

兩位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殊榮,分別是85歲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院士和61歲的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薛其坤院士。其中,薛其坤來自深圳,是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

會上揭曉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廣東牽頭的14個項目分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在這一串串獎項上,也都撰寫和鐫刻著一個個科創者的名字。

細數廣東省的獲獎項目名單,不難發現,在14個牽頭項目中,來自廣東高校的有8項,占據「半壁江山」。由此可見,廣東的高校力量,依然是廣東創新的主力軍。

作為「985」高校之一的中山大學,此次有5項成果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

同為「985」高校的華南理工大學,則以該校楊中民教授團隊完成的「高效發光玻璃復合光纖雷射器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也是2023年度廣東省唯一牽頭獲得國家技術獎發明獎的單位。

作為廣東高校的代表,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均堅持「四個面向」,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並將科學研究方向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於近年來均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科技成果。

高校,尤其是頂尖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是推動前沿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

從獲獎情況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廣東創新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高層次人才引進成績斐然。

這得益於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戰略人才鍛造工程、人才培養強基工程、人才引進提質工程、人才體制改革工程以及人才生態優化工程)的紮實推進,廣東打造出培養人才的土壤,積極推動引才機制,做好人才服務工作,讓高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另外,廣東在研發經費、人員投入方面,也非常捨得下「重本」——

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9%,全省研發人員突破135萬人,連續七年全國第一,相比2013年研發人員數量翻了一倍……這些位居全國首位的主要科技指標,有力支撐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截至2023年數據)。

從獲獎名單來看,我們還注意到,廣東很多科研成果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立足於解決廣東發展的實際問題。例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聖團隊、馬駿院士團隊致力於鼻咽癌這一「廣東癌」,在診斷與治療方面,實現多項重大突破。

又如,針對晶片等「卡脖子」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中, 廣東工業大學牽頭的「面向高性能晶片的高密度互連封裝製造關鍵技術及裝備」等成果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合作單位共取得8項獎勵,可謂收穫頗豐。

再如,廣東省提名的《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港珠澳大橋最大的作用,就是促進硬聯通,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布局也得到進一步優化。在此過程中,「一小時工作圈」逐步形成,粵港澳三地理念對接、規則對接和標準對接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快,將極大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抓創新不問『出身』,能給國家作出貢獻的,就是最重要的」。

科學事業,薪火相傳,才能拾級而上、登高望遠。

廣東歷來重視人才,視人才為珍寶。今年2月18日,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人才專題分組討論會上,特別向全球人才發出邀約,提到要緊抓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重大機遇,始終視人才為珍寶,堅持全球視野、需求導向,進一步高標準精準引進人才;堅持固本強基、提質培優,進一步高質量自主培養人才;堅持授權賦能、提升服務,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誠摯邀請海內外人才走進廣東、選擇廣東、創業廣東、紮根廣東,在推動產業科技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中,揮灑奮鬥激情、迸發創新活力、書寫精彩華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向各位獲獎者學習,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火熱實踐中匯聚磅礴力量。

編輯:李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c04724ab8feca12b8d111197ccd01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