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現在2023年的足火茶還沒出來。
近期能喝到的新茶,火功無非是輕火、中輕火、中火。
不過,再一次提起岩茶的火功,圈內有個現象很常見。
「正岩茶只焙到中輕火太可惜,焙到足火之後才能展現極致醇厚度。」
此話一出,相信有很多足火愛好者會認同。
聽起來的確有道理,焙火偏輕的岩茶,品種特徵明顯,茶味也是泛著清新感,嘗湯入口,只感覺湯水厚度與漿感稍遜於同檔次的足火茶。
論香氣,輕焙火的岩茶能做到大量保香,茶香層次更多彩,揭蓋熱聞,茶香張揚程度那叫一個積極。
而隨著不斷往上焙,優質足火岩茶在焙透之後,湯感猶如老火靚湯,大量可溶性茶味潛力都被激發出來,溶入茶湯當中,認真細細啜幾口,喝著非常過癮。
《2》
之前介紹岩茶焙火好處時,列了不少例子。
岩茶圈子內,無焙火不岩茶。
武夷岩茶為什麼非要焙火之後再去喝,有著實際好處。
高溫焙火能焙掉部分苦澀物質,茶葉內的咖啡鹼遇熱會升華結晶,散落在焙間角落,讓最終成品喝著沒那麼苦,更順口。
焙火能進一步降低干茶含水量,做到足夠乾燥,更利於保存與耐放。
高溫焙火能鞏固岩茶前期做青發酵形成的品質,類似女生化妝時的最後一步是定妝那樣,岩茶焙火之後,那些由做青形成的綠葉紅邊效果才能穩定下來。
另外,焙茶還能發展茶香,最具典型的代表是「焙火香」,本質是茶葉內部的植物蛋白經過高溫作用發生美拉德反應,生出系列火香,包括焦糖香、烤瓜子香、烤堅果香、烤海苔香等。
最後,在湯感方面,焙茶對提升岩茶湯感的確有利。
每年試茶時,感受最直接的一項,是每年五月六月那會兒,用當年還沒焙火的毛茶,對比去年的足火茶。
哪怕是好山場做原料,毛茶階段喝入口,茶水照樣不醇柔,類似一道沒炒熟的肉,嘗下後總讓你感覺直覺不妙。
相比下,焙到足火的茶,湯感甘醇綿柔許多。
拉開兩者差距的原因,是因為高溫焙火期間,能促進茶葉內部各式茶味物質的協同發展。
隨著不斷焙火,岩茶香氣更沉,不再輕飄虛浮,茶湯也更醇柔。
《3》
不過每次提到岩茶湯感的厚薄,都免不了一句提醒。
真正決定岩茶厚度基礎的,還得看品質。
道理很簡單,外山茶不論你焙到多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照樣焙不出有漿感、有厚度的茶水。
原料不行,火功再高都沒用。
甚至於,對外山高香小品種來說,盲目將火功焙高,更是一場災難。
畢竟,外山金牡丹、外山黃觀音、外山奇蘭等,好歹還能用香到發膩的花香,騙過許多剛入門的新手。
如果執意焙高,既丟了茶香,茶味還特別薄,茶湯入口滋味空洞,反而兩頭不討好。
在我們剛開始寫公號的那些年,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觀點。
「只有正岩茶才能焙足火」、「越好的岩茶越耐焙」、「岩茶焙火次數越多越好」、「岩茶火功越高越好」……
諸如此類的想法,如今早已經被逐一辟了謠。
事關岩茶焙火,還真的不能看火功高不好,而得看焙茶技藝好不好。
焙火經驗老道的焙茶師,處理不同岩茶的焙火火候,自有心得,不會盲目將火功焙高。
而是根據具體食材,調整「火候」。
看茶焙茶,看效果來焙茶,才是常態。
這些年在武夷山看焙茶,發現很多焙茶師傅在焙茶方面,都會選擇「留一手」。
每次焙茶都不會下重手,很少一步到位。
更多是先焙一版火功偏輕的出來,寄給客戶試喝。
然後再等結果。
如果對方滿意,就直接發貨。
如果要求再補一點火,那就讓焙籠的茶,再待一段時間「吃」多一些火。
這種小心翼翼、步步謹慎的焙茶操作,是受市場導向影響。
生怕直接一次性焙過了頭,超過了客戶所需的火功,萬一整批貨砸在手裡積壓,那就糟了。
《4》
開篇已經提到,現在出來的新茶,火功不會太高。
每到這時,很多老茶友買茶會特別糾結。
「一邊想著買點新茶嘗鮮,一邊又打算等火功焙足之後再說。總感覺焙到足火的岩茶,才能嘗到極致醇厚感。」
這樣的想法,不知大家怎麼看。
在麻花看來,這大可不必擔心。
因為某種程度上,喝岩茶,選中、輕火功的茶,更容易喝出湯感厚度與清晰度。
有些岩茶在焙到特別高的火功後,部分品種信息、山場氣息會丟失,總體清晰度還不如之前好。
岩茶焙火雖然能讓湯感更醇和,但不意味著火功越高越好。
和沒焙火的半成品毛茶相比,焙到足火的岩茶,湯感更醇柔。
但在中火vs足火之間,如果原料山場相同,先天品質旗鼓相當。
那麼,在茶湯厚度上真的很難拉開差距!
何況,焙火輕一些的岩茶,茶水清晰度更高。
岩茶的「清晰度」,包括一款茶各方面的身份信息。
包括產茶年份、是新茶還是陳茶、山場環境、茶園生態、做青效果、發酵程度、品種特徵、主打香氣、各家工藝特色等……
以做青發酵程度來舉例。
假設有一款水仙,某戶茶農在初加工時,搖青頻率太頻繁,導致發酵度偏高,做青偏熟,做出了明顯果香,果香的濃郁度甚至蓋過了水仙本身的清幽蘭香。
如果在後期焙火時,只焙輕火就推向市面。
那麼很容易看出,它和其餘輕火水仙的不同之處。
同樣是輕火,湯色卻那麼深、那麼紅;
同為輕火狀態,花香卻這麼弱;
同屬輕火茶,但茶湯當中的鮮爽、鮮醇口感偏弱……
這些做青特徵,在輕火狀態能明顯看出對比。
但繼續焙下去,等焙到足火之後,情況則不一樣。
一款做青偏熟的岩茶水仙,對比正常發酵,做青適中的足火水仙,對比分辨難度,不亞於「雙兔傍地走」。
因為,茶湯顏色照樣都是深色系的。
聞香時,前三沖最先聞到的濃郁香型,是焙茶形成的火香。
喝茶嘗湯時,兩者的茶湯清鮮感都不強,而是一副被高溫淬鍊後的成熟飽滿狀。
《5》
最後提醒一點,買岩茶要當心品質不足,火功來湊的問題茶。
岩茶圈內存在這樣的劣質問題茶,青葉原料選用的,都是很便宜收來的外山茶。
焙茶時,急焙為主,每次焙茶都下狠手。
目的是節省焙茶成本,快速制茶。
最終做出來的岩茶,其實受到急火焙與本身茶葉底子的影響,湯感很薄,茶味空洞。
但卻能憑藉高火功帶來的濃烈焙茶氣息,營造一種「水厚」的錯覺。
遇上這樣焙火高,湯色深,茶味刺激性強的岩茶,如果在喝茶時不認真多啜幾下茶水,認真感受漿感,真的很容易被騙過去。
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喝懂岩茶湯感,不如喝焙火偏輕的版本。
先喝中火,再喝足火,對比感受更直觀。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