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元朝時那些著名的漢族大臣

2023-06-03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盤點元朝時那些著名的漢族大臣

細數中國曆朝歷代,有一個王朝很特殊,那就是元朝。元朝是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它的疆域更是超越歷代。

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後,開始了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夏與金朝,繼而向西方擴張,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之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發生戰爭,最終忽必烈獲勝,改國號「大元」,建立元朝。

忽必烈推行「行漢法」的主張,並且大量起用漢臣。那麼都有哪些比較出名的漢臣呢?

劉秉忠,字仲晦,號藏春散人,今河北邢台人。因為信佛取法名子聰。劉秉忠自幼聰穎,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劉秉忠與忽必烈相識很早,在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時,便被忽必烈賞識,忽必烈對其甚是寵愛。

在忽必烈即位後,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政事。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忽必烈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大多成為名臣。元王朝的命名也是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他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在劉秉忠去世後,忽必烈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這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元成宗時,加贈太師,改諡「文正」。 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秉忠墓位於北京市盧溝橋北不遠處。明代姚廣孝來到北平後就去拜謁了,而且先後去了兩次,並作《春日謁劉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劉秉忠墓後來由北京遷回河北省邢台市,位於邢台市橋西區賈村,原本完好,規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如今已被破壞殆盡,只餘一個殘碑。

說完文官再來看一個武官。史天澤,字潤甫,大興永清(今永清縣)人。富二代出身,而且極善騎射,勇力過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鐵木真率部南下。麾下驍將木華黎進至河北,他的父親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迎降。他哥史天倪為萬戶,史天澤則任帳前總領。 次年,史秉直隨木華黎攻金北京大定府,因功授行尚書六部事。史氏家族的政治、軍事地位自此開始確立。

史天澤也由此開始展露頭角,先後率軍擊敗金將武仙,又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平定李檀之亂。在忽必烈即位後,史天澤官拜中書右丞相,實行他的治國方略。史天澤的官位也是扶搖直上。

更是以七十三歲的高齡統軍出征南宋,奈何半路因病返回,次年便病逝。在臨死前還對忽必烈上奏說:「臣年歲有終,死不足惜。只希望天兵(元軍)渡江時,切勿肆行殺掠。」忽必烈追贈史天澤為太尉,諡號「忠武」。『忠武』二字被視為最高的榮譽,因諸葛亮被諡『忠武侯』,所以『忠武』二字被視為最高的榮譽;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史天澤及其家族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下功勞,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

再來看一位教育家,許衡。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今河南沁陽人。師從大儒姚樞及竇默,學習「程朱理學」。在45歲時,應忽必烈徵召,出任京兆府提學、國子祭酒。56歲時,受命議事中書省,提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的主張。

60歲時,與徐世隆、劉秉忠等議定朝儀、官制,為元代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62歲時拜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教授蒙古弟子。67歲時,領太史院事,主持修歷,與郭守敬等制儀象圭表,日測晷景,編定《授時歷》。

72歲時,許衡因病歸鄉,次年逝世,時年七十三歲。累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魏國公等,諡號「文正」。元仁宗時,朝廷下詔以許衡從祭孔廟。許衡推崇理學,被譽為「朱子之後第一人」。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文一武,再來看一位武將,張弘范,汝南王張柔第九子。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汝南王張柔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兵敗被俘,降於蒙古。

20年後,張弘范出生。本身的家庭環境,再加上師從大儒郝經,張弘范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諡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諡獻武。

當然還有很多元朝時期的漢臣,這裡僅列舉這幾位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b5a2757abd64f1dd72fefcbe6f49f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