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由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的商戰劇《大染坊》首播。
雖然只有短短24集,但是一經播出就火遍全國,創下了平均9.4%的收視率。
至今仍名列商戰劇榜單前茅,被觀眾奉為商戰劇的經典,豆瓣高達9.2分。
這部劇雖然講述的是小乞丐陳六子憑藉自己的頭腦和經商之道,一步步變成陳六爺。
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把大華染廠發展成為青島第二大印染廠的故事。
但背後折射的,卻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血淚史。
雖然劇集前半段讓人看著直呼過癮,簡直是底層小人物的逆襲史,但故事越發展,卻越變得沉重。
當商場遇到戰場,當發展中的民族工業遇到內憂外患的時局,饒是陳壽亭、饒是青島第二大印染廠,也無法抵抗的住內憂外患的「侵襲」。
最後在絕望中,命人炸掉了染廠,在一片火光中,陳壽亭大喊出了一句揪心的話:「這是什麼樣的軍隊?什麼樣的國家。」
讓整部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將一部商戰劇提升到了民族情懷的高度。
這部劇除了令人敬佩的民族氣節外,也有著個性鮮明的人物角色,以及為它付出巨大心血的攝製組。
01、叫花子陳六子的成功之道
從商戰劇的角度來看,這部劇塑造了不少近代商人的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陳壽亭。
他能從一個吃不上飯的叫花子,成為叱吒商場的陳六爺,是靠著自己超高的智商、情商、經商手法以及為人之道。
從他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著中國人身上的仁、義、智、信、善、勇、情、忠、孝。
他雖然沒有文化不認字,但他知道要善用有知識的人,與留學歸來的盧家駒成為了好搭檔。
對待真正想做事的人,他會不吝嗇給出機會,收穫了白金彪等一眾難民的死心塌地。
對於有能力的人,大方放權、給予高度信任,讓本就是商界精英又是留學歸來的周濤飛、丁文東重要位置。
他對員工從不吝嗇獎勵,認真幹活的工人們,無論是福利待遇還是伙食上,在當時都是領先於平均水平的。
也正是陳壽亭對工人的將心比心,獲得了工人們的相應反饋,才能齊心協力將染廠的規模一再擴大。
02、張豐毅的拒演成就侯勇的經典
在籌拍時,導演王文傑心中陳壽亭的最佳人選其實是張豐毅,沒承想張豐毅因為年齡問題拒絕了。
當時他已經46歲,認為不適合演18歲的陳壽亭。
其實這也無可厚非,也是張豐毅保護自己羽毛的一種體現,現如今不少已步入中年的演員依然在演少男少女,引發了觀眾的吐槽。
也正是這樣,這個角色落到了當時36歲的侯勇身上。
此時的侯勇也有著自己的代表作,他憑藉在電影《衝出亞馬遜》中的出色表現嶄露頭角。
在面試中,更是憑藉自己的狡黠一笑得到了陳壽亭這個角色。
原來,在王文傑看來,陳壽亭是個山東商人,不能只有山東人的忠厚仁義,還得有商人的「狡猾」,這樣才能成為在亂世中殺出重圍的奇商。
侯勇也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把一個從最底層摸爬滾打到大商人的陳壽亭演繹的入木三分,他也憑藉這個角色一炮而紅。
03、斥50萬巨資購買劇本
當初王文傑接觸到這個劇本的過程,也很神奇。
2002年,在回濟南的火車上,山東影視藝術總監張宏森和朋友在聊電視劇拍攝,隔壁小伙子就主動請纓,稱手裡有個劇本想讓他們看看。
於是乎,六天後小伙子拿著一沓稿紙來到了張宏森的辦公室,可能是對劇本很有信心,小伙子僅說了一句「我只給你四個小時的時間,很多電視台都在搶。」
本就沒當回事的張宏森一聽就惱了,找了個藉口說沒空看。
結果沒幾天,小伙子又抱著稿紙找上門來了,這次禮貌多了,不僅態度很好,而且說可以多看一些時間,一星期也沒事。
翻開稿紙後,張宏森就被這部名為《亂世奇商》的小說吸引了,徹夜讀完後,當即拍板:買,多少錢也買!砸鍋賣鐵也要買!
最終,山影花費了50萬巨資,買下了這本小說,改編成了《大染坊》的劇本。
後來才知道,這本小說的作者陳傑就是小說中陳壽亭原型的孫子,小說講述的就是他爺爺的創業史。
這本小說被拍攝成電視劇,原創也是電視劇編劇的陳傑也頗感欣慰。
04、為拍好電視劇欠債上千萬
為了拍好這部劇,整個攝製組以及山影可謂是煞費苦心。
為了更真實地還原當時的場景,真實展現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時代群像,張宏森不惜借了1000萬來拍攝,而且立下了承諾,十二個月內還清。
在拍攝時,攝製組盡其所能搭建了染坊、辦公室和帳房等場景,幾乎是真實還原;此外,為了更好地呈現當時染坊的生產工序和狀態,他們還想方設法買到了當年的印染機器。
由於這些機器是當年淘汰下來的,於是乎劇組還專門請來了一位上海師傅,每天對機器進行檢修、維護,這才向觀眾展現了當年染坊的流水線。
據報道,當時《鐵達尼號》的製片人都對這個場景讚嘆不已,稱它為「亞洲第一棚」。
也正是山影以及攝製組對劇本的重視、對拍攝的用心,這部劇一經播出,就火遍全國,尤其是它提出了「民族工業」的主題,極大程度上吸引了觀眾們的眼球。
這部劇也沒能辜負張宏森的用心,讓他9個月就還清了1000萬的欠款。
05、孫儷拍跳海戲幾乎「丟掉半條命」
在原著中,本是沒有感情戲的,但王文傑看來,一定的感情線可以更加鮮明地凸顯陳壽亭的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
於是就「逼著」陳傑給「自己的爺爺」安排了一個紅顏知己——沈遠宜。
在選角的時候,王文傑無意間在辦公桌上看到了孫儷在《玉觀音》中的劇照,下意識認為這就是長相美麗大方、柔弱但倔強的沈遠宜。
就這樣,23歲的孫儷加入了劇組。
在拍攝中,有一場跳海戲令她印象非常時刻,此時已是冬天,海水是徹骨的寒冷。
但孫儷拒絕了替身,堅持自己拍攝完成。而且孫儷並不會游泳,走向大海深處對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但她依然很好地完成了,在海水中拍攝半小時後,她又穿著已經濕透的衣服又進行了4個小時的拍攝。
孫儷坦言,當時拍攝結束回賓館後全身都沒知覺,洗澡時的熱水打在她身上都像是冰冷的海水。
不過也正是孫儷的敬業,讓沈遠宜這一重情重義、巾幗才女的形象成為了經典。
商戰劇常有,但飽含民族大義,以及國人身上那重情重義、「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商戰劇卻不常有。
但《大染坊》卻做到了,它在緊張刺激的商戰之中,處處透露著近代民族工業者的仁義和大智慧,也展現著商人們的民族大義。(撰文:西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