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票證年代,那些無法抹去的記憶

2019-08-04   青島城市記憶

老青島們還記得當年的那些老票證嗎?憑票購買的時代儘管已經消失很多年了,但現在回想起來,仍會另無數經歷過的人們記憶猶新。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實行計劃供應,許多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頭限量供應的,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戶口簿登記的常住人口數發給居民各式各樣用途不同的票證,居民憑這些票證才能購買一定數量的生活用品。

那個時候,票證就是「通行證」,沒有票證,有錢也寸步難行。那個時候,買糧要糧證、買煤要煤證、買菜要菜證,吃飯要糧票,吃油要油票,穿衣買布要布票,割肉要肉票......,這是人人都需要的,是日常生活所離不了的。

老一輩的人說,票證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濃縮了我國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也給我們留下了酸甜苦辣咸交雜在一起的生活記憶。這些品種浩繁的票證,也深深地烙進了曾經歷經這個時期的幾代人的記憶之中......

1996年麵粉優惠券

1997年麵粉(饅頭)優惠券

居民糧食供應證由當地糧食局核發,居民用糧向國家指定糧店購買。

計劃經濟年代最息息相關的就是糧食了,糧店內一排大大的木製的盛麵粉的容器,一個鋁製的大漏斗,驗完了糧證、交上糧票和現金後,把面袋子套在漏斗下方,賣糧的師傅就會把稱好的麵粉順著漏鬥倒在了袋子裡。

六十年代煤炭燒柴購買證

八十年代居民煤柴購買證

買煤、買燒火的木柴都要證。每到供應的時候,煤店也跟趕大集似的,一定要提前準備好鐵杴、麻袋和小推車,搶回家後,還要在院子裡用籮籮出來,煤塊燒爐子、煤面燒鍋頭,每次籮完還會有不少的石頭夾在裡面,煤的質量可見一斑。

1986年居民購煤證

1990年居民購煤證

八十年代青島鋸材二廠木柴票、木粉票

生活用煤臨時供應票

火柴廠廢料票

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城鎮居民生活用煤實行憑證供應。煤票憑煤證、按人口定量發放。每年第四季度要攜舊證、戶口本、糧證辦理下年度購煤證,居民購煤時要持證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隊拉煤。

九十年代初液化氣用戶證

當年居民使用液化氣罐是需要辦證的,氣瓶產權屬於煤氣公司,灌汽必須持證並與瓶號相符。上世紀90年代液化氣市場全面放開,液化氣經營門檻低、經營業戶多,液化氣罐的產權逐漸由經營企業所有轉為液化氣用戶所有。

六十年代購物證

七十年代單人購物證

1970年商品購買證

買副食品,買日用品需要購物證,若是丟了購物證,如果到有關部門補發,有可能幾個月都辦不下來。

八十年代副食品購買票

1990年副食品購買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至1985年前後,憑證憑票供應的除糧、油及電視機、自行車、洗衣機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類商品基本上敞開供應。直到1993年,糧票正式謝幕,這段憑票供應的歷史——「票證年代」宣告終結。

1969年山東省食油票

1975年山東省食油票

1989年青島市細糧票

1962年青島市購貨券

1969年青島市購貨券

1969年青島市供銷系統革委會定量絮棉票

1960年青島市肉食票

1979年青島市飲食業用肉專用票

為了保證城市居民的肉食供應,由各地食品公司印製了肉票,按居民人數發放。為了照顧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對漢民發放豬肉票的同時,還向回族等少數民族居民發放清真牛羊肉票。

七十年代嬰兒餅乾供應票

五十年代料票

八十年代布票

布票是購物的憑證,不許買賣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勢下的產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隨著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布票隨之取消。

四方區大白菜優惠供應票

九十年代大白菜票

那時的冬天,除了白菜和蘿蔔真沒什麼吃的了,買大白菜也要憑票供應,時常會記起每當開始賣白菜的時候,全家出動,拉著鋼鈴車或拖著地排車或推著自行車,到菜店成筐成麻袋地買白菜的壯觀景象。

那時候,其他的一些票證也是種類紛繁。且不說「三大件」這樣一些供不應求、一票難求的緊俏商品。甚至連火柴、香煙、肥皂、毛線、家具等等,都有相應的供應票證。

1981年大衣櫥票

八十年代自行車票

六十年代維修和購買自行車另件證

1977年手錶購買證

八十年代電視機票

票證經濟,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無奈之舉。但五花八門的票證,成為我國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見證,發揮著歷史的特定作用。

今天,我們早已告別了票證,遠離了那個憑票購物的年代。但那段票證歷史卻貫穿了幾代人的生活,也將永遠存在於他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