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飆」的羅翔,2次被罵到退網,是時候剖析原因了

2023-03-08     花布衣探案

原標題:一路「狂飆」的羅翔,2次被罵到退網,是時候剖析原因了

近日,羅翔因一段普法視頻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今年全國兩會委員周的一個建議說起。在建議中,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父親犯罪,孩子一定不是好人嗎?

既然無法判斷罪犯的子女有犯罪傾向,就應該給他們公平的待遇,摒棄不公平的待遇,讓他們參加公考,參軍,進入公檢法等重要崗位。

該提議一出,引發巨大爭議。有些人贊成,有些人反對。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支持者認為:這樣的提議非常好,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對那些不是故意犯罪,犯有輕罪記錄的,不能牽涉子女,要體現社會的公平。對有輕罪前科的,應該註銷,增添社會的和諧,不能一棍子打死。

一人犯罪,全家受累。這不和古代的「連坐」一樣了嗎?古代皇帝們動不動就來一句「我誅你九族」,至今依然讓人毛骨悚然,深惡痛絕,如今社會進步了,法治進步了,怎麼還允許這樣的事情存在?

而反對者認為:公務員是為國家打工的,肯定要好中選優,特別是政審條件只能嚴格不能放鬆,家庭成員犯罪就要付出成本的。相反罪犯親屬照樣提拔,才是對守法公民的不公平!

嚴格把關政審條件,嚴禁罪犯家屬進入國家重要崗位,對犯罪分子有一種震懾作用

其實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也正因為有爭議,才會在兩會上討論和提出。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因其觀點與周的建議高度一致而被推到了某些人的「對立面」。

在普法新視頻中,羅翔認為:懲罰的根據應該以報應為主,功利為輔,只有當人實施犯罪,才能施以刑罰。無論能夠實現多麼美妙的社會效果,都不能突破「無罪不罰」的基本底線。

羅翔的觀點也被媒體發布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羅翔:人無完人

我在《讀者》上看過一篇關於羅翔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話很醒目:眾聲喧譁的網絡世界,人們熱衷於先造神,後毀神。

我記得上一次羅翔因為退出網際網路而被罵,是在2020年9月,因為他分享了一篇讀書筆記。

在動態中,他寫道:要珍惜德行,卻不要成為榮譽的奴隸,因為前者是永恆的,後者卻很快會消失。

讀書,自省,本來無可厚非,我一日三救,這是聖人的古訓。

消息一出,評論區就有嘲諷的聲音,說他在賣雞湯,說他在撈名聲。

兩個和尚摸不著頭腦。後來羅才知道,自己做動態回應的時候,恰逢抗擊疫情表彰大會,有網友認為在內涵XXX。這遭到了網友的誤解和攻擊。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要時刻關注網絡上的新聞,小心翼翼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世界有多可怕?你拿什麼時間去學習和普及法律?

但最終,在一片譁然之後,羅翔決定暫時停止更新並退出網絡。

很多人感到遺憾的是,羅翔退出網際網路後,很難看到他精闢幽默的普法,更不用說他對時事案件的獨到見解了。

或許高興的,只是那一小撮捕風捉影,大放厥詞而洋洋自得的人吧。

之後,羅翔進行了反省。事實上,回顧羅翔的前半生,他一直在自省,他始終堅信,人無完人, 相信法律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羅翔的自省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和得失。

羅翔也不例外。在羅翔的記憶中,有一幅畫面經常縈繞心頭,那就是小時候,我邀請乞丐到我家做客,覺得這樣很親切。為了讓我的孩子保持童真和善良,我的父母雖然不是很開心,但還是熱情地對待乞丐,一直保持微笑。

長大懂事後,羅翔意識到自己滿足於虛榮,但他的「虛榮」是建立在父母努力的基礎上的。

17歲那年,在父母的建議下,我報考了法學專業,學習法律知識,考上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那是一個真正的青春時代,也是最「玩世不恭」的時代,每個人看到任何不順眼、不公平的東西,都想表達自己的「高見」。

直到不得不面對考研,選擇工作,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對生活的擔憂。於是我開始談自學考試賺錢。

讀研期間,一位來自家鄉的農民給羅翔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老鄉衣著樸素,風塵僕僕,同學們也很熱情,讓老鄉留在宿舍。

才過了幾天,老鄉就不辭而別了。當羅翔再次見到這位老鄉時,他發現這位老鄉一直住在又冷又潮濕的地下通道里。

問了才知道,老鄉怕給大家添麻煩,都默默離開了。

羅翔深受感動,給了他的老鄉一些錢,他們說他將來一定會把錢還給羅翔。

羅翔也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他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他處理的每一個案件都可能影響到許多家庭。

在北大讀博士時,又發生了一件事,讓羅翔至今心存愧疚。

一天,羅翔在立交橋下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向路人問路,並詢問如何去法律援助中心。路人無動於衷,對老人視而不見。

羅翔感到很抱歉,決定帶老太太乘計程車去法律援助中心。剛到目的地,老太太就給羅翔撲通跪下了。

後來,當羅翔回憶起這件事時,,深感愧疚,自始至終,羅翔都沒有亮明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怕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另一方面,是擔心自己無能為力。

從那以後,羅翔經常責怪自己不夠勇敢。我明明可以做到,但那一刻,我因為種種原因退縮了。

在承認自己不勇敢的同時,羅翔逐漸讓自己走上了勇敢的道路,衝破重重困難。

羅翔:在普法路上一路「狂飆」

2005年,羅翔博士畢業後正式成為一名教師。她在工作中被譽為事業心強,多次被授予「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老師」。

如果生活就是這樣,羅翔可能一輩子都在象牙塔里教書育人。然而,生活就是這麼巧妙。在當今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都在通過網際網路創造「傳奇」,成為「傳奇」。

2018年,羅翔講課的視頻發布到網上後,受到無數人的喜歡。被他幽默的講故事方式所吸引,他們充當了「自來水」,給羅翔打電話。

2020年,羅翔受邀進入一個宣傳法律的平台。短短兩天,粉絲數量飆升至百萬,並且以勢不可擋的形式持續飆升。

很多對法律不感興趣的網友也被他幽默樸實的普法方式所吸引。彈幕里充滿了崇拜和熱愛,一夜之間,羅翔成了「網絡普法名人」。

由於視頻中頻繁出現「張三」的旁白,羅翔也得到了「張三,法外狂徒」的綽號。

然而,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和自省之後,羅翔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並不為自己的知名度而驕傲。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生動的案例中發揮我們的「能量」,去開導那些迷茫的、有需要的人。

因此,每次在普法視頻中,羅翔都會解讀當前的熱點案例。「上海名人案」、「趙寶菊情婦案」等都有羅翔的身影。

根據案例,幽默的講述風格總是讓觀眾驚嘆不已。

2020年,羅翔還被評為「2020年法治人物」。大獎加,無數粉絲圍。

成為超級網絡名人後,羅翔仍然很低調。當大多數網絡名人都在利用自己的名氣賺錢,接廣告和代言,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羅翔卻悄悄捐出了自己的視頻流量收入,悄悄捐出了37萬元。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即便如此,羅翔再次吸引了爭議。第一次被罵退網後,又迎來了新一波輿論。

羅翔有錯嗎?他錯在哪裡了?

這一次,羅翔受到攻擊和批評,無非是網友認為他不應該為罪犯的子女「說話」。

比如有網友說,如果罪犯的子女不被震懾,那麼貪官就可以胡作非為,就像歌手曲婉婷,其母貪污巨款,導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曲婉婷在國外可以過上優裕的生活。如果她能考上,那將是對公平正義的最大諷刺。

認為他們既然享受罪犯父母的「紅利」,就應該「坐在一起」。孩子不能決定父母做什麼,但父母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如果沒有牽連孩子的約束,有些家長就會肆無忌憚。

在此基礎上,有人攻擊羅翔太知法懂法了,所以把道德給忘記了。總是遊走於道德的底線而不能自拔。

真的是這樣嗎?那只能說我沒有看完整羅翔的視頻,自始至終,羅翔也沒說要取消政審制度,取消對罪犯的懲罰,他的普法,也不過是基於對法律的認知,給出的建議罷了。

正如羅翔所說,出生無法選擇,父母顯與卑對子女會產生影響,但那是命運安排,與法律無關,法律不能強化父母恩庇,也不能讓子女因父母厄運雪上加霜,法律平等是機會權利平等,不患寡而患不均非法律平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人因為太窮,孩子又要上學,交不起學費,不得不鋌而走險,犯下搶劫罪入獄,子女也很爭氣,長大後想考公務員,卻因為父親搶劫犯罪記錄而不能考試,又該如何破局?

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既然他們沒有犯錯,那麼承擔父母犯錯的後果公平嗎?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羅翔先生是對的。既然有曲婉婷的例子,自然也會有其他與之截然不同的例子,無非是如何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解決問題,達到相對公平而已。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9925a8a095d64df7be0eb6325ea8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