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喝茶和北方人喝茶的3點區別,有你的喝茶習慣嗎?

2023-08-03     小陳茶事

原標題:南方人喝茶和北方人喝茶的3點區別,有你的喝茶習慣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位北方舊友,前不久定居在廈門。

近期朋友圈內,經常能看到她在感慨兩地差異。

「廈門這邊居然家家戶戶都有完整的茶具,各種杯杯盞盞,五花八門,滿滿當當, 南方人喝茶也太精緻了吧。」

「去外面談生意,每次進門後,別的先不說,一開場就是行雲流水的泡茶流程,南方這邊的飲茶氛圍感太強了!」

「我有個小小疑惑,剛泡出來的茶水,真的不需要晾一晾嗎?你們直接倒進小茶杯就喝下去,不會燙嘴嗎?」

講真,溫度太高的燙茶,真心不建議喝。

悄悄講一個冷知識,超過60℃的熱飲不能常喝,不然會燙傷口腔黏膜,有損健康。

但在泡功夫茶時,經過完整的品茶流程後,倒入品茗杯內的茶水,大多已經降溫了。

因為,用滾燙沸水泡茶,將沸水沖入蓋碗後,快速倒出茶湯。

熱茶從燒水壺,衝進蓋碗。

蓋碗內的滾燙熱茶,倒入公道杯。

迅速分離茶水後,趁熱揭蓋聞香。

聞香過後,將熱茶倒入品茗杯內。

輕吹湯麵,小口細品,講究一些的話,還可以嘗試啜飲。

經過這麼多流程與手續後,倒入杯中的熱茶,基本已經降溫到適口狀態。

只要不是特別貓舌怕燙,端起小茶杯後,將溫熱狀的熱茶美美地喝下一口,對一眾茶圈老饕來說,再愜意不過。

不過,聊到南北方喝茶差距,可以聊的話題還有不少。

從一系列飲茶細節,都能看出不同。

《2》

一、茶具搭配差異。

平時經常能遇到類似留言。

「將煮好的老白茶灌入老式暖水瓶里,夏天隔夜後還能喝嗎?」

「燜茶壺泡白茶,應該放多少茶?」

「110毫升的蓋碗對一個北方大漢來說太小了,我用的順手的蓋碗,起碼得180毫升的。」

「超過500毫升的瓷壺泡紅茶正山小種,放多少干茶進去才合適?」

這些留言,清一色表現出對大容量茶具的偏好。

再一看IP顯示,果不其然,基本來源自北方省市。

這就不難理解了,北方人喝茶,大多追求豪邁爽快。

大壺泡茶,大碗喝茶,大口解渴,酣暢淋漓,才最痛快。

但南方地區的飲茶,茶具搭配會顯得更精緻。

江浙一帶,盛產綠茶,泡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時,要搭配透亮的玻璃杯。

再不然就是找一個玻璃材質的仿宋執壺,將茶水泡出來後,再分入小杯內慢慢品,更顯文雅。

福建和廣東地區,日常泡茶,多數要搭配完整的功夫茶具。

茶盤、主泡茶器(蓋碗或紫砂壺)、公道杯、品茗杯等。

甚至再細緻一些,茶則、茶夾、克秤、茶巾、茶寵、聞香杯、茶濾、茶刀、茶針、茶剪等小物件,還要慢慢備齊。

細緻到喝茶的杯子,那可不是隨便找一個茶碗那麼簡單。

而是要分出材質、容量、造型、釉色、工藝、厚薄等詳細區分。

青花山水壓手杯、素雅的草木灰釉窄口杯、上款下窄的汝窯斗笠杯、素坯柴燒出來的鐘型杯……

各式各樣,各不相同。

《3》

二、泡茶流程不同。

這點在泡茶待客方面體現得很明顯。

在北方大多數地方,有客上門,泡一大壺茶招待。

往大茶壺裡,投入一把干茶。

不夠,再加量。

再不夠,繼續加。

總之,在投茶量方面,毫不吝嗇。

投茶之後,往大壺茶內加入熱水。

加滿水,將這一壺滿滿當當的熱湯,放在客廳的茶几。

等上十幾分鐘,茶味大量泡出來後,每人面前先分一大杯。

大茶杯內的茶水量,起碼超過100毫升。

晾涼一會後,大口喝下,完全能夠解渴。

乾燥少雨的地方,多喝水多補水作為生活剛需,泡出一大壺有滋有味的茶水待客,足夠顯示誠意。

但南方地區的泡茶待客,離不開功夫茶的基礎泡茶流程。

先燒開一壺熱水進行溫杯,簡單理解,就是將泡茶期間用得到的茶具,輪流用沸水燙一遍。

溫杯結束,趁熱投茶。

投茶量的選擇,很有講究。

喝武夷岩茶,單泡肉桂是放8克還是9克?在圈內大有文章。

泡散裝白茶,為了避免浪費,茶桌上還少不了配備克秤,精準稱出5克干茶,再放進蓋碗。

投茶結束,正式注水泡茶。

在注水操作時,網上又能看到各式注水手法的炫技。

高沖、旋沖、由外往內、低沖、緩流吊水、環壁打圈、定點注入……

各式注水手法裡,村姑陳推薦簡單實用的做法,將燒水壺移近,沿著干茶上方,快速打圈注水,才最行之有效。

注水結束,合蓋出湯。

倒出茶湯後,還要進一步瀝干。

徹底實現茶水分離,才是分湯細品。

當你習慣了這一整套溫杯、投茶、注水、出湯、瀝乾的泡茶動作後,如果只是隨便將就著大杯泡茶,反而覺得可惜了好茶。

對大多數老茶客來說,喝慣了功夫茶後,一日不可無茶。

辦公期間,隨手用玻璃杯泡一杯解渴茶潤喉,那只是將就。

靜靜坐下來,逐次沖泡,逐道出湯,慢慢細品,才能談得上享受。

《4》

三、茶葉消費偏好不同。

南方產茶,具有多樣性。

六大茶類,都有涉及。

以福建茶為例,能列出不少知名代表。

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正山小種、金駿眉、坦洋工夫、永春佛手、漳平水仙……

出於對家鄉好茶的偏好,福建人光是喝福建茶,選擇面就已經很廣。

以岩茶為例,之前和武夷山的茶農朋友閒聊時,他提到這樣的數據。

「正岩一帶的好茶,基本上銷往福州、廈門、泉州等,福州是岩茶消費重鎮,基本上大多數叫得上名號的岩茶品牌,都在福州開了店……」

而換到北方地區,岩茶的知名度沒有那麼高。

甚至有不少北方人,至今弄不明白,大紅袍和岩茶有什麼關係?只聽說過大紅袍,不知道有武夷岩茶的情況,大有所在。

南方人喝茶,茶葉消費偏好,涵蓋六大茶類。

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每一種茶類都有特定區域偏好。

譬如,江浙一帶愛喝綠茶。

譬如,廣東珠三角一帶,偏愛普洱。

譬如,潮汕地區愛喝單叢與岩茶等。

譬如,福建人喝茶,以近些年出門和朋友約茶的經驗看,福州本地茶友圈裡,岩茶和白茶熱度較高……

相比之下,北方茶友在選茶時,口味相對固定。

除了傳統基礎的綠茶、紅茶、花茶老三樣外,其餘茶類的涉及較少,規模有限。

《5》

北方地方整體的飲茶氛圍,不如南方濃郁。

從茶具選擇,到泡茶過程,再到喝茶選擇。

方方面面,一應如此。

南方人的茶桌上,光是注水的方法,就能討論出無數版本做法。

但不少習慣大口喝茶的北方人,心裡根本不能理解,將茶水倒進這麼小的茶杯里,小口慢慢喝下去,多麻煩啊?

可見,喝茶這件事,存在地域特色。

一方水土,一方風俗。

生活經驗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落實到個體差異,不能如此一概而論。

喜歡大口牛飲喝茶解渴的南方人,嘗試精細化泡功夫茶的北方人,大有所在。

喝茶時,究竟是大口喝,還是小口品?

除了看地方差距外,關鍵點還是看個人。

一切的一切,由具體喝茶場合來決定。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92d2e15be5304db12c6ee0c77298e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