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呂布是三國第一猛將,那都是後人說的,至少三國時期,並沒有武將排名,三國時期的人都知道呂布很厲害,有威名,但是到底有多厲害,沒幾個人知道,當時又沒有網絡和新聞,一切都只能靠人傳人,如果有人說呂布很厲害,人傳人之後,那就很多人認為呂布很厲害。
呂布首次在三國演義中出戰,就晃虎牢關之戰,呂布一路過關斬將,殺方悅、斬穆順、傷武安國、敗公孫瓚,打得十八路諸侯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十八路諸侯可是代表了所有的關東英雄豪傑,於是關西呂布之名,得以名震天下。
呂布戰張飛
從張飛第一次與呂布交手,並罵呂布是「三姓家奴」來看,張飛顯然聽說了呂布之前的事跡,至少呂布弒殺舊主的事同樣也是名震天下,但在張飛看來,呂布除了三姓家奴之外,並沒有讓張飛感到害怕的,也不僅僅是呂布,至少整個三國時期,能讓張飛感動害怕的人,還沒有出生。
張飛之所以敢單挑呂布,那是對自己武力的自信,和對呂布武力的藐視,而之後發生的兩人單挑打了五十回合,呂布仍然沒有擊敗張飛,呂布為何沒有擊敗張飛,根據推測有三個原因:
1、兩人武力相差不大,50回合之內,呂布沒有辦法擊敗張飛。
三英戰呂布
2、呂布武力雖然天下第一,但也是沒有強過張飛太多,雖然後人對呂布的武力有一個排名,但排名高並不代表就能擊殺排名低的,甚至有排名低的武將擊殺排名高的情況,比如馬忠殺了關羽,那可是意外。
3、張飛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楞頭小青年,呂布是貪戀富貴和珍惜生命的中年油膩大叔,一個願意拚命,即使賠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一個不願意拚命,就算是受傷也不願意,更不用說拚命。
再說了,武力天下的第一的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驕傲,呂布也不例外。他根本沒有把名不見經傳的張飛放在眼中,人就是這樣,一驕傲就會輕敵,一輕敵就會馬失前蹄,結果呂布與張飛一打就是50回合,這在呂布人生生涯來看,還是從來沒有打到50回合而不取勝的,這給了呂布相當的震憾。
張飛戰呂布
但是,呂布終歸是呂布,雖然沒有擊敗張飛,但是張飛顯然打得也不好過,證據就是關羽上前幫忙張飛了,關羽可是一個過度自負的人,要不是張飛落了下風,關羽才不會上了,因為他們是結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張飛要是被死,他關羽也不好意思活著吧,所以關羽與張飛聯手戰呂布。
呂布本來就是天下第一,又漸漸進入了狀態,所以張飛和關羽聯手也沒有打敗呂布,反過來說,呂布同樣也沒有打敗關羽、張飛,非不願,而是不能,沒有這個能力,要知道關羽和張飛的聯手,三國任何一個武將都不打過。
關羽、張飛聯手也沒有打敗呂布,結果劉備也上了,最終三英戰呂布,呂布大敗逃走了,這是張飛第一次與呂布交手,雖然三個打一個才能取勝,雖然張飛與關羽聯手戰不倒呂布,但是劉關張三人怎麼也是初出茅廬,不丟人,而且還能揚名立萬。
關羽張飛聯手戰呂布
如果說三英戰呂布是雙方並不了解的情況下大打出手的話,那么小沛之戰時,張飛與呂布一百回合戰成平手就是兩個的正常水平發揮。
小沛之戰張飛偷了呂布的馬,呂布來尋馬,張飛不給,兩人就打起來了,這一次兩人可是知根知底,知道對方有幾斤幾兩的本事,所以這個時候呂布與張飛單挑就是正常發揮,結果就是一百回合戰成平手,這就是兩人武力的真實水平,也就是說一百回合之內,呂布與張飛是平手,誰也無法擊敗誰。
呂布不是天下第一嗎?為什麼一百回合連個張飛都打不過?
張飛
沒錯,呂布的武力是天下第一,但是武力這個東西,不是恆久不變的,而是時時在變化的,三英戰呂布時,張飛只有20歲出頭,呂布有三十多歲,張飛剛出道,呂布已經是巔峰期了,所以張飛只能與呂布交手五十回合,之所以是五十回合,因為這是兩人對戰平手的極限了。
但是小沛之戰就不一樣了,張飛逐漸進入巔峰期,而這個時候的呂布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呂布不僅有老婆,還有四大美女之一的小妾貂蟬,平常沒事就是喝酒,與女人廝混,古人的身體可不像現在,如果經常酒色影響的話,用不了多久武力就會大打折扣,再加上古壽命本來就短,平均壽命只有39歲,呂布在小沛之戰時已經年近40歲了,而張飛還是20多歲。
所以一個武力走下坡路了,一個武力正在逐漸上升,所以張飛與呂布的差距其實是在減小,所以這個時候張飛相比於幾年前,能與呂布對戰一百回合而不敗,與呂布的戰績提升了一倍。
呂布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張飛是劉備手下大將,劉備在早期沒什麼勢力和地盤,因為張飛常常沖在前線作戰,作戰機會越多,經驗就越豐富,這也是張飛越往後,武力越高的原因,而呂布恰恰相反,呂布相當於是劉備一樣的主公,一個集團的負責人,平常沒啥事的時候,都是靠人伺候的,至於衝鋒陷陣更是聞所未聞,有手下沖在前面,根本用不著呂布在前線作戰。
長此以往,張飛經驗越來足,實戰越來越多,甚至打成了萬人敵的名聲,但是呂布經驗卻越來越少,實戰也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只能靠回憶以前的戰績過日子,身體和武力同時下降,自然武力也就大打折扣,而張飛正好與呂布相反,相當也就越戰越勇了,這就是呂布一百回合不能擊敗張飛的原因。
當然了,這也並不是呂布徒有虛名,而是自然現象與環境因素雙重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846357d20cbf23f1ab4e73947d537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