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牌合併「傳聞」發酵:新能源汽車新格局來了?

2023-04-04     懂懂筆記

買新能源車「送牌照」的時代,即將過去?

近日「新能源車綠牌或在兩年內取消」的話題,登上熱搜。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媒體透露稱,乘聯會已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合併藍牌、綠牌的建議,並「預計未來兩年就將成為現實」。

崔東樹表示,之所以提出合併藍牌、綠牌的建議,主要是考慮路權的統一,公平對待燃油車、新能源車。有汽車行業人士分析道,在藍牌、綠牌合併之後,限行、限號城市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或不再享受免搖號待遇。

更有網友擔憂:取消綠牌之後——新能源車難免會加入城市尾號限行的大軍中,大量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紅利」——諸如免購置稅、停車優惠等都會相應取消,並拉低了新能源車的用車體驗。

只不過,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藍牌、綠牌合併更像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消息:短期內或提振新能源車銷量,但取消綠牌之後,新能源車將失去與燃油車競爭的最大「籌碼」 。

對此,行業又是否有應對手段?

01 」

短期效應,銷量迎來「小爆發」

「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新能源車企都能鬆一口氣了。」

聊及藍牌、綠牌或將合併的消息,在一家自主新能源車企從事市場調研工作的吳冰(化名)表示,隨著新能源車「特權」收緊信息的傳出,新能源車或將迎來新一輪的銷量上漲。

此前,行業每每傳出類似的收緊信息,也總是能引發一輪新能源車的搶購熱潮,而綠牌可能取消自然也是如此。只是,這或許將是新能源車能夠趕上的最後一波紅利。

2022年起,新能源車補貼將在2021年的基礎上,退坡30%,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12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高達47.5萬輛,同比增長128.8%。

無獨有偶,2023年1月1日,新能源車補貼正式結束,然而2022年12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銷量,高達64萬輛,同比增長35.1%,環比增長6.5%。

「最近幾年新能源車銷量上漲、需求前置,都是購車福利收緊所導致的。」吳冰強調說,儘管乘聯會放出消息,藍牌、綠牌有望在兩年內合併,但並沒有給出確切時間,兩年內有購車需求的消費者,難免擔憂細則隨時出台。

因此,新一輪的新能源車購車需求前置或將很快到來。尤其限行、限號城市的消費者,會趕在相關細則出台之前,抓住「買新能源車送綠牌」的尾巴,儘快購買新車。

畢竟,目前國內的新能源車行業,也正亟待著一輪新購車紅利的「打救」,「乘聯會放出藍綠牌或將合併的消息,是今年2月。為什麼現在直到現在3月,才有大量媒體報道,輿論才開始發酵?多少是同行『努力』的結果。 」

今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銷量表現低迷。由於需求前置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銷量也欠佳。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2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43.9萬輛,同比增長61% 。

同比增長如此高,為何還說新能源車銷量欠佳呢?吳冰解釋說,一般而言,春節所在月份新車銷量較低是正常的。然而,今年春節在1月,2022年春節是在2月份。因此,不能簡單拿同比增長數據,分析行業的表現。

「拿今年2月的數據,類比2022年春節後的3月的數據,才比較科學。」她說,去年3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為44.5萬輛。算上今年2月少了3個銷售日的影響,只能說銷量與去年3月持平。

然而,這一切,還是新能源車企相繼下調產品售價的結果。車企「踩踏式」的降價潮,讓不少消費者開始持幣觀望,都害怕成為被收割的韭菜。由此可見,很多降價都賣不太動的新能源車型,亟需一個讓潛在客戶儘快買單的理由。

藍牌、綠牌合併的傳聞被熱議,或許就是這個理由。吳冰表示,如果沒有藍綠牌合併的傳聞,未來幾個月時間,新能源車零售銷量或許會特別難看。

實際上,一輪銷量小爆發之後,一個真正的難題將會困擾整個行業。

「 02 」

長期影響,沒了紅利銷量「失速」

「說新能源車行業是依靠紅利養大的,一點都不過分。」

儘管藍牌、綠牌合併的傳聞,短期內可能促進新能源車銷量上揚,但汽車媒體人韓旭(化名)表示,一旦新能源車沒了免搖號上牌等一系列福利,銷量有可能會一落千丈。

「一線城市消費者買新能源車,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能源車不需要搖號。」至於在不限行、不限號的三線城市,由於新能源車免購置稅,停車費也有折扣,所以也吸引了不少小鎮消費者購買。

目前,新能源車滲透率徘徊在30%之間。換句話說,國內每賣出3台新車就有1台是新能源車。成績之所以如此優異,都要歸功於新能源車所享有的扶持「紅利」 。

可一旦藍牌、綠牌合併,新能源車失去扶持「紅利」,用車體驗大打折扣,幾乎無法和傳統燃油車競爭。韓旭說,當下,由於新能源充電資源分布不均衡,新能源車主出行仍有較大的續航焦慮。

「傳統燃油車幾分鐘就能加滿油,一箱油能跑個五六百公里,輕輕鬆鬆。」反觀新能源車,即便順利找到充電樁,30分鐘只能充80%的電,跑三百公里,又要找充電樁。每逢長假,新能源車主充電難引發的熱搜,更是從未缺席。

而經過好幾年的發展,儘管有部分新能源車標稱續航,已突破700公里,可一旦跑高速、或者冬季低溫下用車,實際續航大打折扣,毫無用車體驗可言,「尤其是北方的消費者,要不是送牌,大都不會買電動車。 」

除此之外,韓旭還表示,新能源車用車成本低的「神話」,近年來也逐漸被高昂的保險費用所打破。可以說,平攤保險費用之後,目前新能源車的用車成本幾乎與傳統燃油車無異。

如果說,新能源車補貼結束,新能源車銷量還有限行、限號城市免搖號上牌的權益兜底。那一旦藍綠牌合併,新能源車有可能連最後兜底的「底牌」都沒有了,屆時將會有大量潛在消費者,轉而購買傳統的燃油車。

韓旭稱,上海買插混、增程車不再送綠牌所導致的銷量斷崖式下跌,或許是最好的例子。即便插混車型沒有續航焦慮,但略高的價格,以及多一套電驅動系統有可能導致更高故障率,還是勸退了不少消費者。

從「智電汽車」整理的銷量數據看,今年1月,上海插混、增程式車的銷量,分別為791、261輛,相比去年12月分別下降了96.24%和95.16%,「失速」明顯。

不難看出,一旦藍牌綠牌合併成為現實,新能源車將失去最大的、也是僅剩不多可以與燃油車競爭的優勢,銷量或與上海的插混、增程汽車一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滑坡。

留給行業「改寫結局」的窗口期,似乎也很有限。

「 03 」

‍‍‍‍‍‍‍‍‍「斷奶」破局,何時媲美燃油車?

「除非在兩年內,新能源用車體驗趕上燃油車,才有可能改寫銷量頹勢。」

在汽車行業觀察者徐琳(化名)看來——若要避免藍牌、綠牌合併,新能源車不再享受「特權」之後帶來的銷量斷崖式下跌,只能在兩年內,讓如續航、補能效率等「指標」趕上燃油車。

「或者全面停產燃油車,不然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徐琳坦言,經過幾年的發展,新能源車續航越來越長,但車主的續航焦慮問題,依舊沒有得到很充分地解決。

目前,純電動汽車標稱續航已經突破了700公里。然而,實際用車過程中,考慮高速、低溫、使用空調等因素,續航打個七八折,大概也就是五六百公里,「但目前,除了高端車型,大部分電動車的標稱續航,只有三四百公里。」

徐琳表示,即便標稱700公里續航的純電動車,也已經達到了行業的續航「瓶頸」。這裡面有幾點原因:

  • 並不是說續航歷程無法繼續增加,而是考慮成本、自重等因素,700公里已是行業續航極限。
  • 除非有新的動力電池技術誕生,在降低車輛的自重、成本同時,能夠攜帶更多電量。不然,解決續航焦慮問題,就只能從充電的效率找突破口。
  • 更何況目前國內的充電樁數量,依舊存在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也就是分布並不合理也不均勻。

「住宅區無法普及慢充,隨車附贈充電樁安裝遇阻,車主都跑快充樁充電,城市建再多的快充樁都不夠。至於幾分鐘充滿的超充樁,受限於成本與電容量,很難在兩年時間內快速普及。」

徐琳坦言,以往,新能源充電設施的普及建設,大都依賴電網「國家隊」或部分民營企業。今後,若沒有「買車送綠牌」的福利兜底銷量,以後改善車主充電體驗的壓力,將會給到車企。

新能源車企想要多賣新車,就得想方設法解決車主續航、充電焦慮問題,不能再局限於建幾個示範性換電站、超充站做樣子,否則很難在沒有任何「權益」的情況下,打動消費者。

「至於北方市場,要是沒了綠牌,新能源車企想要賣車,阻力還會更大。」她強調,北方冬季低溫,若要減少冬季低溫對於新能源車續航的影響,車輛最好停放在較暖和的地庫內,但這並不現實。

因此,需要從電池技術上尋找新的突破口。例如採用鈉離子一類,耐低溫性較好的材料製造電池。但就目前行業發展情況看,鈉離子動力電池距離全面普及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除了徐琳以外,有好幾位汽車行業人士都表示,在藍綠牌合併的兩年「窗口期」內,快速改善新能源車諸多痛點,想要達到用車體驗「媲美」傳統燃油車,銷售價格還不能太貴,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結束語】

在「政策福利」的扶持下,有不少新能源車企始終安於現狀,在核心技術的突破上進展緩慢,更多品牌只著眼於配置的堆疊。換句話說,新能源車行業還沒有準備好全面「斷奶」。

不難發現,一旦藍牌綠牌合併,新能源車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力,銷量免不了經歷較長時間的低迷,直至有新的、足以改善新能源車用車痛點的技術誕生,新能源汽車行業才能迎來重大突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75294581d72a53ec0a24a22efd3c0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