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取名大師,謝詠老師《正能量》:人生最大的困難是認識自己
人生最大的困難是認識自己,中國著名取名大師,謝詠老師《正能量》,謝詠老師,出生於周易文化之家,一直致力於《易經》的研究運用,是國內實力派的易學老師,主要擅長周易八字起名,命理預測,風水調理等,尤其是謝老師的「姓名學」,採取正統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姓名學》起名,更是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給姓名增添了不少的能量和色彩,歡迎聯繫謝老師!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無常、苦痛,時刻窺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難,別人的事情,別人的生活,有些我們能夠照顧到,有些卻是望塵莫及,只能先管好自己。
某日,廣濟寺。有居士來問:她的下屬們,在工作中形成了親密關係,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用她的話講:「不能看著他們往火坑裡跳!」要救他們於水火,很著急但不知怎麼辦。
我告訴她:「管自己,不管別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卻成左。只要他們把本分工作做好了,其它的個人生活與你沒關係,那是個人的自由。至於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報,壞事自然有惡報,自己做的自己受,與別人沒有關係。隨緣幫助,佛不度無緣之人。」
乍一聽很無情,道理卻很實在。
人我之間,各自的悲喜順逆,固然可以分享、分擔,但是沒有人能夠真正代替對方去感受和體驗。
你感覺快樂的事,別人卻感覺悲傷;你以為如處水火的境遇,別人卻樂在其中,何必為人瞎操心。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無常、苦痛,時刻窺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難,別人的事情,別人的生活,有些我們能夠照顧到,有些卻是望塵莫及,只能先管好自己。
這麼說不是讓大家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求,不管他人死活,而是勸大家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顧好,才有餘力去顧及他人和整個社會。
我們每天睜著眼睛,總在看著別人的問題,別人的錯誤,每天張開嘴巴說話,也都在講別人的事情,別人的毛病,有多少時間是用來看自己呢?
《六祖壇經》里講「他非我不非」,別人有是非長短,我不管,不去理會和計較,我自己沒有是非,這樣就很好了。這世間有很多的紛爭,追根究底,就是因為我們總在挑剔別人,不肯承認自己的缺失。
他說我錯了,我認為他錯了,各不相讓,這才有了爭吵。
任何時候,人都先去看自己有什麼缺陷和問題,看自己心頭有什麼妄想,而不是去看別人鼻子長,眼睛大,這樣人我之間就能減去許多紛爭。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不去挑別人的毛病,卻習慣去羨慕別人。
羨慕別人的能力,財富,地位,生活狀態,總覺得別人的日子過得比自己好,別人擁有的東西更有價值,結果羨慕來羨慕去,倒把自己的價值給忘了,把自己的日子過得一塌糊塗。
佛陀的精舍里,有一次來了一位賣傘的老人,他向佛陀訴說自己生活的辛苦和不快樂。
佛陀聽了,就問老人:「那你覺得誰最快樂?」
老人說:「當然是國王,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麼就有什麼。」
佛陀說:「希望你能如願,你回家等著吧,一切皆有因緣。」
老人回到家,睡了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然身在王宮,百官宮女簇擁著他。他還沒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就被人催促著處理政事。
可是他不懂朝政,也不懂國家大事,結果一通忙亂,累得頭暈腦漲,腰酸背痛。
過了幾天,老人開始懷念原來的日子,他想著,以前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不至於這麼勞累;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做的總算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這麼想著想著,老人在王位上睡著了。
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仍在佛陀精舍。佛陀正在他面前,慈悲地看著他。
老人回想夢中景象,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忽然有了領悟。
他拜別佛陀,回家繼續賣他的傘,從此再也沒有抱怨日子不快樂。
佛陀用一場夢讓老人家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歡喜與自在,不用羨慕別人,只需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平時過日子,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活法,不用總看別人,總去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陷,計較別人的言語、態度,艷羨別人的光鮮亮麗,嫉恨別人擁有的一畝三分地,然後忘記了去看自己的毛病,要求自己的言行,忘記自己擁有的一切,最後把自我的價值都否定掉。
大家以為這個世界很複雜,人心很險惡,很難認清,可是人生最大的難題是什麼,不是認清世間人心,而是認清自己。
你連自己都沒看明白,用什麼來支撐起整個人生?
挑剔別人、羨慕別人再多,也不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面貌。
你得完全依靠從自己內心生髮出來的力量,去駕馭人生,否則永遠都是隨波逐流的一分子。
-02-
過客:怎麼做到禁慾的?專家說禁慾有害健康呀?
堪布:搔癢固然覺得無比舒服,但不癢的話,豈不是更快樂?
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四種顛倒的行為
我們對身心世界,產生一種習慣性的顛倒,就是常、樂、我、凈四種顛倒,我們應該要去修正這四種顛倒。
對治四種顛倒妄想的四念處
1、觀身不凈
觀察我們的身體,用「觀」的方法來觀它。
佛陀說:要修習觀照,來看到真相。我們應該觀察我們的色身,是種種不凈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
就是說你先觀察內身的不凈,再觀察外身的不凈。
就是這個不凈觀是先觀察內身,就是你先把你自己的這一層皮剝開來、把你的肉也剝開來,你看到你自己色身內部是心、肝、脾、肺、腎、膿血、屎尿等等,我們從身體的內部,找不到一個乾淨的東西,我們只是被外面這一層皮所迷惑。
所以我們要看到內身的不凈,這是第一點,你要相信你的內身是沒有乾淨的東西存在的。除了很髒很臭的身體之外,煩惱的根源亦是不凈,而「身是煩惱根」,所以不清凈。
2、觀受是苦
通常,人對於身體的諸受,誤認為是有快樂、是清凈的,這裡顛倒想所導致的,就是愛這個身體。每個人都貪愛自己的身體,誰不貪愛自己的身體呢?
觀受是苦與觀身不凈是連帶的,因觀身不凈,而觀察到身體所帶來的都是麻煩事、不清凈的事。所謂不清凈,指的是煩惱的根源,製造罪業、生死的根源。
一般的人把身體當作凈、把感受當作樂來看,根本沒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身體的種種呢?有時肚子餓了,吃的時候,吃得很飽,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時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覺,睡得好舒服;熱的時候,有涼風徐徐吹來,吹得好舒服;戀愛的時候,親密地擁抱,也覺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覺身體很可愛,於是起顛倒想,以為身體是受樂的根本。痛苦的時候是有的,但不會記得住,只記得好的,所以會對身體產生執著。
很多人不能認同佛教講苦,他所感覺到的都是樂。
但若深入地分析、觀照下去,就會發現,所有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帶來苦的原因。事實上我們要思惟,其實這個受完全是痛苦的:痛苦的果報是苦、安樂的感受是無常敗壞之苦、不苦不樂是遷流之苦,所以感受是談不上快樂的。
這一生的苦,連續到未來生的苦;即便是這一生,到最後,此身還是會死亡、會敗壞,結果還是苦。
所以說有受皆苦,「樂」不過是一個假象。
因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無常故苦。
3、觀心無常
心是什麼?心是從身體的感受,而產生的反應和執著。
我們的心,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變化。既然受是剎那不斷地改變著,這心當然是無常的。
可是,一般人總認為心是永恆的,譬如男女間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爛,我們的心永遠不變……之類的,此即「常心」。
實際上,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間的連鎖、連結,不能如是觀察,則會愚痴、固執地想像成是同一個人的心,在不同的時間,想著不一樣的事。
其實心念剎那變異,本是無常。
執著我們的心是恆常的,這種幻覺,是因為不能觀照到心念的變化。「觀心無常」心起的念頭,一彈指就有幾百個念頭,幾百個念頭就是幾百個生死種子。
4、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萬法找不出一個能夠常一不變的主宰。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塵的追逐里。
世間什麼是我們的?世間有沒有永遠存在的東西?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這四個條件。
「無常」,就是如此。
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會精進修行;生理細胞有新陳代謝的無常,因此能常保身體的無限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人事的新舊更遞也是無常的變化,如此社會有機體才能常顯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
所謂「我」,是恆常不變的實體,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沒有能單一獨立、自我存在、自我決定的永恆事物?
當然沒有!
能夠明白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雲流水般自由自在、任運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