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龍江畔的徐桂鬱結束一天的忙碌準備下班時,帕米爾高原上的賽麗麥正為下午的課堂做最後準備;南海永興島上,洪美叔還和孩子們沉浸在永恆之夏,三國交界之地的琿春,王泳波已經和全校師生在秋日暖陽里揮汗如雨……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在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京師沃數字教育研究院的支持下,中國教師報記者兵分10路走進10省區的國門學校。在與10位國門教師的近距離交流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群教師的平凡和偉大。
留下來,是國門教師的職業堅守,也是他們最樸實的本色。
「我的家鄉,自己不建誰來建?」千辛萬苦才走出不毛戈壁的賽麗麥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的吉根鄉小學,與崑崙山作伴;
距離大陸339公里的南海孤島,永興學校教師洪美叔告訴自己,「留下來,要像一棵抗風桐一樣留下來」;
什麼是「耕讀固邊」的意義?楊壽東從中越邊境愛店口岸越來越亮的燈光中找到了答案;
肅北大漠,剛剛退休的湯玉剛深情回望著肅北中學的校門,那時的他會想到自己能紮根這不毛之地,一干就是40年?
走出去,是國門教師的職業追求,也是他們與孩子的未來之約。
生於苦寒之地的花日,而今也要搭上數字化的快車,給甘其毛都學校的孩子爭取更多機會;
祖國的西南角,阿佤山深處歌聲悠揚,李瑞芳和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的孩子乘著旋律的翅膀飛出山外;
從大興安嶺的密林到波濤洶湧的黑龍江,徐桂郁一走就是28年,當年的華夏東極國門紅軍小學交通閉塞,如今她的孩子們卻和北方鄰國的夥伴越走越近。
愛祖國,是國門教師的職業底色,也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一份承諾。
雪域高原上的下亞東鄉小學,桑吉卓瑪每周一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升起五星紅旗,響亮的國歌聲迴蕩在喜馬拉雅峽谷;
去年,圖們江畔的琿春一中有9名學生考入了夢寐以求的軍校,每個人都記得王泳波帶自己多次參訪過的「土字牌」、423界碑;
又是一年秋風起,姜丹正在教濱江街小學的孩子唱響《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要將英雄城市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
金秋十月,收穫的十月,勝利的十月。
「要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強教師待遇保障……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這是一個古老大國對教師的莊嚴承諾,即使你在天涯海角,祖國也沒有忘記。
有為才有位,這也是國門教師自己贏得的幸福。 你們身上的堅強、樂觀和創新的精氣神,孩子們都看得見!
值此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我們向你們致敬,親愛的國門教師!
讓我們一起
走進10省區國門學校
近距離感受老師們的工作和日常
(點擊圖片查看國門教師故事)
No.1
遼寧省丹東市濱江街小學
姜丹:
讓歌聲迴蕩在鴨綠江畔
在遼寧省丹東市,從青年大街右轉進入一條小胡同,穿行不足100米,便能看到一所「國門學校」濱江街小學。距離這所被居民區環抱的學校幾百米外,就是人盡皆知的鴨綠江,與對岸的朝鮮遙遙相望。
今年是濱江街小學音樂教師姜丹工作的第30個年頭,她對教育的熱愛和使命感仍然讓校長崔曉慧和學生、家長讚嘆不已。
「每次上姜丹老師的音樂課,我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學生倪昕宇評價。
「早上6點,姜丹老師就開始為30個孩子挨個兒化妝。」這個活動細節讓畢業生房月瑩的媽媽林紅芯印象深刻。
她,究竟是怎樣一位「國門教師」呢?
No.2
吉林省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
王泳波:
圖們江永遠的「朋友」
蜿蜒迤邐的圖們江靜靜流淌,夕陽灑下餘暉,顯得寧靜而祥和。出生在吉林省圖們市的王泳波是圖們江的「朋友」,他在孩提時經常跑到圖們江畔玩耍,掬一口江水,享受它的潤澤。
圖們江的另一側就是朝鮮。「記得那時江畔有一個很高很大的毛主席像,仿佛在訴說著中朝人民的友誼。」王泳波回憶道。
1996年,王泳波考入延邊大學,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數學專業。2000年畢業後,王泳波回到家鄉,在圖們市第二高級中學任職。「畢業後其實有不少選擇,但圖們江可能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吧。」王泳波說道。
2006年,王泳波從圖們市第二高級中學調任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琿春,一個同樣在圖們江畔、同樣在國境線上的城市,王泳波在這裡開始了第二段國門教師的生涯。普通教師、骨幹教師、班主任、副校長……王泳波的身份一直在變,而不變的則是他對圖們江的感恩之心,對教書育人的赤誠之心。
No.3
黑龍江省撫遠市華夏東極國門紅軍小學
徐桂郁:
華夏東極的那一縷光
凌晨3點,一線粉紅割破江天。不一會兒,一輪新陽躍上江面,地處中國陸地最東端、素有「華夏東極」之稱的黑龍江省撫遠市最早從夢中醒來,將太陽迎進祖國。
3個多小時後,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的徐桂郁,伴隨著清晨明媚的陽光,一如往常早早來到撫遠市華夏東極國門紅軍小學,開啟新一天的教育生活。
自1995年從大興安嶺師範學校畢業,徐桂郁就一猛子從茂密的林區走向臨江的邊境,和這裡的人們一起迎接最早到來的太陽,也和這裡的教育人一起迎接每一張陽光的笑臉……
這樣的生活平凡而特別,這樣的教育生動又美好!
No.4
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第二幼兒園
花日:
一棵樹 一朵花 一片情
從河套明珠巴彥淖爾向北,跨過沉金大地的黃河,穿越接天的向日葵田,再告別綠草翻波的牧區,就只剩烏拉特戈壁草原的風聲隨行。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第二幼兒園園長花日指著地平線上一棵影影綽綽的樹告訴記者,那裡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甘其毛都口岸。
甘其毛都,蒙語意為「一棵樹」,得名於此地一棵紮根千年的古榆樹,是中國和蒙古國邊境的重要通商口岸,蒙古的煤炭、銅精礦等物資由此入境。隨著口岸日漸繁榮,不少外來務工人員舉家遷來,想要在「一棵樹」下紮根。但想安居樂業並不容易,首先要解決的是子女教育問題。甘其毛都之前從未有過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學校,這裡的孩子需要到上百公里外的烏拉特中旗城區上學。 居民最盼望的是能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為了回應居民的迫切需求,烏拉特中旗政府多方籌措資金,於2011年動工興建了甘其毛都第一所幼兒園。
深藏戈壁腹地的甘其毛都四季風沙不歇,此前飲用水都要靠外運,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投建一所幼兒園已殊為不易,更讓教育局犯難的是,沒人願意來當園長。
「在這茫茫戈壁從零開始建設一所幼兒園,這樣的挑戰不是誰都有勇氣面對的。」時任烏拉特中旗教育局局長的王志強回憶道。經過再三權衡,教育局最終找到了花日,理由是「只有她能挑起這個大梁」。
彼時的花日37歲,已經是烏拉特中旗第二幼兒園副園長、市級教學能手,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按理說,她沒有必要「挑這個大梁」,但她還是毫不猶豫地上了北去的車。
No.5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中學
湯玉剛:
肅北牧區的教育「老兵」
9月3日上午,湯玉剛照例上了一堂數學課,隨後在學校5樓會議室,湯玉剛以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中學黨支部書記和校長的身份參加了最後一次全體教職工大會。
這次會議意味著湯玉剛正式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成為一名普通數學教師。會後他收到了一條信息,是初中語文教師張瑞玲發來的。張瑞玲曾經是湯玉剛的學生,後來他們又成了同事。張瑞玲在簡訊中說:「您的敬業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您對同事和下屬的關愛如春日的暖陽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中秋節那天,記者與湯玉剛電話聯繫,他已回到500多公里外的酒泉家裡,與家人團聚。因為孩子在酒泉工作,湯玉剛的愛人退休後就回到酒泉照看孫子。因此,平時湯玉剛一個人在肅北工作生活。到今年底,湯玉剛將正式退休,那個時候他就可以結束與家人聚少離多的日子。
No.6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烏恰縣吉根鄉小學
賽麗麥:
愛在西陲戈壁灘蔓延
從北京坐飛機4000多公里5個多小時到達新疆喀什,再沿吐伊高速、G581國道駕車200多公里,當道路兩側的植被從柳樹、楊樹變成低矮灌木,最終只剩零星野草的戈壁灘時,就到了烏恰縣吉根鄉。
黛色崑崙山與駝色天山交匯於烏恰縣內,自然風景優美,生活環境卻算不上宜人。特別是距離77號界碑最近的吉根鄉,平均海拔2700多米,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風沙和嚴寒天氣。「西陲第一校」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小學就在這裡,那是賽麗麥·拜戈鐵木爾努力走出去的地方,也是她任教的地方,更是她今生想要守護的地方。
No.7
西藏日喀則亞東縣下亞東鄉小學
桑吉卓瑪:
長在喜馬拉雅的七色花
亞東縣位於西藏日喀則東南部,縣域地貌呈楔狀向南伸入鄰國印度和不丹之間,因地處喜馬拉雅山峽谷地帶,氣候濕潤,草木茂盛。
因特殊的地理和氣候,亞東縣盛產一種植物——七色花,它的花會隨著生長周期逐漸變成不同顏色。下亞東鄉距離印度和不丹邊境車程不足40分鐘,是七色花的主要產區,每當鮮花盛開,碩大的花朵搖曳在風中,成為邊境線上一道風景。
從拉薩來到下亞東鄉小學任教的桑吉卓瑪很喜歡七色花,「不同周期、不同顏色,不一樣的美。」桑吉卓瑪說,「就像一個人,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煩惱和期待,但成長需要不斷向前 奔赴,一定會開出多彩的花。」
她是在說七色花,也是在說自己。
No.8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
李瑞芳:
阿佤山歌唱給世界聽
「我的家在高山之巔,看見彩虹閃現……」2023年8月7日,身著黑紅兩色的民族服飾,來自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的孩子站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用柔美的童聲征服了下面所有的觀眾。那一刻,合唱團指揮、他們的老師李瑞芳百感交集。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道路越走越寬闊/越寬闊……」60年前,一首歡快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而今,他們的後代來到國家大劇院,用自己的歌聲溫暖首都的觀眾。
音符跳躍,歌聲飛揚,每一個旋律都承載著孩子的夢想,也寄託著李瑞芳的熱愛。20年的從教經歷,從音樂教師到大隊輔導員,從副校長到全國人大代表,始終不變的是對音樂的執著。李瑞芳堅守在邊疆佤山一線的教學崗位上,用音樂為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開啟更廣闊的世界。
No.9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愛店鎮
愛店國門學校
楊壽東:
過了這村,還有這「店」
打開中國城市夜光圖,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姚亞萍發現,從2018年開始,國家邊境陸路一類口岸愛店口岸的夜晚一年比一年亮。
姚亞萍帶領團隊成員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愛店鎮一探究竟,原來當地的燈光是為一所學校而亮。這所學校叫愛店國門學校,因為校長楊壽東帶領團隊進行「二次創業」,學校煥發了新生。
2012年,愛店鎮中學停辦,學生被分流到十幾公里甚至50公里外的學校就讀,許多家長只能舉家搬遷到孩子就讀學校所在地生活。
2018年,愛店國門學校恢復招生,由於辦學質量突出,越來越多的學生回流就讀,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家庭的回歸。
「目前,學校有300多名學生,這意味著愛店口岸多了300多個常駐家庭,這就是耕讀固邊的意義。」楊壽東說。
No.10
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學校
洪美叔:
我在海島教書很快樂
洪美叔還記得6年前第一次登上位於中國最南端永興島的那個時刻。
那時,她從一輛黃色的校車上緩緩走下,醉人的海風迎面吹來,蔚藍的海水在眼眸蕩漾,珊瑚貝殼俯拾皆是。
這也太「酷」了!洪美叔只覺得,「風吹過來都是甜的,所有的一切都很醉人,沉醉在美好中無法自拔」。
那時,原本計劃在此支教半年的她,冥冥中覺得自己將與這座島嶼結下難解之緣。
但洪美叔不知道的是,她會在島上用青春年復一年書寫自己的故事。遠離繁華,做海島的守望者,她付出的還不僅僅是時間。
文章來源:《中國教師報》2024年09月25日第1版,第3—12版(作者:中國教師報記者 崔斌斌 金銳 韓世文 李鵬 儲召生 褚清源 劉亞文 萬景達 孫和保 康麗 馮永亮 鄧少東 黃浩)
圖片來源:中國教師報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戚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