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印度慶祝了獨立70周年紀念日。
印度總理莫迪在紀念日慶典上發言說:「當一個國家的貧困減少時,中產階級的力量將顯著增強。在未來的五年內,我承諾印度將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一。」
莫迪
這番話,聽起來令人目瞪口呆。在人們的印象里,印度一直都是和貧窮落後掛鉤的,直到現在,印度國內也面臨著極端的貧富差距,底層人民的生活難以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怎麼敢說讓印度在五年內,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呢?
確切的說,莫迪這話並非全無依據。
因為,如果打開印度歷年的GDP數據,會發現,印度的GDP竟呈現出一種空前繁榮的狀態。
根據去年聯合國的數據統計,印度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3.5億美元,排在了世界第五。
2022年,他們的經濟漲幅在6.5%左右。
甚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普遍回縮下滑的情況下,印度的GDP還是做到了6.1%的增長率。
這些漂亮的數字,讓人很難把它和印度聯想起來。
難道,印度真的悄悄實現了經濟上的大翻身嗎?
恐怕絕大多數人對印度的經濟,依然是不認可的。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整個國家所呈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和他們GDP上的數字並不吻合。
一個GDP速度增長如此之快的國家,人民的生活不說完全奔小康,至少也能做到大部分人滿足溫飽。
但印度顯然是不符合這個條件的。
所以,他們在GDP增速上所呈現出來的繁榮,是一種典型的虛假繁榮。
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印度經濟這種數字和真實狀態之間的失衡呢?
這要從印度的經濟模式說起。
印度國內最重要的一個經濟支柱,是他們的軟體外包行業。
據統計,自印度獨立以來,軟體外包業為印度創造了1900億美元的利潤。
而一向落後的印度,之所以能夠在這個領域獨占鰲頭,本質上還是和過去的殖民歷史有關。
由於英國的長期殖民,使得印度誤打誤撞,成為了全世界英語普及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和美國人都意識到,印度是一片藍海,這裡的人通曉英語,所以,可以把一部分英美的次級產業轉移到印度。
他們最先向印度轉移的,是遠程售後服務,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電話售後。
這種工作技術含量並不高,但是,它卻是每一個行業都必不可少的,意味著企業必須要花一部分薪水來維護他們的遠程售後服務。
印度的廉價勞動力,在這一領域顯現出了極大的優勢,各大公司紛紛將售後服務外包給印度。
有了這第一次的成功,不久之後,英美各大企業又決定把軟體開發這一項目也向印度轉移。
如果電話售後還不需要什麼技術的話,那軟體開發多少是需要一些技術儲備的,印度人均受教育的水平並不高,不過,他們恰恰有著大量的軟體開發人才。
這是因為,印度的教育雖然落後,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頂級學府,那就是成立於1951年的印度理工學院,這所學院每年可以為印度培養超過8000人的理工人才。
這所學校當年是在印度政府,以及各路歐美資本的扶持之下共同建立的。
印度為了建設這所學校,不惜血本,無論是師資還是教材,都紛紛與歐美看齊。
能夠考進這所學校的學生,都是印度金字塔尖上的人才。
而這些人才從印度理工學院走出來之後,絕大部分都會投入軟體開發行業。
這也是市場決定的,隨著英美企業向印度轉移的軟體開發業務越來越多,印度出現了大量的崗位空缺。於是,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們也迎來了春天。
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就能夠得到一份薪資待遇不錯的工作。
而且,還能夠直接服務於歐美名企,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
所以,印度理工學院和英美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循環,不斷的輸送人才。
而這些成功進入軟體行業的人們,也成為了印度男女老少心中成功人士的典範。
成為一個理工專業的人才,長大之後,進入軟體行業工作,成為了印度中產階層孩子心中最遠大的理想。
這份行業為印度帶來了空前的利潤,相對的,印度自然也為這一行業做出了無數的犧牲。
歐美國家之所以多年來,對印度的軟體外包工作如此信賴,也是因為,印度的工作人員表現的相當敬業,他們幾乎可以24小時支持服務,有一套完整的報售後流程。
甚至到了今天,印度的各大軟體外包公司,完全可以針對客戶國家的時區作息,進行工作時間的調整。
這種貼心的服務,放眼全球,找不到第二個國家。
所以,多年來,印度在這個行業穩穩占據第一名的交椅,無人能夠撼動。
同時,在印度,雖然軟體工程師已經算是相對體面的工作,可是,放在全世界工程師這一行業里,他們的薪水依然低的可憐。
同樣的技術儲備之下,如果一個軟體工程師在中國可以拿到20萬的年薪,那麼,在印度他只能拿到5萬的薪水。
前幾年,印度的很多資深工程師,也曾為自己的工錢抗議過。
他們指出,歐美企業完全是雙重標準,他們和美國的工程師做著幾乎相同的工作,甚至比美國工程師更加辛苦。但是,企業開給他們的工資,可能還不如給美國本土一個實習生的多。
但是,抗議歸抗議,抗議之後,這些工程師卻還是要老老實實回到自己的崗位上。
因為,作為歐美的廉價勞動力工廠,眼前這份工作,就是他們作為印度人,在印度能夠得到最好的工作了。
也許有一些更為頂尖的印度工程師,可以遠赴重洋,到美國去,得到更好的薪資待遇,但那樣的人終究是極少數。
這便是印度支柱產業的現狀,繁榮背後,依然是一個廉價勞動力市場。
印度人的付出與所得並不對等,他們的經濟,從地基開始就是不牢靠的。
更何況,軟體外包行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甚至可以說,即便經濟真的繁榮,也很難徹底改變印度的現狀。
2021年7月,聯合國曾發布了人口預警,當時人們預測,印度的人口會在2023年達到14.29億,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十年的時間裡,印度的人口已經增長了足足兩億,過量的人口增長對於印度這樣一個本身就舉步維艱的國家來說,是雪上加霜。
在全球許多國家已經面臨人口負增長的局面下,印度的新生兒卻仍然在爆炸式的出生。
可是,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印度作為國家,並不能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印度能享受到良好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人口不足10%,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依舊在溫飽線上掙扎。
這導致,印度的人口雖然出生率極高,但是,死亡率也極高,說明他們並不能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
雖然,印度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市場,但很不幸的是,印度絕大部分人口卻連進入軟體工程,成為廉價勞動力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想要做軟體,至少還需要經歷高等教育。
然而,印度的文盲率就接近30%,能夠進入大學的人只有20%左右。
而那些無緣走進大學校門的人,他們絕大多數還在從事著廉價的體力勞動。
就連表面繁榮的經濟泡沫,都和他們毫無關係。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帶來的另一個惡果,就是印度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實現經濟轉型。
中國當年曾經從一個農業國,成功地轉變為工業國。
而印度到現在,可能都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工業國。
因為,他們連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都拿不出來,多年來,他們的製造業是最基礎的,比如說,製造皮革、塑料、木材。
也許有人會說,軟體製作是一種相對高技術的產業。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已經做了幾十年的軟體生產大國,然而,印度在網際網路領域卻建樹寥寥。
如今,數字經濟風靡全球,各大強國紛紛進入市場。
可是,這其中卻依然不見印度的身影,這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軟體強國形象並不相符。
因為,印度的軟體外包工作,本質上還是單一的技術加工。
他們的市場,依靠的是歐美國家的施捨。
全球產業鏈一點輕微的動盪,都有可能拖垮印度的經濟。
對於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密集的大國而言,如此脆弱的經濟形勢是極其不利的。
而且,印度的軟體市場也已經接近飽和,即便歐美國家的需求再大,提供的崗位也終究有限。
何況,近年來由於就業形勢的不利,越來越多的印度高素質人才,開始在這一領域拚命的競爭,行業的上升空間已經被擠壓到最低。
雖然一個產業發展多年,但是,卻始終沒能在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印度在這件事情上甚至無法成為主導者,只能聽憑歐美國家的吩咐。
不得不說,這是印度的悲哀。
莫迪也很清楚印度的問題所在。
所以,他在上台之後便一直強調,要發展屬於印度人自己的製造業,要進行產業升級。
可是,要實現這個計劃卻困難重重。
首先,產業升級就意味著需要大量人才,可印度的人才,要麼早已經流洋歐美,要麼在軟體行業里穩定下來。再剩下的,就是一群文盲和半文盲,沒有辦法扛起國家製造業的發展。
何況,在製造業領域,印度並不占優勢,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上早已經獨占鰲頭。
另外,近些年來,亞洲各國都在開發自己的製造業。
莫迪現在才搞經濟轉型,其實有些晚了。
而且,經濟轉型也需要國家穩定作為支撐,然而,印度幾次接到國際訂單,卻都表現的不盡如人意,甚至經常出現工廠斷水斷電的狀況。
這讓世界各國,再也不敢輕易的把訂單交給印度。
在所謂的經濟轉型賺不到錢的情況下,印度人自然也就不願意選擇這個行業。
對他們而言,製造業的發展固然重要,可問題是,自己馬上就要吃不起飯了,自然沒有辦法支持國家領導人的決策。
莫迪也曾試圖搞吸引外資那一套,希望能夠靠著歐美國家的助力,幫助印度再一次實現經濟騰飛。
可是,在印度建工廠,對歐美國家來說實在是噩夢。
這裡環境惡劣,人員素質太低,幾乎缺少一個企業立足所需要的一切。
一開始,歐美國家曾經硬著頭皮援助過印度幾次。
但是,待了幾個月之後,他們便紛紛望風而逃。
總之,印度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是相當糟糕的。莫迪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了幾年,非但沒有為印度經濟找到真正的出路,反而導致通貨膨脹數字一路飆升。
莫迪寄予厚望的製造業,原本在印度國民的GDP中占比15%。
到了2003年,這個數字反而下降到了13%。
當然,印度的各項經濟數據依然在持續上升。
然而,上升還是依靠他們最穩定的軟體外包工程支撐起來的。
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這些難堪的事情,不會出現在他們漂亮的數字里,但是,卻會真真切切的影響到印度每一個國民的生活。
直到現在,印度依然遍地都是窮人。
甚至有人說,世界上1/3的貧困人口,都不幸降生在了印度。
然而,莫迪卻還在抒發著自己的豪情壯志,甚至打算在2047年把印度變成一個已開發國家。
可是,作為旁觀者,每個國家卻都清楚,莫迪所說的只不過是一個很遙遠的夢。
在夢想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前,或許,印度應該腳踏實地的考慮一下,如何真正的消除貧困。
參考資料:
王劍《印度經濟真相》
塗頎《印度想進「世界前三」》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