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2019-12-02     卷卷牛阿姨

前言秋天的腳步早已響起,11月的尾巴,也是秋天的尾巴。想去鄉村,想去田野,去看秋收。去感悟一番客家文化。就廣州周邊來說,梅州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梅州很大,聽說梅州的大埔縣不僅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這個周末,我們走進了這座文化底蘊的縣城,正揭開它的面紗......

關於作者

各大平台@卷卷牛阿姨

愛旅行、愛生活、樂分享

希望旅途中的點滴都有你們的陪伴,期待在下一次旅途和你們相遇。

大埔-走進百候,領略中西結合之美

百候古鎮

走進百候古鎮,走進這裡你會驚訝於這裡的建築之美。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占地面積3280平方米,建築面積1951平方米,中式堂橫屋座東向西,共有8個廳12個房間;而西式為一座五跨三面迴廊歐式洋樓,坐北向南,共有8個房間。這裡是大埔縣古民居保留數量最多的一個鎮,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築共120多座,在這些古建築群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別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築院落。百候古鎮

走在小道上,抬頭一看建築的屋檐,不難發現屋檐四角翹起,上有精美雕塑等等。中式的建築,屋檐上多是山水、花鳥、瑞獸、魚蝦等圖案。有的經歷風吹日曬,已經些許滄桑褪色了。而有的顏色依然那麼飽和艷麗。就好像長在屋頂上的小花草,奔跑在屋檐的小生靈。一切都那麼有動態。陽光揮灑在白牆上,和周圍的樹枝形成了趣味的光影圖。

中式的大堂和西式的洋樓就在同一視線內,兩者的碰撞反倒沒有違和感,還頗有幾分趣味建築果。

西式的洋樓,牆上有著動物、花鳥等圖案的浮雕,栩栩如生。還有高高矗立在建築中央定格的時鐘,似乎在提醒著人們百年前也曾有的輝煌歲月。

門口對出去還有一個尤其西式風格的小洋樓,綠草遮掩下,陽光的柔和普照下,沿著小洋樓轉一圈,感受著一座座遺留下來的深宅第院,或古樸典雅、或中西合璧、或氣勢恢宏、或小家碧玉,雕樑畫棟、丹楹刻桷、飛閣流丹、神工意匠,美奐美倫。

海源樓坐東向西,建築面積752平方米,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該建築系一座典型的中西合併作品,外形歐式,內為中式。樓高三層,為鋼筋混凝土澆築。該樓糅合了西方教堂建築風格,同時對客家傳統走馬樓兼收並蓄,素雅大方。屋頂繼承了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呈「人字形」,陽光下更顯美麗。

百候騎樓老街

「百侯騎樓老街」是位於百侯鎮侯北片區,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全長1000多米,擁有各式騎樓80餘幢。尤其現在是黃昏時刻,縱深延長開來的騎樓很是壯觀。這些騎樓建築既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建築特點,又充滿西方建築風格。走在其中,還頗有幾分70,80年代的外國街頭感覺。

天色漸暗,這時候天空出現了粉色雲彩,特別的美麗,就像走進了宮崎駿動畫里,我喜歡這裡,我喜歡這種小眾之美。

邊走著,發現兩旁的小店鋪倒有頗有幾分人間煙火市井氣息。近處老舊的髮廊,牆上斑駁的牆面還有掛放的藍色毛巾都在訴說著歲月蹉跎。路過見到堆積如山的竹簍籃子,這是大埔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作出來的。

傍晚6點多,學生們都放學了,騎著自行車在騎樓老街上,和我相遇碰了個滿懷。他們的笑容比我們每個人笑的都要開心。這種簡簡單單的幸福可能就是源自於淳樸的生活吧。

千人長壽宴

剛好這次旅行遇上了梅州第二屆的美食旅遊文化節,就在西湖公園裡面舉行。我現場目睹了一番熱鬧,廣場中心有不少音樂彈奏者,都是小朋友居多。身著紅色黃色大褂,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我也忍不住上前駐足聆聽。

這一次的亮點據說是「千人長壽宴」也是滿懷期待啦。現場大家都是一番笑容滿面的樣子,還能看到大家都穿的好喜慶呀?!確定這不是在過年嗎?

梅州鄉縣積極鼓勵孩子們學習廚藝,弘揚梅州美食。因此只要持梅州本地戶口,都可以免費學習到廚藝課程哦。這不,在現場我就看到了不少稚嫩的面孔,都在觀摩學習。數百上千的廚師現場就位,在美食文化節正式開始以後就開始開鍋煮美味佳肴了~

廚師們開始翻炒油鍋,頓時香味撲鼻,煙霧繚繞,就等開吃了!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餐桌上的美食,我尤其喜歡這道梅菜扣肉,皮脂入口就化,肥而不膩,很美味。

邊吃美食,邊看錶演。除此以外,台上濃郁的中國傳統表演也是深的觀眾喜愛。

張弼士故居

仿佛走進油畫里藍天白雲下,綠山環抱中的張弼士故居略顯神秘感覺。盛開的三角梅,也是滿眼綠意中的一抹紅就在進去張弼士故居的小道上,也是近距離的欣賞這抹三角梅

關於張弼士,他足跡遍布東南亞與中國大江南北,住過的豪宅難計其數,但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與戰火洗禮,完整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在東南亞,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張弼士故居,應是檳城的「藍屋」。而在廣州梅州,也有存留下來的張弼士故居。

獨具特色的客家房屋,還能看到清朝時屋內結構。牆面上的浮雕,雖然帶著歲月的痕跡但是仍然清晰可見,精美絕倫,唯妙唯俏。

景區群山環繞,一水束腰,依託著南洋首富、清朝紅頂商人、中國葡萄酒業奠基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整合了車龍村淳樸優美的山水田園景色和獨特的客家風情,成為融歷史名人文化、客家古名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閒為一體的超大型綜合旅遊景區。

這是一家四合院房屋構建類型的民宿,抬頭一看,是長方形狀的藍天。這時候陽光明媚,傾斜下來,和屋檐形成了光影般的美麗。

這裡有許多綠植,奇形怪狀的,細長細長的模樣讓我忍不住去觸碰它。

還有這种放射狀的植物,頂著星星般的帽子,這是什麼寶藏植物呀?還真的蠻好看的。


投射下來的陽光穿過茁壯的樹木葉灑在房屋上,倒影出完整的「自己」就好像在照鏡子,發現了自己原來這麼婀娜多姿。

秋天,是金黃色的季節。我在金黃色的稻田裡大步行走,整個世界都是溫暖的顏色。風吹草低,只見一頭黑牛慵懶地在曬太陽。


這個小孔也有意思了,透過它能夠看到部分的房屋。

北塘村

車子繼續前行,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美麗的地方-北塘村。梅州大埔西河鎮北塘村,全村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北塘村從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歷史的痕跡,在北塘村隨處可見,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紹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200多年的謙受堂、建於清光緒末年的輔德堂,還有700「高齡」的古樹、數百年的古井、古廟宇等。

這裡也不乏民宿,白色的房屋上爬滿了植物,還有盛開的三角梅。尤其是這個黃昏落日之時,尤其美麗。

拿著水噴頭,澆灌著這片綠地。頓時化身了勤勞的園丁。

走在鄉間小道上,發現了一些房屋上畫上了可愛的塗鴉,這是農民伯伯認真勞作的模樣。

俏皮的壁畫讓我忍不住在這裡俏皮地拍上了幾張

這裡的村民都是自己種植蔬菜的,我看著這些綠油油的蔬菜長的肥碩大顆,它們的成長離不開村民的悉心澆灌。這種場景對於在城市生活已久的我來說,實屬難見。

北塘村尋訪古宅,可見簡單的棧道,在滿眼蒼翠的田間蜿蜒,兩旁是生長旺盛的各種果蔬,不經意間便把人們引入一座老宅子前。

綠油油的田野,還有盛開的三角梅,可能是三角梅的顏色部分存在乾枯褪色了,所以變成了「白色」「橙色」「漸變粉白」五顏六色的花朵還有綠油油的田野,我仿佛掉進了油畫里。

地上還有稻草人,但是這些稻草人可都不是直立著身軀哦,而是有的會彎曲著身體在拉車,還有的在田裡插秧。我要不是湊過去認真看了一下,差點以為是真的農民伯伯在田裡勞作呢。

田裡灌溉,即用水澆地。灌溉原則是灌溉量、灌溉次數和時間要根據藥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而定,要適時、適量,合理灌溉。其種類主要有播種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長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我走在這小道上,還真的多次被突如其來的水給噴射。所以我要盯准水柱,低頭彎腰。感覺自己活成了現實版的「蜘蛛俠」

大埔縣博物館

大埔縣博物館為縣級綜合性博物館,主要從事徵集、收藏、保管、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等業務。館內設一個大堂、8個主題展廳和4個名人展室。主要是展出大埔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山水風光等,以圖片、文字、實物和模擬場景等形式展示了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澱,是大埔縣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陳展中心。走進大埔的歷史長廊大埔縣博物館

透過玻璃柜子,看到許多小玩物,雖然是模擬物品,但是也是能夠讓我們能夠了解到歷史的文化。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這不,在博物館裡也能看到大埔縣的「獅子們」

中山紀念堂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落成,是目前發現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全國首座中山紀念堂在廣西梧州嗎?其實不是的,隨著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中山紀念堂修復開放,這項歷史紀錄也已經被改寫。位於三河壩中山紀念堂前的大型石碑記載,這座中山紀念堂於1929年落成,比建於1930年的梧州中山紀念堂早一年,是目前發現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一樓擺放的真人比例大的蠟像,生動再現了當年孫中山先生到三河壩勞軍後與陳炯明在天主教學區內商議粵、桂、滇三地聯軍大計的情景,隨侍的還有蔣介石、胡漢民等人。 大埔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客家民居博物館。

二樓的館內展示了許多關於孫中山的一些歷史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詳細瀏覽牆上的圖片和資料哦。

三河中山紀念堂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小洋樓,樓高10米。堂的左前側為魚池,護以水泥欄柵,左為避水所,再前為碑亭,碑高3米,碑文為中山大學教授范琦撰記、當地書法家陳力堂隸書。站在二樓俯瞰景色全貌,紀念堂面前是兩根石華表及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莊嚴威武。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壩位於大埔西部的三河鎮,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內交匯而得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三河壩的部分,不過也能看到三江交匯的支流。

韓江源客家母親雕像體現了母親的偉大形象。

車子繼續前行,我們暫時離開這個這片美麗的區域

看著車窗里出現的茶陽古鎮仍然保留著如此濃厚的古韻。

三河壩戰役紀念館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位於三河鎮匯東村筆枝山頂,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和大埔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館、朱德雕塑、浮雕牆、門樓、長廊、花架、涼亭等。

門口處的「軍魂」不禁讓我對這個紀念館肅穆起敬,是他們,是這些烈士用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和平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感恩。

兩邊的樹木茂盛,蔥鬱的綠意盎然。我們一步步踏上了台階,因為去往紀念園裡面都在走過這高高的台階。

驕陽似火,走在乾淨的小道。來到八一廣場看著眼前烈士簡介紀念碑,處莊嚴正氣的11座將帥全身銅像和9座烈士半身銅像屹立於大理石基座上,深情凝視著戰鬥硝煙、壯士熱血薰染的這片紅土地;上面講述著烈士們的名字和事跡,讓我們看著,銘記在心裡。烈士們不屈的鬥爭和不朽的創造講述著人民革命的光輝的勝利,它們是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見證。

三河壩戰役是由第九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和第九軍直屬教導團共約三千多人,據守三河壩,以防敵人從閩西、梅縣抄襲我主力進軍潮汕。朱德率領的起義軍到達三河壩後,立即張貼"安民告示"組織群眾,並嚴密布防,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一條通幽曲徑之後,別有洞天,新打造的體驗式戰壕可謂驚艷!這裡的雕像很好地給我們還原了當時的戰役現場。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我們要銘記歷史,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用烈士們鮮紅的生命換來的,因此我們要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長壽老人-廖果

聽說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也是常出長壽老人,今天我們也是去探望了一個叫「廖果」的長壽老人,她已經100歲了。走進她們家的房子,就能看到牆上還掛放著「廖果」老人的一些照片,她是一個勤於勞作的老奶奶,雖然百歲,但是身體卻像70歲左右而已。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她養育了十個子女,聽說其中有三個是其丈夫與前妻所生的三個孩子,但她一視同仁把他們撫養長大。可能是家族遺傳基因問題,家族的壽命都也都很長。我手裡拿著的這張照片是奶奶再年輕的那會爬上了長城所拍下來的照片,真是令人欽佩的。而長壽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性樂觀,保持開心。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住宿-大埔瑞錦酒店

梅州,我們入住的是瑞錦酒店,是大埔里住宿條件還算不錯的酒店。富麗堂皇的大堂,豎直垂直而下的珍珠吊墜,在視覺上形成了瀑布泉流,直射而下。很是壯觀。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走進房間,商務簡約風格的空間裡。一盞明燈照亮書桌,桌子上還擺放了一些書籍。其中不乏介紹大埔的書籍。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美食-大埔小吃文化城

說到大埔美食,這幾天我們也是有口福了。在大埔小吃文化城裡吃上了地道美味的大埔美食。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粄,在梅州是特別地道的一種美食。我也是頭一回嘗到。軟糯中,裡面是各種鹹味的餡料。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筍粄(sǔn bǎn)是發源於廣東梅州大埔傳統的客家小吃。筍粄製作包括粄皮和肉餡兩部分。粄皮以薯粉為原料,用開水拌和揉搓,配以適量煮熟的芋或甘薯,製成薄度小圓形粄塊;肉餡則以半肥瘦豬肉及竹筍(茅竹筍、冬筍為好)為主,分別切碎,再配上蝦米、魷魚絲、香菇、胡椒粉、鹽等。然後用粄皮裹住肉餡,捏穩封口成半月形,放進開水鍋中煮至粄塊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入口都是脆口的筍絲,十分惹味。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珍珠粄原名老鼠粄,後來改名為「珍珠粄」。它是一種廣東梅州著名的地方小吃,客家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美食,現在吃老鼠粄也是一種懷舊,在以前,老鼠粄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能吃到。現在人民生活改善,經常能在一些美食街吃到老鼠粄。邊喝上口熱湯再吃上口爽滑的條狀「粄」十分暖胃。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豆粄也是和筍粄類似的做法,裡面是鹹味的紅豆,吃的時候記得蘸取鹹味的粉末吃,口感很特別。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梅州的雞肉也是好吃,尤其是鹽焗雞,我特別喜歡。鹹味適度,連骨頭都是鹽焗香味,吃的番尋味。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除此「粄」以外,這裡還有其他好吃的大埔美食,要等我們來到現場細細品味一番啦!

梅州旅遊,看這篇就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lnb5W4BMH2_cNUg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