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長訪談】金安、裕安、葉集、開發區今年這麼干……

2024-01-18     六安新周報

原標題:【縣區長訪談】金安、裕安、葉集、開發區今年這麼干……

奮鬥創造幸福

實幹成就夢想

全市上下正銳意拼搏

真抓實幹砥礪奮進

勇毅前行

為加快六安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鬥

讓我們跟著

縣區長一起向未來

金安區委副書記、區長 黃媛媛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金安新實踐

2024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更是金安厚積薄發跨越發展的提質增效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市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和合六同城化重大機遇,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動金安高質量跨越發展再上新台階。

2024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以上;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以上。

圍繞以上目標,將重點抓好以下五點工作:

一、聚焦開放經濟現代化,在「融長入圈」上再攀新高。加強合作園區宣傳造勢,持續擴大區直部門與松江結對合作,更大力度推動對外互訪,主動「走出去」,精準「請進來」,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

二、聚焦產業體系現代化,在融合發展上提檔升級。做優農業品質。做強產業集群。做深文旅融合。力爭全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深挖三個電商基地資源稟賦,培育省級農村電商示範企業1家、「電商強鎮」1個,力爭全年網銷額突破40億元,增長10%以上。

三、聚焦項目管理現代化,在跨越發展上聚勢賦能。高位推動項目招引。牢牢把握產業集群化、招商精準化、隊伍專業化要求,錨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首位產業,著力引進培育「旗艦型」「補鏈型」產業項目,構建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

四、聚焦城鄉建設現代化,在宜業宜居上精益求精。提速城市更新。全力服務中心城市建設,紮實推動南山新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試點項目建設,做足做優金開區城市更新項目前期準備。

五、聚焦基層治理現代化,在和諧穩定上久久為功。堅定推動社會事業繁榮。謀劃新建義務階段學校2所,改擴建公辦幼兒園5所,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造醫聯體、醫共體「雙體」融合發展模式,配齊配強基層醫療硬體設施,推動金安中醫院以及4所鄉鎮衛生院儘快建成投用。

裕安區委副書記、區長仰玉晶

錨定目標,狠抓落實

奮力開創現代化美好裕安建設新局面

2024年,裕安區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堅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錨定「四個強區」建設目標,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較快增長,奮力開創現代化美好裕安建設新局面。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穩中求進,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加強項目謀劃儲備及全鏈條管理,爭取實施市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53個、完成投資103.9億元以上。持續激發消費活力,紮實開展「徽動消費·樂享裕安」等促銷活動,積極支持皋街、文廟·錦成里等發展。持續深化開放合作,深度融入長三角、全面鏈上大合肥,推動紅色旅遊、產業承接等合作事項落地落實。

二、堅持「三位一體」,全力做強加工製造業。聚力打造主導產業集群,圍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持續延鏈補鏈強鏈,爭取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0個。聚力做強工業發展主平台,推深做實「管委會+公司」改革,力爭高新區經營收入增長15%。聚力精準化專業化招商,緊盯主導產業及細分領域,深化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力爭新簽約固投億元以上項目45個。

三、堅持「三農」優先,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嚴格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分散、點狀返貧的底線。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加強耕地保護監管,加快推進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9億斤以上。不斷壯大農業特色產業,深入實施「2+3」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工程,努力做好「三頭三尾」增值文章。大力實施「千萬工程」,加快和美鄉村建設。

四、堅持改革創新,全力增強發展動能。持續深化各項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300家。持續創優營商環境,提升企業訴求辦理質效,優化政務服務辦事流程,全面拓寬政企溝通渠道。

五、堅持城鄉融合,全力推動協調發展。提升中心城區品質,改造老舊小區10個,加快百羅丘拆除還建進度,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提升鄉鎮發展質效,完善集鎮「雙基」配套,支持鄉村整合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基礎配套水平,新建縣鄉公路、村級道路91公里,穩步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工程等建設。

六、堅持綠色振興,全力厚植生態底色。持續深化環境污染治理,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構建生態保護屏障。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深入實施旅遊強區建設「六大攻堅行動」,精心打造紅色研學1號線,提升A級景區品質,力爭旅遊年綜合收入34億元以上,爭創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七、堅持人民至上,全力增進人民福祉。高質量實施50項民生實事,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持續加強社會治理,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決防範較大事故發生。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加快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

葉集區委副書記、區長 鄭武軍

葉集區:

強優勢、增實力、惠民生、促發展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葉集綠色振興趕超發展的奮進之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七次全會及市「兩會」精神,緊扣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抓葉集、促崛起、聚特色、塑產城」工作部署,錨定「12345」發展戰略,聚焦高質量發展第一要務,堅定不移抓機遇、強優勢、增實力,奮力推動現代化幸福葉集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項目招引和建設,推動建築模板企業轉型,辦好第二屆葉集定製家居暨供應鏈產業博覽會,打造中部新型家居製造中心。發揮全市唯一化工園區優勢,圍繞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光伏等領域,加快產業配套基地建設。把握「以竹代塑」新機遇,推進模塑產業園建設。緊盯中鹽紅四方等行業龍頭企業,提升招引成效;推進欣奕華光刻膠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華福新材料、科瑞達塗料等首批落地化工項目上半年投產。

二是加大開放合作力度。深度融入長三角、全面鏈上大合肥,加快葉集—固始「一河兩岸」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建設。建好六金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加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主動融入合肥都市圈,嵌入合肥產業鏈,大力發展上下游化工配套。推動《葉集—固始「一河兩岸」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支持,謀劃實施「三廊一航」項目。打造省際毗鄰地區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壁壘的一體化發展全國創新典範。

三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城鄉一體化、均衡化發展。完善城市規劃,建設「五色葉集」,強化城市風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實施城市建設「暢強補」工程,謀劃西部濱河生態區配套項目。深入實施「千萬工程」,加快和美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配套,打好鄉村振興擂台賽。圍繞稻蝦綜養和林果兩大農業主導產業;因地制宜擴大山羊、白鵝、特色水產養殖,促進群眾增收。

四是全力改善民生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崗位、學位、床位、車位等群眾「急難愁盼」,實施好50項民生實事,持續深化「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六安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 程 旭

六安開發區:

產業引領攻堅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六安開發區將緊緊圍繞打造「改革的引領區、開放的先行區、創新的示範區、發展的動力區」目標要求,聚焦發展實體經濟為主的功能定位,堅持產業引領攻堅,鉚定「雙招雙引」突破,用好市場化機制,以發展速度促總量提升,奮力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改革深化、激發活力。做好園區改革「後半篇」文章,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問題。市場化發展。加快推進「管委會+公司」改革,推深做實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和招商體制優化,全力打造市場化招商平台和專業化招商隊伍。制度化問效。持續深化「一改兩為」,堅持問題導向、閉環管理,強化績效考核,完善周調度、月點評等工作制度,充分釋放發展活力。常態化管理。優化人事管理和幹部培養機制,開展「經開區大講堂」「淬鍊成鋼」訓練營,推動幹部能上能下、交流輪崗、學習提升常態化,強化經濟工作能力,打造懂經濟懂產業懂技術懂企業懂市場的幹部隊伍。

產業為綱、項目為王。以先進位造業為重點,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特別是首位產業,加快企業扎堆、培育產業集群。專注產業。選定主導產業,選准細分賽道,繪製產業鏈圖譜,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建設+配套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專業招商。強化招商專業盡調,建立多部門聯合預審前置機制,提升細分產業識別、把握的專業能力。專班推進。堅持「周六項目日」制度,對納統500萬元以上的項目直接調度,實行全鏈條、全過程管理;按月梳理未納統納規的項目,針對性制定應對措施,推動竣工項目全面擴大生產、投產項目充分釋放產能。全年計劃新引進5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15個;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76個,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0%以上、20%以上。

梯次培育、創新引領。建立「四上」企業發展梯隊,堅持「一企一策一清單」,形成可持續發展。全年力爭新增「四上」企業5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10家。做大一批。在政策和資金上重點支持現有企業技術改造、提升競爭力,積極培育重點企業上市。通過數字化改造賦能,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做精一批。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謀劃與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公共實驗室、公共服務平台等,共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檢驗檢測基地,實施一批成果轉化項目。盤活一批。紮實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持續盤活整治一批低效閒置用地和「殭屍企業」,探索推動「工業上樓」,嚴控項目單獨供地,提高園區投入產出比。

藉機乘勢、向東融合。堅定不移「走出去」「引進來」,深度融入長三角、全面鏈上大合肥。向東借勢。搶抓合武高鐵六安北站落地的戰略機遇,優化產業布局規劃,提升承載能力。推進建立上海對外合作「據點」,緊盯合肥汽車首位產業配套和滬蘇浙產業轉移,打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主動承接一批鏈上企業、重點項目。向東對標。對標滬蘇浙和合肥等地先進做法,進一步推動流程再造和制度創新,全力打造「力度強、速度快、溫度暖」的營商環境機制。推行政務服務「一網辦」、行政審批「極簡化」,全面推進「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優化幹部直接包保服務企業機制,推動政策快享、要素快用、事情快辦、難題快解。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

編輯/陳媛媛 監製/蘭天 終審/台運俊 王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ec7ad015308d2336844ff2bd579f8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