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憤怒的「女兒吃玉米被罵失敗」視頻,炸出了多少「飯桌式教育」父母…

2023-10-30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全網憤怒的「女兒吃玉米被罵失敗」視頻,炸出了多少「飯桌式教育」父母…

你們家吃飯的時候氛圍好嗎?

前段時間一則視頻火了,大致內容如下:

孩子把碗里的西瓜汁打翻了,原本以為爸爸媽媽會罵他,

結果爸爸拿著紙巾過來幫忙清理,根本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孩子又看了看媽媽,媽媽笑眯眯的說:「沒事」

此時,孩子才放下緊張的情緒,一邊跟媽媽說自己好想哭,一邊拿起紙巾幫忙擦桌子

目前,這則再日常不過的視頻點贊超90萬,留言超10幾萬,

網友的共鳴似乎都來自於讓人窒息的飯桌教育:

「我小時候不小心打碎一個碗,我爸說我瞎了」

「第一反應是害怕孩子被罵」

「吃飯時不僅父母說,親戚也說」

這位媽媽之所以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兒子的冒失,也因為她曾是飯桌教育的「受害者」之一:

「我深刻的記得飯桌教育的滋味,我不想我的孩子嘗試眼淚拌飯的滋味。」

原本是一家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飯的溫馨場面,卻變成悉數孩子罪狀的煉獄場。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漸行漸遠,往往都是從這些被忽視的細節里開始的...

「眼淚就是我的下飯菜」。

有些孩子在飯桌上找到慰藉,有些孩子在飯桌上收穫傷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發布一項調查,對2500名學生進行採訪,

超過一半的孩子都在吃飯時被父母批評過,主要是兩種形式:嘮叨;批評指責。

這個行為也被叫做「飯桌教育」,可以理解為父母在飯桌上對孩子進行說教,

說教只是好聽的說法,更多的是批評、指責、打壓...

雖然父母不一定能做到十分理解孩子,但卻往往能精準的刺痛孩子的自尊心。

有個女孩記錄下自己和父母的一幕:

那天中午,她把飯菜做好叫父母過來吃飯,剛拿起一根玉米正啃著,卻聽到媽媽突如其來的指責:

「你知道不,你就是個失敗者。」

雖然明顯感覺到女孩情緒受到影響,但她當下沒有立刻做出反應,而是繼續啃著玉米。

沒過一會兒,她就強忍不下去了,眼裡布滿淚花。

後來得知,這個女孩家庭並不富裕,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

主動幹家務,承包一日三餐,還在課餘時間做兼職。

如此懂事的她,依然達不到媽媽心中「優秀」的標準。

那一刻,她十分委屈。

在飯桌上被最親愛的人批評,要比吃不上飯更讓人難受。

有位網友說小時候很期待和爸媽一起吃飯,聽他們聊家長里短。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父母在飯桌上的話越來越少,說最多的就是對自己的批判:

一開始只是問最近的學習狀態,逐漸演變成翻舊帳,對自己各種指責。

現在他對和家人吃飯絲毫不感興趣,還會有種焦慮感。

「我就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孩子,效果賊好,因為孩子不聽我的,我就不讓他吃飯。」

有位贊同飯桌教育的媽媽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大談育兒經驗,

她認為飯桌上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長,不讓孩子吃飯對沒有獨立行為的他們來講是種絕妙的懲罰。

可飯桌教育真的如她所說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嗎?

一個發生在丹陽市的新聞,

10歲的男孩小趙放學後和爸媽下館子吃飯,

飯桌上,因為成績不好的問題,爸爸批評了他幾句,並催促他趕快吃完先回家寫作業,

他和媽媽稍後回家。

夫婦倆回到家以後,沒有發現孩子的身影,連書包也消失不見了。

聯繫到附近的民警找了很久,才在公園裡發現「離家出走」的兒子。

他說:「本以為說了他,他會回家好好學習,沒想到他敢瞎跑出去。」

很多父母都理解錯了,想讓孩子們聽話往往得用道理、用方法,而不是威脅。

也有人在小時沒有獨立能力時,選擇在飯桌上壓抑著想要爆發的情緒,

但在長大後,減少甚至拒絕和父母往來。

老話說,飲食不責。

就是在告訴大家不要在吃飯的時候去訓斥孩子,

不僅會讓孩子失去食慾,還會讓他們失去和父母相處的慾望。

更重要的是,

在情緒不穩定時,因哭泣等會造成嗆到、卡異物的現象,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心理學上講,

胃腸和人的情緒息息相關,心情不好時,會引起消化不良以及進食困難的情況。

你的一句責備,都可能讓孩子身心都感到痛苦。

團聚的飯桌是溫暖的,不是冰冷的審訊現場。

不得不承認,

教育孩子要分場合,這是做父母的智慧與格局。

就像第一段給大家講的那個吃玉米的女孩,她媽媽最好的做法,

應該是誇讚女兒能做得一手好菜,並且感謝她為家裡的付出。

這樣不僅認可了她,還會激勵她之後做得更好。

如果覺得女兒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家裡,沒有自己的生活,或者沒有活出精彩。

父母並不是不可以說,可以旁敲側擊:

「你為家裡做得夠多了,但我們更希望你能活出自己的樣子。」

並且可以肯定她:

「你能把家照顧的好,也能把自己的未來打拚好。」

這樣女兒還會感到委屈嗎?

她只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被肯定的,也會對未來擁有憧憬。

教育孩子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只是時間、場合、語言的藝術。

如果只是想把自己的不滿宣洩出來,那就要承受孩子與自己距離越來越遠的事實。

要知道,孩子生活或學習上的問題,不是在吃飯的幾十分鐘里解決掉的。

孩子能下決心改掉壞習慣或者缺點,也不是因為受到了威逼利誘。

而是因為他們打從心底,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如果爸爸媽媽都不先肯定他們,他們又有什麼信心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呢?

所以啊,

一定要做個充裕孩子精神世界的父母,而不是消耗孩子精神世界的父母。

讓他們勇敢直面自己,直面生活,直面困難。

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就從好好吃飯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e89382b94551224bdf4e3cea1aa8e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