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又開始爆倉模式!節後至今,縣級市場出現「腰斬式下滑」

2023-03-23     快消

原標題:經銷商又開始爆倉模式!節後至今,縣級市場出現「腰斬式下滑」

文丨李珂

「別說有人,鬼都沒有」。你呢?開春至今,生意還好嗎?

全面、斷崖式下滑

今年春節期間,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恰逢元旦節日的消費熱潮,餐飲業等線下接觸型消費迎來了較快反彈,也讓下沉市場有了「市場春天回來了」的感受。一時間,即飲、零食、散貨都出現了大面積爆銷,下沉市場快消品的生意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最近連中午吃飯時間都在送貨的路上」。

然而,自返工潮開始至今的兩個月中,下沉市場的渠道商突然發現「寒冬又至」。

「按照去年同期來看,過完年至今,整個銷量腰斬。」近日,華南某縣城快消品經銷商D君告訴快消君。他還表示,「來訪的幾個大品牌的業務員都說過完年太淡了,經銷商又開始了爆倉模式。有的品牌甚至一次壓半年的任務。」

更讓他「難受」的是,新貨來了,舊貨還沒來得及處理完。「奶、水都開始大面積處理舊貨。某品牌純凈水560毫升裝,一件處理價才10元。」

同時,在對今年經濟回暖的高預期下,廠家的任務卻沒有下調。「例如,旺旺廠家要求的是按15%的增長來做,某功能飲料的目標甚至訂到了25%。廠家給的理由都很簡單粗暴——『你看某某大城市增長几十個點,你們縣城才做這點銷量』。」

究其原因,他認為,春節過後,人都加速流動到了大城市。「過年的時候人多一點,春節後、這個時候,在路上多是老人跟小孩,沒有年輕人。」

「今年的生意更難啦」,華東某小鎮經銷商C小姐也有類似感慨。談及具體的品牌和品類,她表示,「幾乎是全面下滑。」

當然,她所在的區域屬於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年輕人的離開並不是主要因素,畢竟「本地也賺得到錢,沒必要背井離鄉」。事實上,C小姐把生意下滑的原因更多地歸結於一個籠統的「經濟環境不好,大家沒錢消費了。」畢竟,「所有的消費都在下滑,相對而言,快消品的收縮還算可以接受。」

而據當地另一渠道商Z先生透露,「食品類較去年下滑非常明顯,尤其是休閒食品的下滑幅度在三四成左右,環比更是『不能看』;飲料目前來看還好,但各廠家任務確實普遍很高,壓力不小,旺季來臨前,倉庫里全是貨。」

對休閒食品,用一句話來概括,多位渠道商的預期就是,「休閒食品,過去幾年 『吃進去』的,今年或許都會『』吐出來』。」

當然,也存在人員外流和經濟因素疊加導致生意「極其難做」的地區,例如東北小城市。

當地地級市批發商L君告訴快消君,「和時節、防疫關係不大,最近幾年全是淡季。雀巢、達利、康師傅飲料都已經退出本地市場;百事招了一年多代理商,最終也沒找到。」

至於消費都去哪兒了,L君表示,「一方面是消費者手頭沒錢了,趕大集、臨期店、社區團購,消費者都去買便宜貨了,導致傳統渠道的酸奶、鮮奶、飲料、火腿腸、啤酒、飲料等品類全面收縮。另一方面,前兩年防疫,隔三差五物流就中斷,各個渠道都積壓了大量的臨期貨,成就臨期行業的同時把正常渠道衝擊得七零八落。」

諷刺的是,「好消息」是,「由於低迷的消費和過高的任務,導致當地市場沒有經銷商願意接手,因此廠家的市場促銷活動也可以不參加,終於不需要墊費用了。」

「乍暖還寒。團購還有超市的生意都在下滑,利潤率也在下滑,大小老闆都在唉聲嘆氣。干傳統行業,尤其是食品飲料行業還是得沉住氣、使上勁,春天總會來的。」一位經營超市多年的小老闆如是說。

CPI,誰在為它「買單」?

為什麼今年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一位資本圈人士表示,自去年年底開始,大消費一直被看好,並認為它有望成為貫穿2023年全年的投資主線之一。然而,春節過後,市場上反覆活躍的要數人工智慧、數字經濟、中字頭、一帶一路等板塊,而大消費卻步入了下跌通道,整個大消費指數跌幅近10%。

其中,白酒、調味品等細分領域及其個股更是表現低迷,令人大失所望。

從春節假期的消費數據反饋來看,我國的居民消費回暖之勢的確是大超預期。然而,隨後的一個半月時間裡,消費市場的表現非但沒能繼續大超預期,反而還出現了走弱的跡象。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2月份,全國CPI環比下降0.5%,同比上漲1.0%。CPI同比增速上行,重回「1時代」,明顯低於市場預期。而從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情況來看,漲幅高於或低於全國水平的省份分別為13個和15個。這也意味著,有15個省份的CPI進入「0時代」,呈現出新的價格現象。

這當中自然有春節錯位效應的影響,但同樣能反映出市場消費需求的不足。

實際上,按照價值規律,如果消費市場火熱、居民的消費熱情高,價格是容易出現上漲的。反之,就有可能出現下降。而現在的CPI出現持續走低的現象,顯然不只是季節性因素所致,更大程度上與居民的消費慾望不強、消費熱情不高、消費預期不明有一定關係。如果居民對消費的需求很旺,CPI是會出現一定反彈的,而不是持續下跌。

三年疫情留下的「傷痕」,或許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和複雜。信心和預期的損害是深刻的和結構性的,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自然結束。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看來,零售行業2022年遇到的包括資金問題、換代問題、關店問題等,2023年肯定還會繼續上演,而且未來幾年可能仍將繼續,即便現在疫情已經結束,整個消費也只是在春節期間有所回暖,但2023年零售業很難有報復性消費,正因為上述因素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表示,「這是很多不確定當中可以確定的。」

而從一系列終端市場的反饋來看,至少對部分縣城市場而言,確實是消費市場的低迷帶來了CPI的持續走低。

一位資本圈人士分析表示,如果消費持續低迷,對生產的負面影響會非常大。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與消費端的關係更為密切,對消費市場的依賴性也更強。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消費端不能發力,對生產領域的全面恢復是非常不利的。

相應地,生產領域景氣度不高,就業的壓力就會加大,居民收入增長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對消費的影響則更加偏負面,居民消費的熱情和慾望會更低,消費預期也很難增強,形成惡性循環。

伴隨著疫情影響的徹底消除,從基本面上看,2023年國民經濟的強勢復甦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可對下沉市場而言,真正的全面復甦,真的會在今年5月份以後到來嗎?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只有中小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狀況變好了,就業充分了,居民收入也增長了,對消費的影響才會轉向積極,居民的消費慾望和消費預期才能增強,小縣城裡的生意也才會重見起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dd6d057d20b369c94b031acc47600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