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的獨龍江峽谷是我國原始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這裡地處雲南西北部,峽谷陡峻,雪山連綿,受天然屏障影響,獨龍江峽谷也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素來被專家們譽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館」。
雲南省氣候的共同特點是降水充沛,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獨特的氣候造就了獨特的環境,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養育了眾多「奇珍異獸」,無數野生動物在這裡得到了繁衍生息。
高黎貢山怒江片區是高黎貢羚牛的主要集中分布區域,這裡的羚牛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其中貢山段獨龍江區域生存著12個高黎貢羚牛種群,數量達400-450頭。
近期在雲南怒江獨龍江峽谷拍攝到了50多頭高黎貢羚牛群體活動的畫面,這群羚牛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覓食,有的在玩耍,它們齊聚在一起,場面壯觀又和諧。
類似這麼大群的羚牛,是不太多見的,雖然理論上羚牛的集群能達百餘頭以上,但多數時候都是十多頭一起行動,更多一些的就是二三十頭,50頭以上已經算是大群了。
高黎貢羚牛也叫「貢山羚牛」,是羚牛亞種之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高黎貢山、獨龍江流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東等部分地區里。
羚牛就是我們常說的「扭角羚」,因其獸角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而得名。全世界的羚牛可以分為4種,分別是:秦嶺羚牛、四川羚牛、高黎貢羚牛和不丹羚牛,剛好這4種羚牛,在我國都有分布。
其中又以秦嶺羚牛最為出名,它與大熊貓、金絲猴、朱䴉這三種動物並稱為「秦嶺四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羚牛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草動物,成年的雄性體重可達300千克,體長1.7-2.2米,肩高1.1-1.3米,雌性略小一些。
羚牛的性二態不明顯,無論是雄獸還是雌獸,都長有明顯且較短的獸角。羚牛身上的毛髮主要為淡金黃色或者棕褐色,被毛較長。
高黎貢羚牛身上的毛髮基色偏深,多為金黃色至紅棕色,或深棕褐色,遠遠看上去黑乎乎的,但帶點紅棕,有點類似於我們常說的「鐵包金」。
羚牛有著「六不像」的綽號,只因它們的身上集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徵,角似牛羚、臉像馬、背像棕熊、蹄像牛、尾似羊、後肢似鬣狗。
別看羚牛的外表長得很憨厚,而且是一種食草動物,但如果你真的相信它們「與世無爭」那就錯了,實際上無論是哪種羚牛,都是非常兇狠的角色。
它們生性兇猛好鬥,同類間經常爆發衝突,用暴力手段來確定等級序位。羚牛不僅同類間經常爆發衝突,而且對待其他野生動物也同樣霸道。
它們仗著自己的體型優勢,往往霸占著比較肥沃,植被長勢良好的地方,如果有鬣羚、毛冠鹿等其他食草動物前來覓食,羚牛就會將它們趕走,不肯分一杯羹給它們。
這幾十年時間裡面,隨著羚牛種群數量的上漲,傷人事件也多了起來。
根據2008年《成都商報》的一篇報道顯示,羚牛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面,傷人150多起,造成20多人死亡,也正是因為羚牛的兇猛,傷人眾多,人們把它列為秦嶺「頭號凶獸」。
相對於成群的羚牛來說,落單的雄性個體更為危險,針對很多羚牛傷人事件的調查發現,大多數攻擊人類的羚牛,基本上都是落單的雄獸。因此在徒步或者外出旅遊時,一旦發現類似情況,要及時遠離。
羚牛的集群性很強,喜歡營群居生活,尤其是冬季,所形成的群體會更大。
通常來說,現在的羚牛多十幾頭一起活動,年老的雄性個體偏向於獨居,但在發情期的那幾個月里,它們又會重新融入到群體中。
羚牛的隊伍紀律十分嚴明,這點在它們行進的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羚牛群遷徙時,強壯的公牛會在隊伍的最前面和最後面壓陣,母牛和幼牛則走在隊伍中間,各成員一個挨著一個順著獸逕往前走,受到很好地保護。
羚牛群在日常活動時,也有一定的章法,一般會在高處視野開闊的地方,安排一頭健壯的公牛,承擔瞭望放哨的職責。一旦發現敵害,它會用一種類似於咳嗽的聲音提醒牛群。
這個時候,羚牛群通常會採取兩種做法:一是躲進茂密的灌木叢中尋找掩護;二是在領頭公牛的帶領下,整個牛群向前衝上去,勢不可擋,直到脫離危險為止。
羚牛究竟是採取哪一種應對敵害的方法,則視情況而定了。但我相信面對羚牛群的衝鋒,所有的捕食者都會感到害怕,即便是曾經的華南虎,還是當下的金錢豹,都會作出避讓。
華南虎野外滅絕之後,羚牛幾乎就沒有天敵了,儘管金錢豹還在,但以它的體型根本無法抑制羚牛種群的發展,所以這幾十年里,羚牛的數量上漲很快,在秦嶺局部地區,甚至到了泛濫的地步。
羚牛有一個習慣很不好,那就是它們會經常用樹幹打磨自己的獸角,使之變得光滑尖銳,以便在戰鬥中獲取優勢。這一習慣導致了林中很多大樹受損,甚至攔腰截斷,使林中倒木增加,將環境往大熊貓不喜歡的方向改造。
另外,由於羚牛磨蹭樹幹,也容易將大熊貓的氣味標記破壞掉,從而影響大熊貓之間的種群交流。當然,我們也不能將這個責任完全怪在羚牛的身上,畢竟野豬也會經常用自己的身軀去磨蹭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