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姓最早出現在古代的部落時期,部落時期的人會在遭遇其他部落的人時高呼自己的部落名稱或者是圖騰名稱來「打招呼」,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最早的姓;而氏則是方便區分輩分和職位。
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時期,在商朝的時候有很多平民都是沒有姓氏的,進入到周朝之後武王姬發想到了用分封諸侯王的方式來維護周朝國土安全。諸侯王受封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後會將自己的子民冠姓為諸侯國的名稱(如陳國的子民便是陳姓),自此中原大部分地區的人民便有了自己的姓氏。
隨著諸侯王的繼續加封,王室的不斷分化,中原地區人民的姓也慢慢變得豐富多彩了起來。而我國的鄰國日本姓氏文化卻發展得非常緩慢。日本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只有貴族有姓氏而平民百姓沒有。在日本古代文化中,氏是族名而姓是稱號,例如藤原朝臣某某,藤原是氏而朝臣是稱號,到了現在氏和姓已經統稱為了苗字,也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姓氏。
與中國古代不同的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家族卻是沒有姓氏的,他們認為自己是天照大神在民間的使者,不需要姓氏就可以體現出尊貴。進入階級社會之後,之後他們就會給自己的臣下冠氏,例如《源氏物語》中就有天皇給自己的私生子冠氏源的故事。
這些被冠姓的天皇子嗣就會從皇室中分離出去,同理天皇還分出了平、藤原、橘等分支,他們與源一同被稱為日本四大姓。而古代時期日本的官員為了體現出自己與人民群眾的不同,也慢慢衍生出了氏,例如管理出雲地區的官員就會稱為出雲氏等。
而日本普通民眾就被禁止使用氏與姓,只有名字,而且每家每戶都是取的大郎、次郎、三郎、五郎這樣隨意的名字。這樣隨意的取名也導致了很多日本古代史籍的閱讀都相當困難,例如很多人看日本戰國時期的典籍時會一臉懵然—基本所有的武將都是某郎某郎。
明治維新的時候,為了方便國家戶籍統計和收稅納稅,也為了消滅階級分化的觀念,明治天皇下令所有日本人都為自己取一個姓氏,但是響應者寥寥。明治天皇又不得不頒布《平民苗字容許令》來命令日本人取姓氏。
天皇的命令沒有誰敢不遵從,但是當時日本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下,根本不知道怎麼取姓,就只能用身邊的事物來作為自己的姓氏,一時間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都進了日本人的姓氏譜中,什麼田中、井上、松下、豬原、鹿野等姓氏,都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因為文化不同,中國人看日本人為自己取的姓都顯得非常的兒戲,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尤其是有兩個奇怪的姓氏,不管名字是什麼樣,連起來讀都會讓我們又尷尬又想發笑,這兩個姓氏便是「我孫子」以及「犬養」,只有原因大家應該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