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斌 :以筆為馬,奔赴教育的詩和遠方

2022-07-16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黃華斌 :以筆為馬,奔赴教育的詩和遠方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以筆為馬,奔赴教育的詩和遠方

原創|黃華斌

來源|樂鄉樹人

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自2019年啟動「新教育實驗」,一年一個主題,走過了「尋夢」——「深耕」——「融創」的三年之旅。新教育三年,我們最大的收穫是,做起來就有故事,寫起來就有驚喜,校園因為堆滿故事而充滿生機。在這場始於教師專業成長的行走中,我們執著於以筆為馬,藉助新教育「生命敘事」的獨特方式,引導師生共同奔赴教育的詩和遠方。

「項目驅動」,營造教師敘事場景

寫作,對於絕大數教師而言,無疑是負擔;從「被逼」到「習慣」再到「自覺」,非一時之功。教師不願寫,原因在於動力不足、意義缺失。我們的策略有四:

一是豐富「造景」。以項目驅動的方式,對習以為常的教育管理場景進行意義重構,製造教育寫作事件,如「悅讀故事」「參賽故事」「點燈故事」「磨課心得」「班級敘事」「成長敘事」等項目,通過不同場景的建構,讓老師們有話題可寫,有故事可講。

二是升級「意義」。取消各類常規工作總結,代之以「教育敘事」或「教學案例」,先減負,再升級,推動教師從形式寫作走向意義寫作。

三是激勵「揚長」。鼓勵先進,也允許落後,對於敘事要求,40歲以下是規定作業,每月一篇,40歲以上是選做作業,從「生命敘事」和「照亮生命」的「大小寫」中自主選擇其一。「小寫」,用照片傳遞感動;「大寫」,用故事彰顯意義。

四是注重「分享」。把生硬的會場變成了生動的故事場,用有過程、有典型、有思考和有PPT的要求,推動教師將踐行新教育的具體過程用生動的現場和故事演繹出來。變「教師例會」為「榜樣故事會」,每月一次分享,每次一個主題,在分享交流中,尋找我們自己的「英雄」。變「班主任例會」為「優秀案例敘事研修」,從教育媒體和老師的「生命敘事」中精選1-2篇進行集中主題研修,在共同學習、診斷和研究過程中學會如何撕開問題的口子,讓教育的價值流出來。變「讀書會」為「讀思會」,相約每周二,讀思結合,智慧碰撞。如在共讀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後,要用書中一個最有共鳴的觀點,講述自己的一個教育故事。這樣的讀寫融合,避免了只是「翻書而已」的淺薄,「夜讀」成「悅讀」。變「經驗交流會」為「上清故事會」,開展了「跨世紀巾幗教師故事會」「在崗25年老班故事會」「紅燭先鋒故事會」「點燈行動故事會」「我為班級講故事」和「我為孩子講故事」等系列活動。枯燥的會議「變臉」後,精彩故事便紛至沓來。

「上清走筆」,修煉教師敘事功夫

僅有思想的引領是不夠的,必須解決「生命敘事」寫作中的技術障礙問題。我們形成了自己的寫作修煉「三字經」。

一是「磨」。引入梁衡的「五字訣」即形、事、情、理、典,作為「敘事標準」,創造性提出思想立場、事發現場和價值收場的「敘事結構」,引導老師們反覆打磨好題、好段、好細節、好故事、好觀點等「敘事亮點」。例如,為了讓老師們辨識「生命敘事」與一般性敘事、隨筆的本質區別,我以幾則關於學生矛盾的同主題故事進行面對面的研磨指導,提出「生命敘事要突齣兒童立場和教育思維」,不是從學生矛盾的故事中去講述包容與修養的重要,而是要著力書寫如何有效解決問題矛盾的方法和智慧。

二是「改」。在老師們眼裡,我成了不折不扣的「編輯」,改稿點評成了我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近三年,我親自改稿達1000多篇,其中本校老師多達400餘篇。文章不厭三回改,優秀的「生命敘事」,我還親自撰寫「旁觀者言」的精彩點評,幫助老師們在一遍遍、一篇篇的改稿和點評中提升敘事功夫。

三是「曬」。我的個人公眾號「樂鄉樹人」擁有粉絲1.6萬人,吸引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作者,五年累計推出原創作品3600多篇。2020年春,我在其中開設「上清走筆」專欄。兩年多來,推送本校老師的「生命敘事」400多篇,一大批「新教育寫作」的骨幹作者迅速出圈,僅「上清走筆」專欄的累計點擊量超過20萬人次,影響甚廣。更令老師們驚喜的是,時不時會有文章被《中國教師報》《湖北教育》《新班主任》和「光明社教育家」「名校長工作室」「中國教育之聲」「守望新教育」、《荊州日報》等紙媒和網刊選發,50多篇好案例在各級各類評選中獲獎。

「故事首席」,編織教師幸福生活

校長應該擅長並做好「筆尖下的管理」文章。每一次的公開講話,我都當作一次講故事的機會,從不讓人代寫講話稿。疫情期間的女神節,我親自為女老師寫祝詞,將女老師居家隔離紛紛學做饅頭包子的細節一一曆數。在崗25年的「老班故事會」,我親自為一群老班們的故事作點評,字裡行間充滿了敬意和體恤。觀課中看到某老師給予學困生以時間和鼓勵,我當即創作隨筆《等待的溫度》。我把日常觀課記錄的有趣細節,變成一個有趣的教學故事。為了讓老師們對「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的價值觀形成共識,我相繼寫下《讓教育看見每一個孩子》《看見》《孩子的世界》《五根手指》《教育的節律》《辦一所讓師生有回憶的學校》等近10篇教育敘事。近三年,我以課堂、學生、家長為對象,撰寫故事、隨筆、案例和評論500多篇,其中在國家、省市級主流刊物公開發表文章200多篇。

我為能成為師生心目中的「首席故事官」而自豪。有人很驚奇,作為一名校長、語文老師,我的時間哪裡來?也有人問我,這樣忙碌是為什麼?第一個問題,朱永新教授給出了答案:忙碌,不是引以為豪的理由;擰緊時間的水龍頭,重要的事情總是有時間的。第二個問題,因為我相信,情懷是最大的動力。就像丁磊說:「像個傻瓜一樣,為一件事堅持,為一個念頭瘋狂,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價值共鳴」,體悟教育寫作意義

寫作,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生活。因此,從「沉潛」到「上岸」,必然是脫胎換骨式的成長。這三年,我們欣喜地看到,以筆為馬,書寫生命的力量。關丹丹老師堅持每周為班級寫「成長周記」,成了家長心目中會講故事的魅力教師。張慧卉老師以「完美班級」敘事一舉奪得湖北省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王芳芳、張莉等老師受邀到省城學校講述完美班級建設和營造書香校園的好故事。意外的是,老師們在一篇篇生命敘事中流露出的對新教育的理念的理解、認同和共鳴;以智慧心,深耕教育;以仁愛心,慢度日常。

教育寫作的意義在哪裡?它不只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和「法寶」,還是一名教師克服職業倦怠的「慰藉」和「靈丹」,幫助自己重構新的教育景觀。因此,我們倡導: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師、會講故事的老師,講好自己的育人故事,也把自己活成一個好故事。朱永新教授曾說,「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人」。今天,這種幸福感已在行動和碰撞中慢慢凝聚和升騰。

「生命敘事」,就是一段在「書寫」中認知生命,懂得教育,相互成全和享受生活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而完整」。這些年來,普通人眼中費時費神、勞心勞力的寫作,卻成了我和老師們教育情懷和教育思想的源頭活水。若干年後,回首過往,一個個故事就會帶我們走進那些遠去的、模糊的歲月。我們會欣慰地說:教過,愛過,還曾寫過。

黃華斌:堅守生命立場,提升生命質量——「融創」!2022年「新教育」我們這樣做

黃華斌:遇見,深耕,傳播——關於「新教育實驗」的行與思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旺蒼宣言》——寫作創造美好生活

朱永新:真實美好的旺蒼新教育;殷才昌:紅城綠谷飄書香,師生共寫話成長

李鎮西:教育寫作是為什麼?——兼談三類教育教師的寫作(您是哪一類)

李慶明:為全民寫作探路——寫作的四大「法寶」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別推薦 收藏共讀|朱永新:新教育實驗二十年:回顧、總結與展望(上)

特別推薦 收藏共讀|朱永新:新教育實驗二十年:回顧、總結與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bc6a535715f2620b362982fc10fe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