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前,袁崇煥為何坐視右屯三十萬石糧食被搶,而不焚毀

2024-01-18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寧遠之戰前,袁崇煥為何坐視右屯三十萬石糧食被搶,而不焚毀

柳河兵敗不久,孫承宗黯然離開遼東,天啟賜高第蟒衣玉帶,令其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遼。

打了個敗仗的遼西軍,帳面上的人數是近12萬,實際上關外加上山海關以內總共五萬八千,也不知道是吃了六萬多空額,還是偷襲耀州失敗後損失了六萬多人,也是筆糊塗帳。如此形勢高第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兵科給事中李魯生對此的建議是:既然兵力不足,士氣低落,那就收縮兵力,軍隊撤離沒有城防、城防薄弱的非要害地區,把兵力集中在堅城寧遠,山海關,然後,深溝固壘、堅壁清野。

高第接受了李魯生的建議,天啟五年九月中高第向關外派發諭令,要求前線各級將官從右屯、錦州等地撤離至寧遠,囤積於各地的軍械物資不能撤走立即就地焚毀,以防備後金進攻劫掠。

高第算盤的就是:先依託新建的寧遠城抵抗住後金軍的反撲,然後再根據接下來形勢制定後續計劃。

這個堅壁清野龜縮堅城的辦法,對於眼下的明軍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野戰打不過,屯堡守不住,寧遠以北的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地的糧草物質軍民全部撤走,起碼讓後金「野無所掠」。只要守住了寧遠,就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併寧遠以便保守」。

這是按照原經略王在晉的制定計劃,高第對寧遠以北這些城池的安排。

寧前兵備袁崇煥揭:據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鋒要衝,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復罹播遷,已復之封疆反歸夷虜,榆關內外更堪幾次退守耶。呈詳到道,據此為照。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

他強調領土不可棄,錦州、右屯等地必須堅守,不能撤退示弱於蒙古、後金,只要有猛將就能守住,袁崇煥這個邏輯也是有意思,可能是中了三國演義的毒,如陣前先猛將單挑能勝,哪怕兵力嚴重劣勢也沒關係,有猛將單槍匹馬就能殺退敵軍。

「今只擇能守之人分守大凌河、右屯,更令一員猛將守錦州,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必可!」

總之,在袁崇煥的堅持下,錦州、右屯等地防務一切照舊。

天啟六年正月初五,高第收到探子情報,後金軍將於正月十五日前後渡過遼河,目的可能是來右屯搶糧食。收到情報後高第馬上勒令袁崇煥「立即將寧遠、前屯以東的城堡歸併寧遠!」當命令再次傳遞到寧遠,袁崇煥這才意識到後金軍真的要來了!

這個時候也不喊堅守了,匆忙下令錦州、右屯一帶軍民儘快撤退。然而,時不我待,已經來不及了,後金已經大軍壓境,由於事出倉促,便出現了「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的悲慘景象。

囤積在右屯的三十萬石軍糧本來是為明軍偷襲耀州做準備的,既然明軍柳河大敗,全軍潰散,這三十萬石糧食屯在這就沒有意義了,且右屯處在明軍的最前沿,三十萬石軍糧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晃蕩,豈不是給敵人嘴邊送肉麼?

從明軍柳河大敗到努爾哈赤出兵,期間三個多月時間,右屯三十萬石軍糧就這麼放在努爾哈赤的眼皮底下,給人的感覺就是等著人家來搶似的。

自去秋河上遂覷我之虛實,故傾巢入犯,視蕞爾之寧遠如阢上肉。至兵過錦右一帶,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謂我畏敵先逃,故一往無復顧忌直抵寧遠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彼愈易而倂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備而奮擊也……」

袁自己說「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謂我畏敵先逃」總之,我這是誘敵深入,不是狼狽脫逃,讀書人就是會說話,逃跑也說得清新脫俗!

好吧,就算你這是誘敵深入,那三十萬石糧食呢?就這麼留給後金了?

天啟六年正月,三岔河封凍,後金出兵,錦州、右屯一帶,右屯三十萬石軍糧被後金收走!

刑科都給事中陸文不無沉痛地上疏說:

「右屯儲米三十萬石,本為軍隊續命之資,卻白白地送給了敵人!」

袁崇煥自辯的「先行撤入」給敵軍留下了「我先逃」的跡象,其實是妄圖將錦、右一帶不戰自潰辯解成為「誘敵深入」,在「先行撤入」的掩飾下,還往往給人以撤退有序而從容的感覺。

開始,以為袁崇煥這春秋筆法,是給自己臉上留點面子,掩蓋倉促撤退的狼狽相,但看了後金方面的史料,發現高估了袁崇煥的道德素質。

按照清朝史料記載:

正月十四日,帝(努爾哈赤)率諸王統大軍征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有前鋒至西平堡,捉哨探問之,告曰:大明兵右屯衛一千,大凌河五百,錦州三千,以外人民,隨處而居。

努爾哈赤兵至遼河之時,明朝在大凌河、右屯、錦州等地還有駐軍,並且「以外人民,隨處而居」,這說明袁崇煥既沒有執行高第的「歸併寧遠」的預案,也沒有將錦右一帶的軍民「先行撤入」

換句話說,袁崇煥收到高第的情報後,和少數人悄悄撤了,根本沒有組織軍民撤離,大部分當地軍民,都不知情!

有沒有一直熟悉的感覺?韓國世越號遊輪的船長就是這麼乾的,要求學生遊客待在原地不動,然後自己和大副悄摸摸坐著救生艇逃了,船體進水並沉沒船上296人遇難僅172人獲救,還有8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至於什麼原因讓袁崇煥堅持不肯撤走右屯、錦州等地軍民,也不肯撤走軍糧,併入寧遠。以及收到金軍快要來的消息後,也沒讓負責軍糧的金啟倧銷毀來不及撤走的軍糧,使得右屯30萬石軍糧落入後金手中,這一切已經無法查證了。

因為負責糧草的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寧遠之戰中以離奇方式死亡,「打炮身亡」,死無對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a5bbb56afb99448e9e7f3d6852157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