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決家庭矛盾教育好孩子,那請先好好說話!

2019-07-29     博遠老師

在家庭中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每到周末我都去大哥那,因為我的家庭是每個周的周六家庭聚會,延續很多年了,周末到大哥家正趕上還在實習的侄女為了給大哥一個驚喜,買了一盒燕窩,雖然工資不多,但還是用省下來的錢買了!

大家都夸侄女孝順,不料大哥卻劈頭指責:「你倒是掙了多少錢啊?還買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本事沒學到,花樣倒學了不少。就不能省著點,讓我和你媽少為你操點心嗎?」

原本笑容滿面的侄女低下了頭,委屈地走進了房間。

而我卻看到大哥正喜滋滋地拿著精美的燕窩來回翻看,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大哥不是不喜歡,也不是不感激女兒的心意,不過是用錯了表達方式,本能地訴諸於諷刺和打擊。

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

這樣的父母在中國有很多,他們不是不想為孩子好,只是錯以為說點讓孩子大受刺激的話,就可以讓孩子變得上進。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

你看誰家的誰誰誰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幹我就燒高香了!就你還想干XX,算了吧!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摧殘。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尚處於不斷尋找自我認同的心理未成熟階段,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後不願與人溝通,甚至疏遠父母。

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需要學習。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懂得好好說話的夫妻,幸福感也更強。

那些不幸福的家庭,日復一日地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妻子生病時,丈夫明明很關心妻子,嘴上卻一定要不依不饒:「發燒了吧?該!誰讓你穿這麼點衣服出去瞎浪?降溫了你不知道?」

妻子本來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要儘快收衣服,拿起電話卻變成了:「你在幹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許多夫妻在一起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對另一半即使是出於好意,說話時也不顧忌對方的感受。話到嘴邊就變成了指責和抱怨,久而久之,家庭生活便出現危機和裂縫。

一部電影里中有句話說:戀愛時,他們有說不完的話;結婚後,他們有吵不完的架。

不好好說話,是扼殺親密關係的「元兇」。夫妻之間的隔閡、爭吵、冷戰,大多都是「不會好好說話」造成的。

但是,婚姻中的雙方都應該明白,家是講感情的地方,不是論是非之地,更不是用語言磨成利刃去戳對方心窩的戰場。

婚姻沒有「勝負」,感情沒有「是非」,對身邊陪伴最久、相愛最久、一起生活得最久的另一半發脾氣,是最愚蠢的行為。

古語有言: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那些無心或有意的傷人話語,實際上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語言暴力。

要轉變這種溝通方式,就應該學會用愛和寬容去聆聽彼此的需要,而不是被一時的情緒所操控。

其實,我們之所以常常不能好好對身邊的親人說話,大概就是因為大家在一起很久了,早已習慣了互相擁有的生活,從未設想過會失去,火氣上來了就出口傷人。

而實際上,時間走一天,父母在這世上活著的時間就少一天。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或許能對父母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少一些抱怨和冷漠。

幸福的家庭需要一顆愛與感恩的心去維護。

所謂的孝順,就是對父母好好說話。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

我們總是把最好的態度留給陌生人,把最壞的態度留給身邊親近的人。

在這七八個人當中,父母、伴侶、孩子就占了一半。

要想過得幸福,說到底,還是得從好好說話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也無對錯,關鍵是如何應對。在情緒中,你對自己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你對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決定我們真正幸福的最大原因。

好好說話是教育好孩子,增進夫妻關係的橋樑,願這座橋樑永遠暢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OInQmwB8g2yegNDP8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