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美麗鄉村巡禮
秉承領導人提出的留下鄉愁、傳承文脈的理念,圍繞東馬陵村的人文地理環境,遵從老百姓約定俗成的稱謂,根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的管理,對東馬陵村的街道命名提出如下方案:
一、以南北為街的命名
1、馬陵道街。位於村西,隨著歷史發展的變遷,孫臏射殺龐涓的馬陵道已失去交通要道的作用,該街位於馬陵道東側,替代了歷史上馬陵道的交通要道作用,故以馬陵道命名。
2、南北街。在馬陵道街東北,遵從村民俗稱小南北街而命名。
3、西城牆街。東馬陵歷史上建有寨牆,該街道為西寨牆東的一條街道,故稱之為西城牆街。
4、徐家拐街。這條街道居住的為徐姓人家,村民俗稱此地為徐家拐,故以徐家拐命名。
5、東南門街。東馬陵寨城有東、西、東南三座城門,此街道位居東南門東側,故以東南門命名。
6、東南坑街。該街為新發展的街道,街道西北為該村的東南坑,故稱之為東南坑街。
7、大隊部街。村民俗稱村兩室為大隊部,故稱村兩室前的街道為大隊部街。
8、馬頰河北街。位居村最東側,為南北一條街道。
該街道南即馬頰河,馬頰河為大禹治水的河道之一,北宋時為黃河東流故道,命名馬頰河北街是出於人文角度。
二、以東西為路的命名
1、北大坑路。該路為村最東北的一條新發展的街巷,街巷最西為北大坑,故稱之為北大坑路。該地為原馬陵小學舊校址,村民也稱之老學校處。
2、城隍廟路。因該路中間路北有座城隍廟,廟左右有東城門、西城門舊址,城隍護佑一村平安,故以城隍廟路命名。
3、楊家拐路。位於村中間。楊姓已絕戶,但村民俗此地為楊家拐。
4、西南樓路。村內原有一富裕戶建有一座土樓,為村內最宏偉的建築,歷代俗稱西南樓,故以此稱之。
5、三皇廟路。該街道北側、徐家拐正對處有座三皇廟,故稱此街巷為三皇廟路。
桂士輝 2017/1/15 星期日 18:58:46
三、馬陵文化
1、馬陵道。清康熙《元城縣誌》:「城東南五十里,曰馬陵道,即齊將孫臏伏弩殺龐涓處。」
同治《元城縣誌》:「一曰馬陵道,府東南五十里。《左傳》:成七年,公會諸侯救鄭,同盟於馬陵。《戰國策》:梁惠王二十七年,伐韓,齊救韓,使田忌、孫臏直走魏都,魏將龐涓倍道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乃使萬弩夾道而伏。涓至,殺之。即此處。是時梁尚都安邑,齊入魏境,道出此也。隋因置馬陵縣。宋人河北漕運,往往於黎陽或馬陵道口裝卸,蓋津要所關矣。迄今故形尚在。」
2、射殺龐涓處。民國《大名縣誌》「大名縣詳圖」在東馬陵村標註有「射龐涓處」。
3、有關馬陵的讚譽。《元城縣誌》:「南有馬陵之險,東有沙麓之雄。」
4、有關馬陵的詩文。
過馬陵道
崔侖[1]
馬陵道,亂埠如壘生積草。
為道齊軍萬弩發,將軍失路苦不早。
火樹竿折弓櫜紅,世事交情令人老。
羆據虎穴逐鹿歸,韓王稱快儲君惱。
烏鳶欲下而吊魂[2],禾黍悲風以縈抱。
我馬玄黃陟此岡[3],愁雲十里無城堡。
風淒淒,馬陵道。
日色一鞭沿野花,傷心不忍問耆老。
【校釋】
[1] 崔侖:事跡不詳。
[2] 烏鳶:烏鴉和老鷹。均為貪食之鳥。
[3]玄黃:馬病貌。《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頹……陟彼高崗,我馬玄黃。」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虺頹疊韻字,玄黃雙聲字,皆謂病貌也。」
大名郡齋紀事
邊浴禮
為客連年慣,塵勞丑此身。詩名狂笑我,生計遠因人。
几榻高齋靜,琴書鎮日親。畿南形勝地,留滯幾經旬。
五代東京舊,尋來巷陌迷。民風余晉魏,地勢劃燕齊。
村帶長河遠,沙銜夕照低。青楊千萬樹,猶拂短長堤。
大名舊縣西門外有堤長五里,旁植青楊數百株。
城南馬陵道,戰地尚依然。徑狹難通騎,林深不辨天。
興亡空七國,營壘閱千年。敗鏃耕民拾,苔花紫翠纏。
自註:馬陵道故跡在城南七里。此誤以馬村為馬陵。
豐碑傳五禮,偃臥傍郊坰。天水遺文古,滄桑浩劫經。
龜趺淋雨黑,鳥篆繡苔青。過客思摹拓,難尋墨妙亭。
天雄懷古 梅成棟
聽唱宣防瓠子歌,天雄從古厄洪波。
漳流善齧金堤潰,衛水常漂竹箭多。
東郡已非秦版築,北門漫指宋山河。
於今四海歸清晏,斥鹵青青遍稼禾。
西來山色太行奇,故壘無從問虎皮。
毛偃定謀城濮戰,君臣笑破楚人師。
一龍失水無家日,五鹿窮途乞食時。
可是英雄爭末路,艱難曾此賦流離。
段泄高蹤尚可稱,文侯鳳教遠難征。
頻年征戍勞雞泊,抵死恩仇殉馬陵。
馬陵
唐代、胡曾
墜葉蕭蕭九月天,驅贏獨過馬陵前。
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將軍破敵年。
馬 陵
明、李先芳
迥合長堤衛水秋,
滿林黃葉荻颼颼。
居人近指馬陵道,
遺蹟遙傳瓦屋頭。
昔日孫龐曾決勝,
只今草木尚含愁。
不知七聖皆迷地,
猶自停車弔古丘。
2017/1/15 星期日 18:59:06
桂士輝 2017/1/15 星期日 18:59:06
5、馬陵戰址之爭。正著手寫《馬陵戰址考辨》一文,大意如下:射殺龐涓處在今大名縣埝頭鄉東西馬陵村之間。馬陵戰址有三說:元城說(今大名說)、范縣說(今莘縣說)、郯城說。馬陵戰址在大名縣史有定論,對莘縣、郯城二說應辨清源流,以正視聽,避免誤說流傳,貽誤後世。春秋戰國記事「有名邑以名邑冠名,無名邑冠以國名」,此戰役冠名馬陵而不系國名,馬陵必為當時名邑,莘、郯城、大名三地唯有大名縣的馬陵為歷史名邑,史籍中從未記載莘縣、郯城在戰國時期有地冠名馬陵。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云:「馬陵在衛地元城縣東南」。這是史籍中最早明指馬陵在大名。「地近則宜核,時近則跡真」,大名說為真。孫臏故里束館鎮在馬陵東二十餘里,孫臏早年生活在馬陵,熟知這裡的地形地貌,故而雖臏腳但仍能運籌帷幄,置伏取勝。《孫臏兵法•陳忌問壘》記載,布陣方面,以金屬蒺藜作為壕溝、以戰車作為城牆、以盾牌作為城上矮牆。兵種配備方面,持長柄甲士在前,短兵器次後,弓弩最後。偵察方面,相距五里遠的地方設置觀察哨,各觀察哨能相互望見。可見,戰地是丘陵地貌,既不是「澗谷深峻,可以置伏」的莘縣,更不是高山峻岭的郯城馬陵山(馬嶺山),大名沙鹿山崩後的地貌最為適宜。莘縣說始於東晉虞喜。虞喜《志林》:「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始出現鄄城說,即今莘縣說。東晉時期中原戰亂頻仍,由模稜兩可的推測語氣可知,虞喜未到此地考察,指此陵為馬陵不足取。又以東晉地貌指為戰國,更大誤,且此地貌與《孫臏兵法•陳忌問壘》地貌不符。唐朝張守節附和虞喜說,認為「齊師走大梁,敗魏馬陵,豈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乃是地理常識錯誤。杜預所言元城治所在黃河東,為漢元城縣治,劉黑闥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之元城即是。唐元城縣治與漢元城縣治並非一地,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復置元城縣於王莽城,開元十三年(725年)移元城縣治附郭。張守節以唐元城縣處於黃河西側而非論元城說,明顯不成立。故而《通典》《元和郡縣誌》等持元城說。郯城說始於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因郯城有馬嶺山,附會為馬陵山,遂由馬陵山又附會出馬陵戰址,為論證己說成立,更是任意篡改文獻,不足辯。徐鴻修等《馬陵戰址「新說」商榷》(《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嚴正指出:「山東郯城縣馬陵之戰研究課題組在堅持和發展《沂州志》誤說時所表現的主觀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書等不正之風,在近年的學術討論中是罕見的!」《山東通志》對三說評論為:「通志列此山(馬嶺山)於郯城,謂在縣東十五里,以山接郯城界也。又謂齊孫臏勝龐涓於此,其說則誤。戰國馬陵在今直隸大名府元城縣東南十五里,後人謂在曹州府濮州者誤,謂在沂州府屬者愈誤。」
桂士輝 2017/1/15 星期日 18:59:36
馬陵
俯挹中州盡,河山表里來。
天懸句注險,水劃孟門開。
一笑雄圖失,長歌故國回。
遙從狐突廟,直下馬陵台。
《屈大均全集 (一) 》
桂士輝 2017/1/15 星期日 18:59:39
入船裕二
入船裕二(1924年—)日本詩人。
馬陵伏
不圖黥與臏,可見佚勞籌。
萬弩一齊發,馬陵長恨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