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墊是寧波市集士港鎮萬眾村下面的的一個自然村, 2009年,文物普查時在青墊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原廣德湖南面的夾塘,夾塘一直延伸到古林鎮俞家村。夾塘的發現,為尋找已消失的廣德湖南岸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千年以前,廣德湖「廣袤數萬頃」,面積比東錢湖要大三倍,政和七年(1117),明州人樓異向宋徽宗奏請將廣德湖開墾為田,宋徽宗一聽正中下懷,將樓異改任明州知州,一年以後,浩渺的廣德湖消失了。
據村中老人介紹,以前青墊老街上有王升大米店、翁大成剃頭店,有中藥店、水竹店等老店,每逢農曆四、九兩市,非常熱鬧,當地還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喝過三眼橋活水,靠過七根半石屋柱」,說的是過去,附近的村民只要到過青墊望春亭,也算是領過市面的人了,村中有前街、后街二條老街以及慶豐橋、望春亭、三眼橋、堰橋(清墊橋)等古蹟。
清墊夾塘及古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古代廣德湖水利配套設施之一,主要用於分割內湖與外河,由泥土夯築而成,現存夾塘一直延伸到古林俞家村。宋時樓異在此圍湖造田,夾塘逐漸廢棄。
慶豐橋,橫跨原廣德湖的夾塘河中,系單孔石拱橋,2010年,對該橋進行了修繕,原橋修建於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辛亥年(1671)重修。
慶豐橋
現在的橋欄是2010年修繕時新加上去的,據一位村民介紹,原來的老橋欄在附近的一座橋基里。
這是老的橋額--慶豐橋
老橋欄就在這座橋基里。
就是這二塊老橋欄,上刻有:「慶豐橋、咸豐九年、翁氏(其他字看不清)」
據村民介紹說:原來夾塘寬約2-3米,兩旁均由整齊的石塊修砌而成,在鄞縣大道建成前,本村及附近村民去古林、布政等地,就是從夾塘上面通行的,鄞縣大道建成後,夾塘才慢慢的被廢棄,無人通行,現存夾塘已被分隔成好幾段,有些已變得很窄。
夾塘上的大石板
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的堰橋,又叫清墊橋。
這面刻的「清墊」,另一面刻的是「堰橋」。
三眼橋
三眼橋活水就是這裡流過來的。
望春亭
望春亭
望春亭內的「永遠茶碑」,立於清同治十三年。
青墊老街
沿河老宅
已倒塌的沿河老宅
這幢老宅整體結構保存較好。
吳家老宅
據村民介紹,這幢老宅是村裡最老的。
現只剩一小部分,門都鎖著,好像已無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