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唯一一名女院士,46歲開始做科研,71歲成為女化學院士

2020-04-07     小小羅說教育

她是社會評價中的「大器晚成者」,她自己也常說自己是一隻「笨鳥」,之所以成就事業,是因為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她憑藉世界首創的一種神奇低溫水溶劑"秘方",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成為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她就是武漢大學唯一一名女院士張俐娜。

1940年8月14日,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張俐娜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母親是一名認真負責的教師。因此她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親喜歡藏書,她從小學時就接觸過許多中外名作,耳濡目染,讓她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由於是家中長女,父親對她要求較為嚴格,這樣促使小俐娜從小做任何事都有條有理,認真執著。

1955年,張俐娜初中畢業前夕,適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她響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但是初中老師馬叔南向校長舉薦說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校長遂以「組織決定」要張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級中學。在這所重點高中,她喜歡上了化學,並且在高考時如願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

1963年,張俐娜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時也是優秀畢業生,但畢業時她沒能留校,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多年後她輾轉回到母校。她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這位武漢大學昔日的高材生職稱還是一名講師,她終於從瑣碎家務中解放出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實驗團隊。

張俐娜1993年晉升為武漢大學教授,同年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2011年已經71歲的張俐娜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俐娜長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張俐娜開創了一系列嶄新的無毒、低成本的「綠色」溶劑,發現NaOH/尿素水溶液冷卻到低溫可溶解難溶性纖維素、甲殼素甚至聚苯胺。同時,利用低溫溶解的纖維素、甲殼素、殼聚糖和聚苯胺溶液通過「綠色」技術構建出一系列新材料,揭示它們優良的性能及其構效關係,並證明它們在生物醫學、能源儲存、污水處理和紡織製造領域有應用前景。

張俐娜先後主持國家「973」和「86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際合作和境外合作項目等二十項 。她主編專著15部;在中國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60餘篇,其中超過510多篇發表在國際SCI源刊,被他人引用1萬次以上;獲准專利100餘項。

張俐娜曾說:「如果沒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自己就不可能在化學領域取得這些成就」。是的,對科學的愛,讓她獨闢蹊徑,將毫不起眼的生物材料變廢為寶,打開了綠色發展的無限空間;對祖國的愛,讓她牢記初心,用自主研發的新式溶劑,改寫了科技發展的歷史。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祖國花朵,到掌握核心科技的科學家,她用愛走出一條不平凡的人生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JKiVnEBrZ4kL1VizF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