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這對兄弟,出場挺早,與宋江還是老相識,卻一直籍籍無名

2023-11-04     少讀紅樓

原標題:梁山上這對兄弟,出場挺早,與宋江還是老相識,卻一直籍籍無名

《水滸傳》一書,宣揚的思想複雜多樣,其中最鮮明的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江湖義氣理念,但其實,梁山上的108位好漢中,本身就是親兄弟的也不在少數,別的不說,就是頭把交椅宋大哥,也是帶著自己的親弟弟宋清一塊兒上的山,除此之外,還有阮氏三雄、張橫張順、解珍解寶、童威童猛、穆弘穆春、朱貴朱富等等。

在人數不少的「親兄弟」大軍中,有這麼一對,兩人出場挺早,與宋江也是老相識,上山後衝鋒陷陣、攻城略地也沒少出力,但就是讓人印象不深,屬於那種作者長時間不提也不會意識到的類型,排座次時也只排到第61、62位,這對兄弟就是綽號毛頭星、獨火星的孔明孔亮。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通讀完與孔家兄弟有關的章節,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兩個人各方面能力都太過一般甚至平庸,以至於在能人異士眾多的梁山上很難讓人印象深刻,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態度很積極,奈何實力有差距。

首先說說武藝,好漢行走江湖,須有一身好武藝傍身才能幹成大事,孔明孔亮兩兄弟雖說也好習槍棒,但顯然天資有限,再加上二人的槍棒師父是全書一百二十回中沒有出過一次手的宋江宋大哥(第三十一回中,宋江說道「恰才和兄弟相打的,便是孔太公小兒子,因他性急,好與人廝鬧,到處叫他做獨火星孔亮。這個穿鵝黃襖子的,便是孔太公大兒子,人都叫他做毛頭星孔明。因他兩個好習槍棒,卻是我點撥他些個,以此叫我做師父。」)因此,兩人的武藝,平日裡在莊客面前賣弄賣弄,博幾聲好還可以,真遇到高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武行者醉打孔亮」一節中就寫到他與武松的交手。

結合前文來看,衝突的原因是孔亮看不慣武松太橫,動輒就要打人,因此才出言制止,也算是事出有因,結果兩個人都是暴脾氣,你一句我一句,越說越嗆,這才動起手來,真要論起理來,理虧的其實應該是武松,偏偏孔亮初出茅廬,對自己的武藝還十分自信,面對武松這樣一個大漢,居然能說出:「你這鳥頭陀,要和我廝打,正是來太歲頭上動土!」的豪言,結果就是:

那大漢見武松長壯,那裡敢輕敵,便做個門戶等著他。武行者搶入去,接住那漢手。那大漢卻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懷來,只一撥,撥將去,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那裡做得半分手腳。

在有防備的情況下,孔亮仍然被武松輕鬆放倒,作者還十分形象地用了「恰似放翻小孩子」的比喻,來表現二人身體素質及武藝上的巨大差距,讀者在讀到這裡時,大多也只會對孔亮「嘴強王者」的前後反差感到好笑,而少有人會去計較衝突的過錯方到底是誰了。

弟弟武藝如此,哥哥也沒好到哪去,書里寫二人在白虎山占山為王后,到青州城借糧,結果又遇到了一個硬茬子——呼延灼,此時的呼延灼正為昨日征剿二龍山失利悶悶不樂,卻不想孔明孔亮又送上門來,書里寫:「兩馬相交,斗到二十餘合,呼延灼要在知府跟前顯本事。又值孔明武藝不精,只辦得架隔遮攔,斗到間深里,被呼延灼就馬上把孔明活捉了去。」

這裡單看二人斗到二十餘合,武力上的差距還不直觀,再結合前文中,呼延灼與魯智深、楊志二人交手時的描寫:「魯智深掄動鐵禪杖,呼延灼舞起雙鞭,二馬相交,兩邊吶喊。斗四五十合,不分勝敗。呼延灼暗暗喝采道:「這個和尚,倒恁地了得!」

當下楊志出馬,來與呼延灼交鋒。兩個斗到四十餘合,不分勝敗。呼延灼見楊志手段高強,尋思道:「怎的那裡走出這兩個來?好生了得!不是綠林中手段!」

通過呼延灼這個共同對手的前後對照,孔明的武藝稀鬆就表現得更明顯了。

當然,在綠林世界生存,也並不只靠武藝,豐富的江湖經驗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遺憾的是,在這方面,孔家兄弟也明顯是儲備不足,書中只一個地方便能看出:第六十六回中,吳用計取大名府,孔明孔亮扮作乞丐在城中伺時接應,結果任務還未執行,二人就露了破綻,還是江湖經驗豐富的時遷給他們指了出來:

時遷道:「哥哥,你這般一個漢子,紅紅白白麵皮,不像叫化的,北京做公的多,倘或被他看破,須誤了大事,哥哥可以躲閃迴避。」說不了,又見個丐者從牆邊來,看時,卻是孔亮。時遷道:「哥哥,你又露出雪也似白面來,亦不像忍飢受餓的人。這般模樣,必然決撒。」

想來,二人雖也是莊戶人家出身,但大公子、二公子的身份使得他們也並不了解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態,其實,喬裝打扮,刺探情報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梁山上真正能把這項業務乾得出色的好漢卻並不多,做的最好的當屬石秀和燕青,梁山兵馬攻打祝家莊,正是石秀扮作樵夫,向鍾離老人問出了「遇白楊樹便轉就是活路」這一關鍵線索,才讓宋江大軍得以逃生,這一段可算得上石秀一生中的幾個高光時刻之一,至今京劇中也有《石秀探莊》一齣戲,作為武生開蒙,也算是經典代代相傳了。

燕青的情報能力則更勝石秀一籌,不管是扮作山東貨郎、小閒(隨行,聽人使喚的僕人)、辦事公人,還是扮作柴進的隨從打入方臘朝廷內部,各種社會階層、各類脾氣秉性的角色,燕青都能依靠敏銳的頭腦和豐富的江湖經驗,信手拈來,讓其他人對自己的身份深信不疑,從而圓滿地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

武藝不行,江湖經驗不足,孔家兄弟的一生似乎都和「不專業」一詞緊密聯繫在一起,甚至最終的死法也不例外:征方臘一節中,宋軍計劃攻打江陰、太倉、崑山、常熟四地,並收復沿海縣治,派孔明孔亮施恩杜興四人協助水軍,四人本都是陸軍,不熟悉水上作戰,結果果然不出預料,戰鬥中「施恩、孔亮不識水性,一時落水,具被淹死」,孔明後也在班師途中感染瘟疫病故。

這樣的結局安排,或許是施耐庵老先生想借孔家兄弟二人的故事告誡讀者:不管做什麼事情,還是專業一點好,不然再怎麼猖狂(孔明為地猖星,孔亮為地狂星,二人一合便是猖狂),也白搭。

作者:申智吾,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8d48cd328303769a3f0c293fee89d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