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遷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震列傳》
楊震升任東萊太守。在他到東萊郡上任的途中,路過昌邑縣,以前他推薦的荊州秀才王密,現在是昌邑縣令。王密去拜見楊震,到了晚上王密懷中揣著十斤金來送給楊震。
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
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
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出去了。
楊震為人公正清廉,不接受私下的請託。他的子孫常吃粗食,徒步出行,楊震的老朋友和長輩勸他為子孫後代置辦一些產業,但楊震不肯,他說:「讓後世的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好名聲留下來,不也是很豐厚嗎?」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
我們平時常說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源自於上文中楊震所說的那句話。
楊震從少年就聰明好學,拜桓郁為師,博覽群書,通曉經傳。
楊震學成之後,開始一心一意地設塾授徒,一直持續了三十餘年。期間不斷有地方長官徵召楊震出仕做官,但他均置之不理。
由於他教學有方,名氣很大,而且不分貧富,因此四方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全部的弟子已超過了3000人,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楊震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名聲越傳越遠。當時執掌兵權的大將軍鄧鷺十分敬重楊震的學識和品行,親自派人徵召楊震到自己幕府任職。楊震推託不過,只好到鄧府上任,這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楊震出仕後,不斷升遷,最高時做到了太尉。
楊震為官期間,恪盡職守、勤政廉潔,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從來"不受私謁",這也是他被載入史冊,受到人們敬仰的原因。
說「遺」:「遺」有二個讀音,本義是「丟失」。
一、讀wèi。
二、讀yí。
楊震在沒有外人在場,而且王密又是親信的的情況下,面對唾手可得的金錢依舊不為所動。這是因為楊震始終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準則,這樣的自我約束的能力,是定力、是修養、更是智慧。
在公眾面前維持一個良好的形象並不難,難就難在看似沒有監督和約束的時候,依然保持敬畏之心,堅持做人的行為準則。
「心底無私天地寬」,只要心底坦蕩無私,人的胸懷就會比大海、天空還要寬闊。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