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內容求變,《聲生不息》以音樂記憶打造「時代音綜」

2022-07-10   深度文娛

原標題:文娛內容求變,《聲生不息》以音樂記憶打造「時代音綜」

收官之際回看《聲生不息》,印象最深刻的不只是一個個舞台,反而是對於港樂本身越來越完整的一個印象。

如今可以肯定,這並非一檔消費情懷的綜藝內容,那些精彩的舞台本身更像是一顆顆釘子,掛起港樂的一個個精彩瞬間,進而串聯起港樂發展的一系列故事。它仿佛一部紀錄片,邀請港樂黃金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與仰慕者,講述港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聲生不息》的幾輪主題競演,選題從「少年事」到「成熟時」,從「一生所愛」到「城市記憶」,從個人命運到社會縮影,一代代港人把港片里的「盡皆過火」過成了生活,也寫成了歌。其中有情緒流轉,《一生何求》響起時難免惆悵,回憶斯人;更有理智規勸,聽《沉默是金》每每微笑頷首,仿佛老友慨嘆。

由此才能明白節目「時代音綜」的定位,相較於單純的呈現舞台,音樂在這裡成為一雙翅膀,帶觀眾跨越時空、遇見港樂最好的時代。而那個時代留下的情感與情懷,成為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文化同根性的見證與詮釋。

而節目所串講的這個故事,不但影響著今天的華語音樂,並帶來那個黃金時代的經驗參考,更以全新的節目講述方式,探討著當下我們需要怎樣的音綜,行業該如何打開新的內容。在收官之際,這些影響或許值得進一步探討。

在五十年港樂發展中,看到「中華文化的根」

香港不大,一條五台山道就是香港文娛史,卻曾具有輻射亞洲的文化力量,而粵語片與粵語歌,正是打開香港本土文化的兩個起點。

1972年,導演楚原找到邵氏影業老闆邵逸夫,申請將他的新片《七十二家房客》拍成粵語片,那時的粵語片還往往被認為是本土小市民消費的粗製濫造內容;同年許冠傑在哥哥許冠文主持的TVB節目《雙星報喜》里首次演唱《鐵塔凌雲》時,粵語流行歌地位更排在英語歌、國語歌和粵劇粵曲後面。

結果,《七十二家房客》於次年上映,以562萬票房刷新香港票房紀錄,甚至擊敗了李小龍的《龍爭虎鬥》;《鐵塔凌雲》則一經傳唱迅速火爆,多年來都有香港港歌之稱。香港文化,也從此起步。

劉靖之在其著作《香港音樂史論》中將1970-1990年列為香港流行歌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其背景是1970年之後香港成為中國最富有、最先進的城市。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香港市民階層的活躍和港人意識的覺醒,讓港樂成為輻射華人圈甚至整個亞洲文化的重要符號。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黎熙元在《聲生不息》里說:「當時香港的影視歌基本上壟斷了整個華人世界。」

而在回歸25周年之際,《聲生不息》在這段故事裡找到了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港樂的興起是時勢造就,更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1970年代走來的鄭國江先生在節目裡回憶當年幾位作詞人:他希望傳遞中國人不怕艱難、堅毅、對事物包容的精神;盧國沾則有很多家國大義的東西,如《萬里長城永不倒》;黃霑先生對於唐詩宋詞滾瓜爛熟,所以在他的歌詞里經常傳達傳統文化與思想。

這種對傳統文化、道德與精神的傳遞,讓港樂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在價值上與華語乃至東亞文化圈的同源性,並成為此後港樂中最親切、熟悉的符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亞太研究所所長馮應謙認為港樂里「有一種中國文化的根」:一是音樂方面有很多中國的旋律和節奏,「最流行的歌手如林子祥、容祖兒、王菲,除了歐西流行歌都有一些很中國小調感覺的歌曲」;第二是價值觀方面,「當時很多填詞人都是讀書人,把自己的價值觀寫在裡面」,這些歌曲勸大家重視家庭,堅守人生的意義與奮鬥。

於是觀眾時隔五十年聽到了《念親恩》,記錄了在七十年代城市化進程中,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到家庭的可貴,表現出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而林子祥重新唱響1978年許冠傑的「勸學歌」《學生哥》,今天的人們仍然能汲取力量。

更多的情懷也蘊藉於港樂的音符中。「港樂與我共此時」一期,以《獅子山下》開頭,以《東方之珠》合唱落幕,一首是香港走向輝煌的市民記憶,一首是走向新時代的大情大愛。港樂記錄的不只是人與事件,更是時代與集體記憶。所以在回歸25周年之際,港樂會成為表達情緒最好的一種方式。

從流行文化,到情懷記憶,再到城市烙印,港樂的輝煌是市場、內容與時代共同造就的結果,有其不可複製性,但對於正處於建立文化自信、商業模式和音樂人逐漸成熟的當下,未嘗沒有借鑑意義。而這種完整的形象,正是《聲生不息》打造沉浸式時代感的成功。

沉浸式時空下,解碼「聲生不息」的秘密

在《聲生不息》里,除了港樂黃金時代的親歷者,還有許多彼時的見證者出場。

李健回憶說:「遇到那些熟悉的香港歌手們,總能想起沉迷粵語歌曲的青春歲月。」進入黃金時代的港樂,恰好遇見內地流行音樂的啟蒙。從南海之濱輸送到內地大街小巷的CD、磁帶,成為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們最早的音樂情懷。而這些旋律也成為裝點時代記憶的符號。

2021年,這種往日的情懷在網際網路空間快速裂變,無論是在短視頻平台《處處吻》《月半小夜曲》翻唱、二創的火爆,還是港樂歌手們獲得廣泛認知,正在讓港樂本身成為一種貫穿時代的文化語言。

音樂的價值,由此進一步體現。《聲生不息》每期最後都會有一首全場合唱的經典歌曲,這些歌甚至是大部分觀眾都能跟著唱下來的。這是港樂的魅力與時代的魔法,如此的大眾認知度和破圈程度,在近年來的音樂圈已經越來越難。

港樂 「聲生不息」的秘密,值得文娛行業更長期的參考。比如相比黃金時代的香港音樂行業,如今已經搭建成熟的數字音樂生態有資本投入、有產業規模也有市場需求,內容反而成為主要的短板。只有做出真誠的音樂,有情感、記憶和價值輸出,才能讓大眾唱起來、記得住。

踏實肯干、敢於創新,是《聲生不息》講述的「獅子山下」的故事,也在沉浸式的時空里成為一種正向價值的分享與傳遞。

在文娛行業需要打開內容新空間的當下,《聲生不息》以時代感與沉浸感重新解碼音綜內容的嘗試,未嘗不是這樣一種精神的體現。以年輕人為主的內容受眾群體,正不斷對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長視頻的優勢恰恰在於更長期的陪伴感、沉浸感,以及打通價值和情感的共鳴感,這也成為《聲生不息》能夠持續獲得正向反饋的原因。

進一步來看,文娛產業的整體發展和對外輸出,也會給行業不斷帶來機遇,比如目前影視綜內容的質量提升並頻頻登陸海外,也提供了與80年代後香港文化近似的一種環境,通過捆綁推出,也會給內地音樂帶來機會和新渠道。在行業內外部環境的改善下,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文娛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港樂的新時代,文娛行業的新可能

隨著《聲生不息》的播出,港樂正在重新獲得生命力。首期節目播出後,曾比特和炎明熹的熱度快速提升,曾比特的《初戀》不但拿下現場觀眾投票第一,更在隨後登上各大音樂平台熱榜。

從行業角度看,一種音樂生態的生命力就在於推新歌、推新人的能力,而隨著《聲生不息》的播出,港樂似乎正在大眾視野重新打開這方面的可能性。除了新人之外,如《蜚蜚》《圓》《高山低谷》等近十年來的香港新人新作,也獲得了廣泛傳唱。

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打開為港樂帶來了新的機遇,如曾比特和炎明熹,就是通過參加近年來香港的歌唱比賽脫穎而出,表現出了市場的活躍性。反過來看,香港地區歸入大灣區戰略並進一步融入華語文化圈後,也在獲得更多的市場紅利。

從市場角度看,華語音樂正在迎來一個多元並包的復合市場,年輕人培養起豐富的音樂喜好甚至覆蓋了之前認為的小眾音樂,包括近十年來的港樂音樂人張天賦、林家謙、陳詠桐、曾比特、AGA都不乏擁躉;同時,經典港樂年輕人也不會拒絕,而且會加入玩梗、互動的網生玩法。

而港樂的新生命力,似乎可以視為文娛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伴隨著經濟環境和內外文化交流的開放,正在醞釀新的發展機遇。

不只是《聲生不息》這檔綜藝,今年6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還聯合智慧大狗共同推出「粵好聽」特別音樂企劃,如王霏霏的《偏偏喜歡你》、演員黃覺的《不裝飾你的夢》和袁婭維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等,這些內地歌手翻唱的粵語金曲,成為進一步帶動港樂熱度的推動力。

內地歌手可以嘗試港樂創作,而且伴隨著行業越來越成熟,這種跨界與創新能力是不斷在提升的。此次參加《聲生不息》的歌手中,毛不易、單依純、王源等年輕音樂人也有非常精彩且敬業的表現,尤其驚喜的是安崎的表現,成長於內地偶像培養體系的她,卻讓觀眾看到了她作為「歌手」的進步,其《自作多情》舞台更獲得了原唱周慧敏的公開發文肯定並感謝翻唱。

正因如此,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聲生不息》講述的故事不僅是關於港樂黃金時代的過往與情懷滿滿的現在,更是關於一個璀璨的港樂未來。芒果TV、湖南衛視聯合TVB,用情感串聯記憶,更同心奔赴明天,通過對港樂的沉浸式呈現作為例子,講述當下共同面向的機遇與希望。而對於文娛行業來說,無論從內容的創新性還是價值傳遞的模式,《聲生不息》所提供的思路也值得進一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