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內耗太多,不妨讀讀《心流》

2023-10-11     筆記俠

原標題:如果你內耗太多,不妨讀讀《心流》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55 篇深度好文:2424字 | 7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55 篇深度好文:2424字 | 7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在一次訪談中,余華和羅翔談到精神內耗這個話題。

余華說,內耗就像自己的寫作過程,當找不到一個出口時會猶豫不決,想這麼寫又想那麼寫,而當終於找到出口時,這種感覺就會自然消失。

那麼,到底該如何為紛亂的情緒尋找出口?

心理學家米哈里,曾在《心流》中提到:

當做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時,能特別專注地投入,並得心應手,這時人會產生一種渾然忘我的愉悅感。

比如:看一本書如痴如醉,忘記了時間;跑完十公里,揮汗如雨卻無比興奮......

心流是一種美妙的體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當你獲得內心的秩序,也就遠離了內耗。

一、停止糾結,專注是產生心流的關鍵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

接到一個任務,思前想後,總覺得自己做不好,遲遲不肯動手;

參加一場考試,過程中卻始終不能專注,容易受到各種影響;

參加一次聚會,對別人的某句話不斷解讀,對自己某個舉止後悔不已。

學會屏蔽各種雜念,才有可能把精力投入在事情本身,進而獲得心流的愉悅體驗。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之後,正逢日本經濟蕭條,找工作很難。

在大學教授的幫助下,才總算進了一家生產絕緣瓷瓶的工廠。

進去之後才知道,這家企業面臨倒閉,同期進去的幾人相繼辭職,只剩下他一個。

怨天尤人沒有用,他索性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逼迫自己天天專心做實驗。

研究成果漸漸顯現,看到好結果,上司就表揚他,也促使他更加投入,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就這樣,他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陶瓷材料。

他說:「很多創造性的瞬間,都是人們在忘我的、反覆深入的研究中,在片刻的休息時,甚至在睡夢中獲得的。」

與其糾結不已、瞻前顧後,不如活在當下。

沉浸於某一件事,哪怕專注地寫一篇文章、做一頓飯。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所有的雜念都被屏蔽了,思緒才會變得有條不紊。

當一個人不會再為別人的評價憂心忡忡,也不會為結果患得患失,反而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停止完美主義,

挑戰讓生活充滿樂趣

《一個人的朝聖》中,老友的一封信打破了哈羅德平淡的生活:她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希望能見哈羅德一面。

沒做任何準備,65歲的哈羅德隻身踏上了旅程。

走在路上,他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有多荒唐。

路途的遙遠,疲憊的身體,匱乏的食物,每一個都在挑戰他的極限。

當他不得不漸漸接納一切後,反而越來越漸入佳境,甚至開始享受這趟旅程。

開始永遠比無休止的猶豫不決更有效,與其思前想後,不如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工作也好,生活也罷,就是一個挑戰接著一個挑戰。

學會接受,才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樂趣。

董宇輝在直播中經常妙語連珠,圈粉無數。

但是他說,每次接到任務之後,就趕緊去寫小作文,硬著頭皮寫,有發揮好的時候,也有狀態差說的一塌糊塗的時候。

他能做的,就是不斷接受挑戰,也不斷在行動中調整狀態。這樣久了,狀態好的時候反而越來越多。

心理學家莫妮卡說過:

想要達到完美會是充滿痛苦的,因為它通常是受到兩方面需要的驅動:

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懼。

想要達到完美會是充滿痛苦的,因為它通常是受到兩方面需要的驅動:

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懼。

要知道,能產生心流的挑戰是動態的。

能力超過目標,會產生厭倦;而挑戰目標太高,會產生焦慮。

人生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

避開完美主義的陷阱,凡事先做了再說,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心流。

三、停止設限,最高級的快樂是自得其樂

谷愛凌冬奧會上奪獎後,曾感慨:「我不是來打敗其他人的,我只是想打破自己的界限。」

她沒有把這場比賽看作是你死我活的廝殺,而是看作對自己的挑戰。

她凌空旋轉的那一刻,就是心流最真切的體現。

那作為普通人,我們怎樣把精神的內耗轉變成心流呢?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出了如下的建議:

1.找到一個清楚的奮鬥目標

江西作家奶奶楊本芬自2020年處女作《秋園》熱銷以來,每年出一本書。

去年她82歲,還出版了第三本書《我本芬芳》。

她退休後幫女兒帶孩子,女兒家掛滿牆壁的書架,激起了她創作的衝動,在三平米的廚房,她鋪開了稿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清晰的奮鬥目標就是一個人行動的動力。而且這個目標,要完全由自己選擇。

這種自主的意識會讓人更自律,做事更投入。

2.加強全身心投入的能力

被稱為靈魂藝術家的露西·里,把一生時間都傾注於陶藝上。

20歲時,露西在維也納工藝學校學習,一次偶然的蹭課讓她接觸到陶藝,從此就像失魂般著了迷。

她把60年光陰,都獻給了一間狹窄破舊的工作室。

當同學們在一起聚會和狂歡的時候,她埋頭在工藝室里研究陶器。當同學們組織春遊遊玩時,她在繪製下一件陶器的設計圖。

專注投入創作,使她的作品得到無數收藏家和藝術家的推崇。

連以刁鑽聞名於世的英國評論家們,都給予極高評價「當你把它們拿在手裡,就感覺像是在跟另一個宇宙連接對話。」

法布爾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試試,就像透鏡一樣。」

專注,才不會被排除在心流之外,也才能在做事中獲得樂趣。

3.學會從當前的體驗中尋求樂趣

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在網紅的美妙歌聲中沉迷,在電視劇的愛恨情仇中無法自拔。

在真實的挑戰中我們可以獲得技能的提升、成長,但被動地娛樂卻無法獲得。

學會從當前的體驗中獲得樂趣,一粥一飯,一草一木,都能讓你感到莫大的滿足。

這是一種對外界索求的知足,也是一種向內探求的自我成長。

在自得其樂的心流中,我們得到的是更深沉的快樂。

四、結語

余華老師說,他寫作40年,內耗了40年。

但寫作對他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在一次又一次內耗之後,讓他完成了對自己的不斷超越。

所以內耗並不可怕,反而是我們追求心流的動力。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達到心流狀態,不妨像余華老師一樣,把精力都用在有益的事上,而不是消耗在沮喪、懷疑中。

當一個人經常經歷心流,他的內心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序。

以後進入心流就越來越容易,即使平時不在心流狀態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心浮氣躁。

願你的內心因寧靜而強大,在自得其樂的追求中,享受到人生的自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0d08cd524526ea61df88fd7caaacf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