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主播帶貨,簡單粗暴,但是有效。
2019年,直播銷售正朝著產業化的方向高歌猛進。但在這股浪潮中,我們聽到了市場上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首先,他是帶貨,不是商業模式。
一種意見認為網紅直播作為一個噱頭炒作還可以,但要把它當成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恐怕不妥。知名網際網路學者、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際網路+」研究諮詢中心副主任李易認為,電商直播,其實是網絡版的電視購物,這一形式短期作為一個噱頭炒作還可以,它能否成為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還有待觀察。以傳統電視購物的經營模式為例,它之所現在慘澹,就是因為商業的本質要計算成本,如果企業發現這個東西沒有效果,最後也都不會再繼續投入。
一位深入研究粉絲經濟的營銷從業者介紹,這樣的網紅直播,曝光宣傳的作用大於實際轉化,主要是用來將站外流量引入淘寶,引起粉絲及路人的關注。
整體來看,直播間的玩法比較固化,缺少創新性的互動。目前直播間的標配是一個主播配一個小助理,文案也形成了一定套路,例如一定會喊「3,2,1,上連結」,以及每隔10秒隔20秒要重複一遍「還沒有關注我的寶寶請點一下關注」,長久下去觀眾也會疲倦。
「現在行業對於培訓的需求非常旺盛,我也受邀講過幾次課。但現在大部分的培訓機構課程都很水,只會教你最基本的幾招,要抓節奏,要喊關注主播,導致大家看到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蒜泥互動聯合創始人盛帥說。
第二,直播是工具,不能建立品牌。
面對日益紅火的直播,品牌方也有各自不同的態度。
一位國產美妝品牌的電商負責人表示,掌握著最大議價權的主播,都會把價格壓到力所能及的最低點,保證獨家且一段時間內都是最低價。
在這樣的折扣下,品牌能獲得曝光,但收益並不好控制,該負責人表示:「如果算投入產出比,營銷部分的費用肯定回本的,但算上優惠讓利的部分就很難說。一個不小心,賣得越多反而虧得越狠,可能還不如不上。」
當大家談起直播賣貨時看到的都是數字,一小時賣出多少錢感覺很刺激,但這些數字成不了品牌。
目前不少品牌做直播是賠錢的,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是不是良性的循環,怎麼去把握價格和品質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挑戰。進入直播間就能買到更「划算」的商品,這個邏輯從來沒有變過。品牌方在肯定直播間帶貨能力的同時,也必須準備好暫時虧錢。如果單純只是為了出貨,直播間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曾有一廠商,手上存了一批貨,如果不能出手,他至少損失200萬,但在與某大主播合作後,虧損從200萬降到了80萬。
未來,隨著5G網絡的普及以及AR/VR技術的成熟,直播帶貨是否會產生新的玩法,值得期待。(作者:宋誼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03b2m4BMH2_cNUgxGp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