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樂媽媽
【笑樂媽育兒】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寫作導師,關注兒童成長和心理健康,和媽媽們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歡迎關注我。
01
最近,葫蘆娃特別黏她爸爸,每當爸爸出門上班時,葫蘆娃就哭喊著:爸爸抱,爸爸抱,我要爸爸。」
然後她爸就抱著她,對她說:爸爸要去上班,等爸爸下班回來再陪你一起玩好嗎?
當然葫蘆娃還是哭鬧著不肯下來,這時葫蘆爸就會停下出門的腳步,緊緊的抱著女兒,安慰她,讓她宣洩情緒,直到她的情緒穩定下來。
再對她說:「現在爸爸該上班去了,你在家好好玩,爸爸回來再陪你。」
每次我都要提醒:你快點走吧,她要哭就哭會兒,你再不走就遲到了。
即使要遲到,女兒的哭泣還是阻止了他出門的腳步,甚至還想留下來繼續陪著。
可當葫蘆娃哭泣夠了,將情緒宣洩完,再聽到爸爸跟她的保證,她就會一邊說,爸爸去上班,一邊揮手拜拜。
突然想到,去年鄧超突然在微博發文稱「我決定息影,當個全職奶爸。」網友紛紛被驚到,很快上了微博熱搜。
還以為超哥遭遇了什麼重大變故,看完視頻才發現是超哥在哄他的寶貝女兒小花妹妹。
因為超哥要出門工作,小花百般不舍,抱住爸爸哭得梨花帶雨。而超哥也是被女兒哭得心碎,眼眶都跟著紅了起來。
所以感性的女兒奴爸爸,才會發出如此吶喊,甚至想退出江湖來專門陪伴孩子。
要知道當你出門時,娃粘著你,不讓你走,你該心中竊喜,那是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應,她需要你,在你這她感受到安全感。
02
很多媽媽從全職媽媽回歸職場時,每天早上出門孩子都會爆發一場,緊緊抱著媽媽,像樹袋熊一般不讓離開。
每次出門都是在做拉鋸戰,心理糾結的難受,看到寶寶哭的梨花帶雨,撕心裂肺,恨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庭繼續抱娃。
但現實又不得不狠心離開,即使心裡難過的想哭,都還很淡定的對寶寶說:「媽媽去上班,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下班就可以陪你一起玩了,好嗎?」
對於哭鬧,我們總認為寶寶沒有安全感才不願離開爸媽,卻不知正因為她與爸媽之間有安全感,才會出現你離開她會哭鬧這種情況。
當你離開後,問其他的照看者:「寶寶怎麼樣?哭鬧還厲害嗎?」
答案更會讓你糾結難受,因為你會發現當你離開後她會玩的很開心,也不會再哭鬧,當再見到你的時候甚至早上的哭鬧根本就沒發生過,像我們自己臆想的一樣。
我家葫蘆娃最近剛上幼兒園,每天送去交給老師的時候,都哭喊著叫:「我要媽媽,媽媽。」
一開始我看到她哭的如此傷心,都想乾脆回家好了,不忍心讓她繼續上了。
然而當我一離開,她回到教室,很快就會開心的玩起來,看視頻里的她和剛才哭的好像不是一個娃一樣。
而這些哭鬧和接受的表現其實都是安全型依戀的反映,是代表她與父母之間建立了很好的情感聯結。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曾做過陌生人情景實驗,觀察孩子在母親離開和回來後的反應,分析並得齣兒童的三種依戀類型。
第一類是就是安全型依戀:這種嬰兒在爸爸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可能就是孩子平時表現的哭鬧著不讓離開,但當再次見到父母回時候就會很開,心可以很快平靜。
研究發現大約70%的孩子都屬於安全型依戀。
所以當我們去上班,寶寶哭鬧著不肯讓我們離開時,我們可以很心平氣和的去面對他們的哭聲,而不是我們開始焦慮糾結,陷入內疚自責中。
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哭是孩子成長必要的代價,是一種健康積極的的痛苦,多次反覆之後,孩子就會獲得一種意識:爸爸媽媽雖然會離開,但也會重新回來陪我。
這樣主動建構的認知,才不會破壞孩子對親子關係的安全感,才會把孩子導向平靜的分離行為,讓他們更大膽的積極探索外部的世界。
03、
有寶媽吐槽說:我家娃可不只是因為我要上班或者她上幼兒園哭泣,即使在平時,如果我上個廁所,去廚房做個飯,都會哭鬧著找我。
我感覺她隨時都在施展她黏人的功力,不管你去幹嘛,都要黏在你身邊,生怕你不見了。
以至於很多寶媽練就了一身身的本事,可以一手抱娃一手脫穿褲子,也可以一手炒菜做飯一手抱娃。
寶寶這如此濃烈的愛和超強黏力,讓很多寶媽都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悲喜交加」,「苦樂參半」。
其實,孩子會這樣鬧爸媽,是因為當孩子與父母間產生了親密的情感聯結,可又不得不和父母分離時,他們就會表現出不安的情緒和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焦慮」。
英國兒童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嬰兒在7-24個月時,分離焦慮最強烈,等他長到了3-6歲,分離焦慮逐漸減弱,對分離也表現出了更大的容忍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
如果想幫助孩子更好的克服分離焦慮,那就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當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才會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去面對外部的世界。
我們能做到就是要讓他們知道,即使爸爸媽媽離開一段時間,但是對他的愛一直都在。
很多父母都對寶寶的分離焦慮感到困惑甚至糾結,然而分離焦慮的表現其實也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是人類的警示本能,有助於寶寶適度抵禦外在危險因子。
當然也代表著他和我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繫。
想想一下當我們離開,寶寶沒有絲毫反應的話,內心是不是一股涼涼的感覺,甚至還要傷心感嘆一下:自己怎麼養了個沒心沒肺的娃。
所以,對於有分離焦慮的寶寶,好像我們更應該感到慶幸。
04、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如果分離時,家長是戀戀不捨與焦慮不安的,那麼孩子只會更加哭鬧著不願與父母分離。
看來這次還是因為超哥捨不得放下小花妹妹去上班,才讓小花妹妹抱著超哥不放手,還哭的梨花帶雨。
因為去年孫儷就發博說過,鄧超送等等和小花妹妹去幼兒園時,他就依依不捨,一步三回頭,甚至還偷偷流淚。這都快走到大門口了,又返回去又看了一會兒。
孩子與我們進行分離時,感到焦慮不安,其實父母也在面臨著分離焦慮,不願跟寶寶分開。
(1)、首先態度要堅定放鬆:
孩子哭鬧著不捨得我們離開時,我們要以堅定的且放鬆我的心態去面對。
放鬆的去傾聽他們的哭鬧,堅定的告訴他們:爸媽即使離開,但是也會回來,讓他們知道爸媽永遠愛他。
因為父母是孩子產生安全感的基石,父母在面臨分離時,是否保持著內心的穩定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高低。
(2)、要允許孩子宣洩情緒: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允許他們宣洩這種難過的情緒,而不是勸說或嚇唬不讓他哭。
對孩子而言,接納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我們接納他們的哭鬧,承認他們的情緒,並幫助他們認知這些情緒,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表達,如何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這將大大減少他以後在心理或社交上的障礙。
(3)、建立一個告別儀式,切忌偷偷離開:
很多媽媽都曾說:每次自己一去上班孩子就大哭大鬧,於是長輩就會讓她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走。
然而這是特別忌諱的一點,會很容易讓寶寶產生錯誤認知:我不好,我不乖,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即使哭鬧,我們也應該跟孩子告別,最好建立一個很好的告別儀式,有助於他能接受爸媽要離開的事實。
曾經有個寶媽分享自己兒子去幼兒園的經歷,她和兒子每次到幼兒園門口都要給兒子拍張照片,拍完孩子就自己進去。
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哭鬧著不讓離開,而現在都是自己主動擺好pose等拍照。
就像《好孩子,是陪伴出來的》中所說的:既然分離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我們和孩子就更應該嘗試以愉快、輕鬆的態度面對無法共度時光的遺憾。
告別儀式
關注我【笑樂媽育兒】,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