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裡有正在咿呀學語的孩子,父母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孩子一歲半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去醫院看看?」
「孩子會說話了,但說話一直不清楚,怎麼辦?」
……
其實,很多讓家長特別著急擔心的情況,大多數都是很正常的。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說,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女孩比男孩的發展速度快,內斂、退縮的學步兒開始說話也略晚。
所以,如果自家孩子開口說話較晚,在排除器質性病變或者自閉症等原因的情況下,父母們不必過於焦慮。
但是,面對咿呀學語期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順其自然,認為孩子遲早會說話,遲早能說清楚,這種過於樂觀的想法,也會讓孩子錯過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
9個月-2歲,是理解語言發展的敏感期;
2-4歲,是表達語言發展的敏感期。
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使用恰當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早開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從而減少因表達困難而造成的哭鬧、發脾氣等不良情緒和行為。
這就需要我們先來了解語言的發展能力跟哪些因素有關。
很多人都會把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力掛鉤,一旦孩子語言發展落後於其他孩子,就會擔心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其實,孩子的語言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跟孩子的生理因素,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有關係,當孩子具備了能夠說話的基本條件,有強烈的表達的意願,自然就能夠開口說話。
要想讓孩子早點掌握語言的能力,家長們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生理因素是開口說話的必備條件,包括「口腔肌肉」和「聽覺」兩個方面:
1、鍛鍊聽覺能力
聽是感知和理解語言的重要生理基礎之一,不會聽的寶寶,也必然不會說。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開始通過「聽」來學習語言了,他們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有輸出。所以,家長們要多和寶寶說話,對寶寶進行語言和詞彙上的輸入,為孩子打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但是,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們能跟他們嘮點啥呢?
比如,帶著寶寶出去逛公園的時候,眼睛盯著盛開的花看,我們就可以用語言進行描述:
「寶寶是在看花嗎?」
「這朵粉色的花真漂亮,寶寶來聞一聞,是不是有香味?」
……
比如,當我們跟寶寶一起吃飯時,可以說:
「我們今天吃西紅柿雞蛋麵條,看,麵條是細細長長的形狀。」
「麵條還有點燙,我們先用小風扇吹吹,吹涼再吃。」
「好了,不燙了,可以吃了。哇!麵條真好吃!」
「吃飽了,我們拿紙巾把嘴巴擦乾淨。」
如果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那就給孩子讀繪本或者唱兒歌吧!但是,千萬別把這件事完全交給電視機和故事機。因為機器跟孩子沒有產生互動,孩子不能從這種單向輸入中得到有效信息。
寶寶們最喜歡父母的聲音,而且,父母說話時的語氣、手勢,背後感情的傳遞,以及反饋互動,都是寶寶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家長們不必拘泥於上述三點,最重要的是,父母跟孩子進行的語言互動,所以,一定要放下手機,增加跟孩子一對一互動交流的時間。
2、鍛鍊口腔肌肉
有些說話晚的寶寶,平時語言輸入足夠,也能聽懂很多大人說的話,但就是不開口,很可能是口腔肌肉還不夠靈活。
人們說話的時候要調用70多塊口腔肌肉,而且,在發出聲響的時候,需要舌頭,唇部和臉頰張力的共同配合。
當口腔肌肉靈活度不夠的時候,不足以支撐「開口說話」這種如此精細的動作,同時也影響發音吐字的清晰度。
在寶寶的口腔肌肉鍛鍊方面,家長主要注意避免走入這幾個的誤區就可以了。
小月齡的寶寶經常會「吐舌頭」,家長千萬不要因為覺得不文雅而去阻止。一歲以下的寶寶處在口欲期,他們用嘴巴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寶寶「吐舌頭」這種行為,有助於發現舌頭和嘴巴的功能,鍛鍊舌頭的靈活性,家長的阻止反而會阻礙寶寶的正常發展。
經常看到很多孩子都兩三歲了還在用奶瓶,甚至有的都上幼兒園了還抱著奶瓶不撒手。一直叼著奶瓶,不利於孩子口腔肌肉能力的發展,影響咬字清晰度。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孩子一周歲時要開始停止使用奶瓶,15-18月齡時,要完全戒除奶瓶。我國CDC《兒童口腔保健指導技術規範》建議兒童18個月後停止使用奶瓶,最晚不超過2歲。
那麼,不用奶瓶,孩子喝奶喝水怎麼辦呢?從寶寶8個月開始,就可以試著引入吸管杯,來代替奶瓶,並最終過渡到杯子。
我見過一個4歲的小女孩,說話吐字還不清晰,通過跟她的家長聊天得知,她的飲食很精細,從添加輔食開始,就一直是糊糊,泥狀食物,直到現在基本都只吃「軟」飯。
孩子的口腔都沒有得到咀嚼、吞咽等精細動作的鍛鍊,口腔肌肉自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才造成口齒不清的後果。
不管孩子有沒有長牙,9個月開始添加顆粒,顆粒從細到粗。一歲之後就要逐漸向成人的食物過度,只要寶寶不噎不吐,沒有不舒服,他就是在用牙齦嚼了。
有的孩子明明已經會叫爸爸媽媽,能夠開口說話,但就是很少說,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也只是用手指著,「嗯嗯啊啊」地叫。
這種情況,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缺乏表達意願。
1、激發表達意願:
如果孩子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一個眼神家長秒懂,或者當孩子「嗯嗯啊啊」地指著的時候,家長就馬上拿給他,他就會覺得不用說話也挺好,沒有特別大的動力去學習語言。
家長可以故意不懂孩子的需求,並有意地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產生表達的意願。
比如,
「你想要什麼呀?」
「是喝牛奶還是喝水?」
「你用手指一指」
「哦,是想要喝水嗎?」
「那跟媽媽一起說,喝~水~,媽媽就把水杯給你,喝~~~水~~」
「哦,寶寶說不出來,沒關係,下次我們再說。」
平時,多為難一下寶寶,對寶寶語言的發展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2、保護表達意願:
當寶寶在咿咿呀呀地說各種火星語的時候,家長要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並及時回應,有耐心地等寶寶說完,不要打斷。
寶寶還小的時候,發音器官發育不完善,有些音還發不出來,比如,把「西瓜」說成「西巴」,這時候,如果不停地糾正寶寶的發音,會讓寶寶感到壓力,不願意說話。
正確的做法是:不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用正確的發音緩慢地、清楚地說:「是的,西瓜」就可以了。
寶寶可以開口說話之後,家長的重點就要放在讓孩子的表達更豐富,有邏輯性。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經常只會蹦出一兩個詞語,這時候就要注重幫助寶寶擴充句子。
跟寶寶對話的時候,對寶寶說的簡短句進行補充,多使用描述性的詞彙。
比如,寶寶說,吃蘋果。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指著蘋果問:
「寶寶是要吃蘋果嗎?」
「看,這是一個紅色的蘋果。」
「嘗一下,什麼味道的?這是一個甜甜的蘋果。」
……
有些孩子會說長句之後,雖然開啟了小話癆的模式,但是聽他說話,經常前言不搭後語,找不到重點,聽了半天也沒聽懂他要說什麼,這就是缺乏邏輯性的表現。
我們在跟寶寶對話的時候,可以注重條理性詞彙的使用,比如,多用:「首先,其次,然後」等詞彙。
「我們先穿好鞋,然後去滑滑梯,再去買菜。」
如果父母覺得自家孩子語言發展能力落後,但確認沒有器質性病變及智力方面的問題,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反覆去強化、修正,幫助孩子早日掌握說話這項技能。
只是,當孩子成為一個小話癆,每天嘚啵得個不停,甚至還會拌嘴之後,父母們可別嫌煩啊。
最後,附上貼心的總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