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創觀察 | 清華五道口: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與主流技術

2023-04-17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全球科創觀察 | 清華五道口: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與主流技術

全球科創觀察

「全球科創觀察」定位及時、專業、特色、深度的科技創新智庫產品,聚焦全球科技創新領域,覆蓋科技前沿賽道,精選來自清華五道口、全球700+知名智庫和海外科技媒體的研究成果與資訊,把握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政策脈搏,洞察科技企業生態變化,捕捉全球科技創新投資風向,提供行業前瞻動態與價值資訊。

行業觀察

清華五道口: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與

主流技術

技術的發展正在驅動金融業務模式的重構,並深度改變了金融業的競爭格局。從2010年至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交易籌得股權資本的平均年增長率為45%——遠高於非金融科技交易相對應的8%增長率。

金融科技底層的基礎設施顯著進步,是金融科技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驅動力。目前金融科技有幾大關鍵性技術,分別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

就和國外的差距而言,金融科技不太存在容易被卡脖子的問題。但金融科技場景的創新能夠在中美競爭合作的大背景下起到重要的自主創新作用,場景帶來的需求可以驅動上游的硬體,尤其是晶片領域的創新。

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社會步入了新時代,也使金融領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金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動了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一方面科技持續賦能金融服務領域並創造新的價值,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又催生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技術的發展正在驅動金融業務模式的重構,並深度改變了金融業的競爭格局。

從2010年至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交易籌得股權資本的平均年增長率為45%——遠高於非金融科技交易相對應的8%增長率。截至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籌得資本已達到全球股權交易總額的5%,而2010年這個數字還不到1%。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規模不斷增長,總規模達到2,101億美元,交易案例5,684個。2022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資規模雖與2021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於包括2020年在內的其他年份。按季度劃分來看,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投融資次數和金額最多,四季度的投融資次數和金額相比前三季度均有所下降,其中47%的融資高於10萬美元。

按地區劃分,美洲和歐洲仍然是2022年的全球金融科技融資活動的熱門地區。同時,新興市場也在蓬勃發展,非洲和亞洲的金融科技融資數據在2022年中都創下歷史新高,以奈及利亞、印度和新加坡的融資最為活躍。

按細分領域劃分,銀行與借貸是2022年投融資最為活躍的細分領域,其次是證券、區塊鏈、支付等行業。2022年金融科技行業最大投融資事件包括,加拿大的財富管理平台FNZ完成了14億美元融資,英國的支付科技公司Checkout.com在2022年初完成10億美元D輪融資,以及歐洲「先買後付」服務商Klarna在2022年7月完成的8億美元融資。

(一)銀行與借貸

在數字化轉型趨勢以及全球銀行業監管寬鬆的大背景下,「挑戰者銀行」與「先買後付」等銀行科技細分領域近年來發展迅猛。自2013年起,英國、美國、巴西等國開始降低銀行牌照的申請限制,我國也在2014年和2017年分別開始了民營銀行和獨立法人直銷銀行的試點工作。早期的「挑戰者銀行」模式更多是附在傳統銀行之上的外包模式,而如今他們很多已經獲取了銀行牌照來開展更廣泛的業務,甚至已經開始呈現出混業發展的趨勢。

(二)證券

自2020年以來,受疫情下貨幣寬鬆政策帶來的財富效應,股票市場和加密貨幣市場走高,吸引更多居民將資金投資於金融市場,「零售型券商」和「智能投顧」等業務模式獲得市場青睞。例如,美國的零佣金券商Robinhood在疫情期間獲得爆髮式的用戶增長,並完成IPO上市。智能投顧也成為了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共同關注的焦點,投資者尤其是年輕的投資者在新冠疫情期間嘗試智能投顧作為資產配置的工具,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參與智能投顧的用戶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率。傳統券商和財富管理機構也開始尋求業務擴張。

(三)保險

金融科技相關技術

金融科技底層的基礎設施在過去二十年獲得了顯著進步,這是金融科技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驅動力,其本質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帶來的海量數據以及數據處理技術,和雲計算設施帶來的數據存儲、算力和分布式應用的提升。目前金融科技有幾大關鍵性技術,分別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

就和國外的差距而言,金融科技不太存在容易被卡脖子的問題,這是因為金融科技一般是足夠的數據基礎和多樣化場景上誕生的技術創新需求,屬於軟體層面的創新,其算法是基於國外開源算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不太容易涉及到硬體方面的問題。但人工智慧最依賴的晶片領域可能會由於限制供應而受到影響,這方面和其他軟體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類似。

金融科技場景的創新能夠在中美競爭合作的大背景下起到重要的自主創新作用,場景帶來的需求可以驅動上游的硬體,尤其是晶片領域的創新。此外,金融科技的創新,有利於成為在極端情況下,例如金融制裁時成為替代的工具,在這種意義上,區塊鏈和量子通訊的這種顛覆式、完全取代原有技術的創新可能會更加重要。但區塊鏈和量子通訊也屬於探索性技術,由於這些技術還未能滿足金融機構關於效率的要求,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不夠成熟。

(一)人工智慧

金融機構對於數據安全性和隱私性的要求催生了隱私計算技術,隨著數據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範圍拓展,以及大量新型企業的出現,導致數據在不同物理環境下快速累積,形成了諸多數據壁壘和數據孤島現象。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行業的發展。聯邦學習、安全多方計算、可信計算和其他隱私感知數據分析工具將推動消費者保護的新前沿。

人工智慧是金融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其應用將滲透到前部、中後台的整個金融行業運營領域。面向客戶的應用程式包括定製產品、個性化用戶體驗和分析服務、智能服務機器人和聊天介面、信用評估、身份驗證、自動交易和機器人顧問。中後台應用程式包括流程智能化、賦予系統可解釋性和推理能力的知識圖譜,以及用於欺詐檢測的自然語言處理。

(二)雲計算

雲計算是信息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通過雲計算,散布在各類終端的信息整合更加便捷。有效利用雲可以提高遷移的應用程式開發和維護效率,以及基礎設施成本效益;減少應用程式的停機時間,從而將與技術違規相關的成本降低。同時,雲可以通過自動化和嵌入式安全流程和控制來提高平台完整性。

雲計算,尤其是雲託管服務,對於保險業來說是巨大的機會。金融機構需要在數據和流程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則始終需要保持競爭優勢、降低成本並提高客戶參與度。雲計算使金融機構能夠更靈活地工作並更快地推向市場,同時實現了成本的大幅節省。

主要的雲部署模型是公共雲,私有雲,混合雲和社區雲。藉助雲計算技術,金融機構一方面實現業務流程的線上化承載,另一方面強化了數據資源的整合、促進了金融各個環節更加精準智能的業務運營。雲計算為金融機構的科技變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源支撐。雲可在基礎架構、平台級、應用水平、業務流程水平四個級別上幫助金融機構完成過渡。除大型金融機構外,中小型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利用雲計算技術,以較低成本使用與金融機構公司內部企業軟體相媲美的系統。

(三)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允許在多個數據存儲之間記錄和共享數據,並允許同時在分布式參與者網絡中記錄、共享和同步事務和數據。區塊鏈從2009年比特幣白皮書發布至今,逐漸發展為以公有鏈和聯盟鏈為代表的兩陣營,其技術所帶來的如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公開透明等特性,增強了交易方之間的信任關係,因此業界普遍認為金融是區塊鏈最有可能的落地場景之一。

智能合約、零知識證明、分布式數據存儲和交換等技術是現有金融技術創新的關鍵,如數字錢包、數字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非同質化通證(NFT),將繼續發揮突出作用。

具體案例方面,美國的銀行主要採用基於區塊鏈的支付作為嘗試,歐洲方面則注重區塊鏈技術在交易所尤其是在結算和清算領域的探索。但區塊鏈技術的推廣仍然存在阻礙。首先是替代性技術解決方案的存在,區塊鏈系統運行的效率和產出的滯後性使得金融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替代原有系統的意願較低,更傾向與投入馬上能產生效果的項目。其次是區塊鏈目前仍然缺少驗證方式,不能保證信息上鏈的真實性。此外,跨平台的互操作性也成為區塊鏈應用的挑戰。最後,法律和監管框架以及技術挑戰(如跨平台集成)可能成為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四)物聯網技術

數據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業發展的基礎,隨著金融業逐漸開放,數據多元化發展,數據在金融行業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物聯網的誕生和發展,包含智能感知和傳感系統、無線通信網絡和應用以及運營支撐三個層次,能夠在數據可信、運營安全和流程智能三個層面帶來提升,因而給金融機構的決策分析和場景擴展帶來重要新的機遇。

目前物聯網技術使用最主流的是在保險公司的UBI車險領域,通過整合司機的駕駛行為數據,保險公司可以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度。這一概念和技術也應用在了其他場景,在銀行領域,基於物聯網的存貨動產融資,物聯網技術和區塊鏈技術整合,突破動產融資中的既有風險管理障礙:保障帳實相符,真正打通線上線下的交易形態,構建全新的誠信體系;同時物聯網在航運和物流行業的應用也為傳統貿易融資業務注入了新元素,允許銀行就貨流追蹤開發新的融資產品。

來源:全球科創觀察

編輯:丹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ffd40a1d491a80f2f92f03a095833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