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推免准碩學長以杭絲聯為系統,構想未來街巷烏托邦

2023-03-17     UniDesignLab

原標題:國美推免准碩學長以杭絲聯為系統,構想未來街巷烏托邦

國美推免准碩學長以杭絲聯為系統,構想未來街巷烏托邦

以下文章來源於RAC設計課堂 ,作者於同學

項目分享又來啦,今天將為大家介紹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繫於學長的優秀作品<景巷叢生———基於巷道系統的大型工業建築場所再營造>。學長目前已經推免進入中國美院風景園林專業的碩士,真的是太優秀啦!

「我叫於鵬飛,本科就讀於中國美院環境設計系,在保研時選擇了風景園林方向,現在就職阿里巴巴靈犀互娛做遊戲場景設計師,(本科四年級時我同時拿到了推免碩士錄取和公司的入職offer,為了協調工作和學習時間表,我與研究生導師進行了溝通,目前以工作為重心。)

基於學科背景和工作經歷,我目前在研究遊戲的園林性與園林的遊戲性這組命題方向,在大四期間,受畢設的影響,我開始對類型學和網格系統產生了興趣。到畢設完成時,這種興趣點演變成了對空間系統性組織的關注。正是這個契機讓我關注到園林內在系統的當代性,並因此產生了目前的研究方向!

我喜歡用園林中的「他山之石」來形容自己,這個主客互文系統也讓我不局限於一個單一學科的垂直領域,這與我已經走過的成長經歷不謀而合。」

01.

項目介紹PROJECT

景巷叢生———基於巷道系統的大型工業建築場所再營造

作品關鍵詞:工業遺址、孵化器、有機更新、總體改造、街巷空間

作品獲獎:

獲評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創作 暨林風眠創作獎銀獎,留校作品

獲2022年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銅獎

項目作者:

於鵬飛

中國美術學院 環境藝術系(本科)

風景園林(推免准碩)

設計以今天作為孵化器的杭絲聯166為舞台,通過讀解杭絲聯建築在歷史中的演變,從城市形態及內部系統討論其建築本體的類型學特徵,進而提出一個面向未來的烏托邦街巷城市構想。

通過對內部既存的公共空間系統加以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上,我提出了「景巷」與「景象」這組概念:「景巷」是作為空間策略以外部性擴建優化內部空間:通過解讀杭絲聯建築公共空間的時間性系統、剖析其街巷性空間特徵,並與傳統街區進行類比研究,從而提出垂直景觀巷道系統;「景象」則是基於杭絲聯的業態及人文研究所提出的願景:從過去萬人大廠時代的超級連續平面到今天極小化的單元粒子,今天杭絲聯內部的園區辦公空間,正在隨著時間逐步以極小化的方式發展,面對近年的新業態所對應的潛在中產創業群體,今天的杭絲聯對於集聚效應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故在我的任務書設計架構中,我希望思考如何面向杭絲聯未來的發展趨勢,讓其重新成為一個具備城市公共性與集體性的孵化器。

Part.

1

項目背景

本次設計任務是對位於杭州的「杭絲聯166創意產業園」進行升級改造。該園區原名為「地方國營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是一座典型的大型工業廠房建築,曾經是「亞洲第一大廠房」。自2005年開始籌備改造成為創意產業園並持續運營至今。這次改造是基於現有創意園區的基礎上進行的「再改造」,設計任務書要求我們選擇對現有狀況有利的方式進行升級更新。以杭絲聯作為大型工業建築的類型學樣本,反思當前工業遺產總體改造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城市在不斷發展中面臨的有機更新問題及其回應態度。

我們的畢業設計導師以「未完成」作為整組畢業設計的啟示性命題,旨在希望我們面對社會現狀並反思,展望「未來時態」願景。

⊿ 2022.06,個人畢業設計展覽現場

在2021年10月至次年1月的調研階段,我們以2人一組形式完成研究文本《剖面視域下的杭絲聯原型研究》,挖掘杭絲聯屋頂下豐富的街巷空間與廣場空間狀態;在2022年3月至5月的設計階段,我的個人作品《景巷叢生》是基於對研究階段中街巷空間的系統進行的延伸性設計思考。

⊿ 2022.01,合作研究文本,297*420mm,86頁

⊿ 2022.01,調研彙報,6800*2000mm

Part.

2

「未來烏托邦街巷城市」的靈感來源

關於烏托邦的命題來源,更多是來自於對於其歷史解讀後的感受,在杭絲聯建築過去作為一個工業生產機器存在於上個世紀時,其象徵意義是作為理想的公有制社會的烏托邦局部;而絲聯166過去十年里作為一個文化創意園存在的時候,其實是對於當下經濟活力的一種理想。然而,無論是當下作為創客們的理想園,還是過去作為工人們的烏托邦,杭絲聯建築都沒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成狀態。

⊿ 杭絲聯166現狀

所以今天再看到這組建築的時候,它疊加了很多時代理想的殘骸,甚至連鋸齒屋頂這種建築符號,也曾是過去歷史裡的一段宣言。

⊿ 杭絲聯歷史變遷圖,製圖:於鵬飛

創意園區,或者說企業孵化器這個概念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並於20世紀80年代起被進口到中國,隨著千禧年網際網路產業的興起,中國在過去十年里完成了大規模的孵化器量產。

這種場所起初被設想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器,但後來逐漸變成了一種用於投資的包裝紙。對於杭絲聯166來說,從工業時代轉型為文創園並不容易,早期運營存在資金短缺和需求不平衡的問題,為未來發展種下了一顆矛盾的種子,於是杭絲聯166今天的現狀變成一種被迫妥協的,未完成的改造。在了解了這些歷史之後,我們需要面向未來,為此地構建一個新的願景:一方面旨在反思今天存在的千篇一律的「文化創意園」現象:將創意園區作為一種投資的外包裝糖紙量產;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設計者,我有義務通過對歷史建築的解讀,來學習如何去「尊重」它。這個想法源自於拉斐爾·莫內歐先生關於科爾多瓦清真寺的讀解文本,也成為了引導我進入研究階段的第一條線索。

Part.

3

為什麼是「杭絲聯166」

我認為杭絲聯建築是中國的大工業生產時代留給今天的城市一個重要的背影。中國的大工業生產時代,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從歷史定位來看,這一時代為當今的中國城市留下了諸多獨一無二的工業建築遺產。

以今天的視野來看,杭絲聯建築是一個具有多重複雜身份的建築:從歷史性角度出發,它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築體量規模的大型工業遺產,杭絲聯一定程度上投射了中國的大工業時代的生產狀態,甚至從現存的結構依舊可以清晰看到當時的建造過程。前面我有提到過杭絲聯作為工業時代勞動者們的烏托邦,事實上根據資料,它曾經是周總理親自指示落地的一項建築工程,落地時其完整面積是亞洲最大的同類型廠房,足見其當時的發展決心。

此外在建築學角度上審視其系統性:功能轉型後杭絲聯建築在今天的使用狀態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型毯式建築:作為一個單體建築具備城市街區體量的規模,這使得其內部發展出了多層次的系統,有些系統是被設計過的,也有很多是隨著時間自發生長出的,如同有機體的內部,所以在這個現場具備了多重可以被解讀的語義。

在導師規劃本次設計流程的時候,將杭絲聯稱之為「未完成」的改造,在我看來,「未完成」其實是它轉向創意園過程中,規劃手段的缺位和自發性系統的持續產生,但也正是這種自發性的生長,為其自身提供了新的改造可能性。

02.

設計過程PROCESS

Part.

1

前期調研

10月初畢設開題之後,我們整個小組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杭絲聯基本信息面的調研,包括歷史沿線,建築現功能平面,結構,區位,人群和基本業態等,11月初到12月末是對研究做系統性研究,我們小組的研究方向是系統化研究杭絲聯建築的內部系統的街道性,當我們討論街道性的時候並不是說它是一個真正的街道,而是它的內部系統具備了街道的公共空間以及自發性生長機制屬性,在這一階段同時也類比了杭絲聯的內部公共空間系統和同區塊傳統街區系統的尺度關聯及巷道尺度類比。

⊿ 城市諾利地圖,製圖:於鵬飛,李青璇

1.第一階段——從城市外部環境出發

第一階段的調研從城市外部環境出發來分析杭絲聯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區位要素,杭絲聯廠房位於拱墅區京杭運河沿岸,大運河在過去的漫長歷史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在這條河岸上,既有傳統水鄉街區的保留區域,也曾經在工業時代,作為重要的生產加工店,今天的大運河沿線依然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帶,所以在工業時代誕生的杭絲聯在選址的過程中選取了一個較為核心的城市地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這條沿運河工業帶被改造成了今天的沿運河景觀帶,這些文化遺址也成為了運河當中的重要景觀。

另一方面,從當年的工廠布局再到現在的杭絲聯遺址,他周邊的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杭絲聯作為工業時代的生產機器,存在的時候,它所包含的場地範圍其實比今天我們看到的要大很多,裡面囊括了生產區,行政區以及工人們的附屬生活區,當時的工廠園區為這些工人們的親屬在園區內配置了學校以及生活住房,店鋪等,由於它的生產與沿運河工業帶密切聯繫,因此同類型廠房都在運河處配備獨立的碼頭,以保證產品及原料運輸鏈能夠完整的運行,今天留下來的這座大型廠房遺址,是當時所有廠房裡面最大的部分,但他也僅僅保留了當時的大約2/3,今天的創意園區曾經作為碼頭的地方修建起了一條長長的綠化帶,並且修建出了新的沿運河公路帶,曾經作為廠房的其他生活區域,如今都變成了其周邊的小區,這裡面到如今還居住著很多當年在廠房工作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新的城市規劃在杭絲聯西側的運河當中建立起了一條新的交通線以及登雲大橋,當我們通過遍歷資料找到關於這片土地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時,由衷感慨滄海桑田般的城市變遷。

⊿ 拱墅區沿運河帶今日地景,製圖:李青璇,於鵬飛

⊿ 運河帶轉型:從工業帶到運河文化帶

⊿ 場地周邊熱力地圖,製圖:於鵬飛,數據來源:百度地圖

2.第二階段——內部系統

在第二階段,我們深入研究了內部系統,並通過現象圖解的方式整合了整個場地的信息,包括基於諾力地圖的功能性探究、基於時間線的發展及產業探究以及基於本體結構的古典性探究。

在最初進入杭絲聯內部時,我們感受到其內部以一種自發生長的方式充滿了整個文創園,而如果說最早的生產空間是作為一個超級大型平面存在的話,現在杭絲聯正在以一種極小化的方式將這些大型網格逐步細分,細分到可能一個柱間距之間就會有一家新的店鋪。雖然這些店鋪在幾個月後也許就會搬走,但是從最初成立創意園的時候,沿用了杭絲聯工業生產的四個區域,到今天數百家店鋪的變化,內部被切分的越來越細碎,越來越以極小化的方式發展,它的場地平面也一直在動態變化。

第二階段的四個小組面向場地同一母題的不同視角,給出了四張不同研究方向的「場地切片」,從表象逐漸深入到內核,為整個場地現象提供新的圖解,就像是在剝洋蔥或是在一個立體的迷宮中尋找結果。我們小組通過對剖面空間的切入,探索內部空間發生的這種變化,在這裡我先歸納了七種內外關係的單元格狀態,並列舉圍合過程中存在的情況,包括相對內部店鋪的空間和相對外部公共空間的狀態。這個過程就像做ct影像,當這些剖面狀態被並置到場地網格中時,就能夠分析這層系統的特徵。

⊿ 內部剖面邊界與廠房結構關係

⊿ 內部系統組織方式索引

⊿ 公共空間圖解,以毯式建築基礎柱網為網格

⊿ 內部街道與外部邊界,現狀平面中的11個入口反而成為了杭絲聯建築屋檐下的公共空間接入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重阻隔,該圖解由全組8人合作製圖

Part.

2

項目目標及潛在挑戰

設計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希望我們思考在後續的設計中如何回應前期的研究性結論,尤其是對於杭絲聯建築研究階段所得出的圖解及指向的問題。通過設計過程方案推演我逐漸意識到:如果要回應在研究階段得出的系統性結論,就同樣要用一種系統性的操作策略去完成整個設計。這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達成的潛在挑戰,即設計的系統性,所以當設計完成後,設計的回應手段就不僅僅是對既有的杭絲聯建築做了一些打補丁式的功能操作,而是在「當下」的時間性上又疊加了一套面向未來的系統。

以今天作為孵化器的杭絲聯建築為例,作為工業時代的象徵物,這些建築原有的產業在時代的發展過程當中,或隨著當下的城市發展逐步退居幕後,或隨著時代的改革浪潮進行轉型升級。如何在既有工業遺址的基礎上,去思考工業建築遺產固有的歷史價值與實踐態度,是在此次設計中希望自己能夠反思的核心問題。

⊿ 時間性的系統:從下到上依次是,網格平面,水平的街道,垂直的街道

Part.

3

「景巷」與「景象」

1.從杭絲聯內部的既有自發性生長系統到概念生成

前文有提到過一個區位條件:杭絲聯建築所連接的這條穿過杭州的運河,沿岸還留存各個歷史時期的場所,包括諸如小河直街、大兜路歷史街區這樣的傳統街道的組織形式。所以當我在研究階段以「街巷」來形容杭絲聯建築的公共空間時,我對傳統的街道和毯式建築的公共空間從尺度上做了類比:

⊿ 杭絲聯建築及小河直街公共空間平面類比,來源:作者自繪

⊿ 杭絲聯建築,小河直街,大兜路歷史街區,橋西歷史街區現場要素類比

⊿ 剖面尺度類比,來源:作者自繪

以上四個案例取自杭絲聯建築,小河直街,大兜路歷史街區,橋西歷史街區,這四個地塊都位於運河沿岸,功能相近,具備可類比性:從共性上看,基於尺度的接近,人在這兩類空間中的體驗相似。但若以街道系統的角度去評價杭絲聯建築內部的公共空間,則會發現它相對缺少一些作為街道的標誌性物件:例如,在小河直街中石橋與河流的方向成為了這條街道上一條最明確的方位線,而在杭絲聯建築中,儘管屋頂在外部是明確的標誌性符號,但無法否定他終究是一個被屋頂所覆蓋的系統,其內部系統的底色是一個均質的網格平面。為了回應這個問題,讓這套水平系統沿垂直方向進一步生長是一個可行的策略。這個策略可以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回應內部問題,緩解內部店鋪逐步緊缺的問題,因為現狀的平面內部系統密度越來越大,這不利於功能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回應城市問題,向上生長的擴建建築可以承載城市景觀,作為新的建築符號,銜接街道系統。

2.兩者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我看來,景巷與景象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關係,他們代表了一種願景和一種落地的互文性,景巷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系統,它源自於杭絲聯建築既有的系統的向上延伸,其實是一個生長性空間所自然而然要面對的一種情況,這十幾年的發展就像一顆種子在土壤的平層中生長根部,但它畢竟要破土而出,而景象則是對於現在發展出的這種結果的一個自下自上而下的思考,當我們面對這樣的變革的時候還是要不斷反問:過去的十年里,全國範圍批量複製出來的這種文創園區是否能夠滿足接下來十年的生產需求?

⊿ 「景巷與景象」研究系統及設計框架,製圖:於鵬飛

用垂直性景觀來定義我所塑造的面向未來的系統,這種現象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當我們今日逛商場或大型商綜時,不只是為了購物或吃飯,部分原有的功能空間已被網際網路取代,而本體逐漸成為了一個被城市所塑造的垂直內向景觀。如同過去文丘里先生曾經以拉斯維加斯為藍本剖析象徵系統一樣,今天無數個這樣的內向空間坍縮成為城市的象徵景觀。這種空間變化暗示一個事實:景觀系統在今天不僅是具備觀賞性的自然系統,現象本身也是景觀,就像老街巷裡的煙火氣本身也是一種景觀。

虛擬世界的發展規模已經從功能複雜性和體量上超越了我們過去的認知,現在它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虛擬的角落,而是現實空間的延伸,成為一個大陸。同時,它不斷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今天不用非得在線下買生活必需品了,很大一部分的購物媒介都是藉由網購,但既有的綜合體依舊存在,儘管它有所沒落,但並不會消失,因為它並不僅是用於滿足購物這一種需求,亦是城市中的集體會時常聚集的一處「內向合院」。

03.

成果及意義MEANING

為期近一年的畢業設計,研究部分和設計部分各占一半的時間,具體來說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於場地的現象索引,第二階段是基於調研的系統圖解,前兩個階段都屬於調研和研究部分。第三階段則是基於研究的改造設計部分,從工作量的感受更像是做了2場畢設。

整個畢設小組共8名同學,導師王明皓在規劃整場畢設流程時,建議我們將前期的基礎信息共同整合;隨著研究的深入,將從整組8人分化為2人一小組去做第二階段的研究:從不同的設計思考方向切入到杭絲聯的系統,整個場地研究階段從10月持續到次年1月。10月到11月期間我作為組長組織全組成員測繪場地平面,包括歷史基本信息,業態基本信息,城市區位關係等,11月之後大家分成4個小組做第二階段的研究(如圖所示)。

⊿ 流程計劃圖,導師:王明皓

設計階段開始時間在1月研究成果彙報結束後,是每位同學獨立完成,每個人可以用整組合作完成的調研內容分析,也可以引用在二人合作期間完成的研究圖解,在與其他兩人小組同學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可以引用部分其他小組的研究圖解來輔助完成設計推進,既減少了調研階段重複造輪子的無效行為,也能在有限時間內最大化效率。

以下是我在設計階段的時間節點:1月到2月末我在上海實習,到3月回到學校之後開始推進設計。整個三月都在試錯,疊代了很多版方案,在4月初中期彙報之前確定了方案(第5版第3稿),該提案得到了在場老師們的認可。但在後續設計深化過程中,我發現該方案的操作手法在系統上存在功能局限,所以在4月末的時候我選擇了放棄之前的方案,選擇了現在的設計策略(第7版第6稿),從結果上看,當前方案更好地回應了場地所面對的問題。

⊿ 中期彙報簡模 1:500

回顧整個過程,研究部分確實很重要,基於現場的系統研究是設計的啟動器。同一場地問題也會有多個解法,它們本身都是可能性的延展,但是對現場的內部系統剖析過之後,這些結論可以可以更好地幫我在這個階段做設計評估。

然而在當時來看,改變方案的決定風險很大:最終彙報時間在5月末,改方案意味著所有用於布展的成果要重新安排時間,已經做出來的圖紙也要重新調整內容。時間卡的比較極限,再晚一點估計就做不完東西了,所以最後一個月基本上沒怎麼離開過教室,也找了下幾屆同學和好哥們來幫忙拼模型(在這裡要非常感謝高琦萱同學,戴英迪同學和郭士龍同學),好在導師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對我予以支持,最終在彙報評審前的最後一刻,我們總算是趕上時間節點完成了所有的成果。

⊿ 最終方案模型 1:200

04.

問與答Q&A

Q:在設計過程中,對這一項目提出了哪些問題呢?是如何解決的?

A:嚴格來說問題其實是從整個畢設開始就在不斷被提出,一直從研究階段引導到我的設計階段,在研究階段開始之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現場測繪調研,能夠非常直觀感受到其內部是一個非常複雜且自發的系統,所以帶著把這東西「打開看看」的願望完成了研究階段。

設計階段最一開始讓我感到困惑還是對於現狀的處理態度,儘管作為一個非落地的設計,我完全可以對他的大部分進行暴力拆除,只留下廠房時期的結構,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今天的這套系統並不會隨著改造而停止繼續自發性的生長。畢竟客觀來看這套系統的既存在,便是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帶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引入了垂直性這個概念去做景巷系統,來和場地原有的街巷系統做回應。

⊿ 方案平面圖

設計的過程就像是在逐步重構現實,開始於場地介入。無論是在研究階段,還是對整個現場的解構階段,又或是通過設計組構新的現象,我們都是在逐步塑造不同層次下的現實。從看到的現實(現場),到記憶中的現實(文脈),再到圖式中的現實(圖解),最後到達塑造中的現實(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場所逐漸步入到「景象」階段。在第三階段,8位同學通過重構8個不同維度的「設計現實」塑造「景象」。

Q:杭絲聯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會是怎樣的?如何使它具備城市公共性與集體性呢?

A:歷史上不乏與未來對話的設計活動,但多數都難以擺脫時代的局限性:新陳代謝學派預言了將被有機空間重整化的人類未來社會,但今天主要用於整合人類社會的主要媒介是手機和網際網路,而非空間本身,這是一個時代無法看見的視域。

這些新媒介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將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變革,包括實體文創園的存在形式。如果杭絲聯166仍然延續過去十年的創意園區的量產思路,那麼其未來的走向會和中國當下的無數個「文創園」一樣,成為被一次性使用並遺棄的包裝紙,最終逐漸淪為一片「嶄新的遺址」。所以我並不認為今天這樣未完成的發展模式是它的最優解。儘管任何一種模式的發展都逃離不了時代的妥協與經濟的現實,但正因如此,面對並思考如何回應社會新的系統,才是杭絲聯未來發展的相對優解。

⊿ 在拆與建中,杭絲聯的內外邊界被不斷重塑

回到城市的公共性與集體性,我認為公共的回歸少不了事件的參與,在傳統社會中街道長久以來都是公共事件的載體,清明上河圖是典型的案例之一,所以儘管街道性是帶著自發產生的,但它可以讓一個工廠遺址有了如同傳統街區那樣的煙火氣,這種特質我認為是公共性天然的載體,尤其是我們一直是在這樣的傳統語境中發展到當下,並還會繼續延展下去。

⊿ 剖面系統研究成果索引

Q: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這個項目還有什麼地方想要進一步深入的嗎?

A:杭絲聯作為一個毯式建築,其體量下所容納的系統性是多層且復合的,復合的多層現象共同形成了當下的現實,所以受限於時間因素我們在第二階段的四組同學在選取研究方向時,也只能先各自抓取其中一個系統進行研究,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希望能夠再去多花一些時間,再審視一下這個建築當中存在但沒有被重點討論到的話題,比如事件與活動在這套系統里的發生機制;再比如掌握了一些遊戲學方面的理論之後,我甚至想過如果以這套網格作為SLG網格棋盤,重新模擬演繹從07年轉型開始到今天的內部業態變化,會產生哪些可能性?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真的能夠展開討論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這次畢業設計的確是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但是這些投入也讓我對類型和系統有了更深入一層的認識,尤其是將系統性轉換為設計的過程,這些方法論甚至對我現在的工作內容也起到了不少幫助。無論如何,我還是非常感謝我的導師王明皓老師,在這一次畢業設計過程當中給予我的支持和力量,讓我藉助本科的最後一個設計突破了自身,另外也感謝系主任對我作品的認可和信任。我覺得我很幸運,遇到了好的領路人。

圖文來源:於鵬飛

文中作品及圖片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

如需轉載可後台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f7c8daffffcbb92ffa23d92a9de4a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