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丨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

2023-12-20     UniDesignLab

原標題: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丨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

The Fantasy of Eden 伊甸園狂想丨eVolo競賽營優秀作品專訪

eVolo是一個探討摩天大樓與自然世界、摩天大樓與社區、摩天大樓與城市之間關係的論壇。該競賽成立於2006年,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高層建築獎項之一。通過對全球化、靈活性、適應性和數字革命的研究,它認可通過新技術、材料、程序、美學和空間組織的實施重新定義摩天大樓設計的傑出想法。

作品集結團隊所有老師同學的心血,故我們刊登學員作品成果在此,為大家分享系列學員作品解讀。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聖母院的大火摧毀的不只是建築,而是人們的精神寄託。同樣,建築也能承載著無盡的希望,是建築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並重新恢復人們的精神寄託。就像當年教堂建築產生之時,每位建築師都將建造教堂視為造物主的恩賜,這種輝煌的舉動應當在二十一世紀重現。

伊甸園幻想設想了這樣一種場景,在殘缺的教堂之上,來自全世界的建築師合力設計了這個夢幻般的建築——伊甸園,但真正的伊甸園並不由建築師所創造,而是由人與建築共同創造。人們在這個建築中自發活動,產生了場所精神,放棄了很多慾望歸於平凡。建築在這種精神的催化作用下像花園一樣的綻放,擁有無盡的生命力。建築與人的相互催化,最終再現人間伊甸園。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指導老師丨溫佳鑫、胡雨佳

編輯丨FTY

視覺丨FTY

關於建築

Q:大家平時有哪些愛好呢(和專業相關的或不相關的),這些愛好對專業的選擇和自己的作品都有哪些影響?

A:張嘯寅:對於插畫的愛好直接影響了這次作品。我把平時在練習中的積累應用到了背景分析圖的繪製中,畫了四張以插畫形式表現的故事敘述圖。另外,我從高中開始就對教堂類建築有特別的興趣了,讀過《世界教堂100個》一書,對我們這次的選題有很大影響。

譚王冰:愛好挺多的,但是對作品創作影響最大的是遊戲。在出建築內部效果圖時,我們受到「刺客信條」的啟發,截取到了一些巴黎聖母院內部非常精美的圖片。

朱炳奇:在外建史學習過程中,我對中世紀哥德式教堂產生了一定興趣,並閱讀了相關的書目,輔助我對概念的理解。另一個愛好則是音樂。我通過音樂來緩解學習和創作過程中的壓力,舒緩自己的心情。

王淳子涵:我喜歡感性的東西,比如聽歌、看小說、玩開腦洞的遊戲,這些愛好會啟發我的思路。

選址背景

Q: 團隊以巴黎作為最終選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請談談你們對於選址的解讀!

A:我們的作品並不以問題為導向。我們首先確定了要做一個有「精神高度」的建築的目標。其次,我們聯想到了巴黎聖母院的失火事件對信徒們信仰的摧毀性。因此,我們直接以巴黎聖母院失火事件作為設計的緣起,幫助人們重建信仰,進而實現一定的精神高度。

塞納河畔,巴黎聖母院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概念生成

Q:團隊是如何在巴黎聖母院火災事件與設計概念之間建立聯繫的呢?

A:聖母院的大火摧毀的不只是建築,而是人們的精神寄託。同樣,建築也能承載著無盡的希望,是建築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並重新恢復人們的精神寄託。就像當年教堂建築產生之時,每位建築師都將建造教堂視為造物主的恩賜,這種輝煌的舉動應當在二十一世紀重現。

伊甸園幻想設想了這樣一種場景,在殘缺的教堂之上,來自全世界的建築師合力設計了這個夢幻般的建築——伊甸園,但真正的伊甸園並不由建築師所創造,而是由人與建築共同創造。人們在這個建築中自發活動,產生了場所精神,放棄了很多慾望歸於平凡。建築在這種精神的催化作用下像花園一樣的綻放,擁有無盡的生命力。建築與人的相互催化,最終再現人間伊甸園。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作品選擇將「伊甸園」作為設計主線的緣起是什麼?如何通過這個主題串聯整個建築作品故事線,最終實現人間伊甸園?

A:伊甸園在聖經的原文含有樂園的意思,指《聖經》中上帝為亞當夏娃創造的樂園,後世用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

《聖經》記載伊甸園在東方,有四條河從伊甸之地流出並滋潤園裡,這四條河分別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訓河和比遜河。

伊甸園是我們設計的主線:

《The Fantasy of Eden》故事線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一幕:伊甸園之辯

一天,在巴黎聖母院的圖書館內,一群虔誠的信徒們談起了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他們渴望見到真正的伊甸園,並找到各種歷史資料開始頭腦風暴。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二幕:教堂的狂想

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已無跡可尋,那麼如何才能創造一個真正的伊甸園呢?教堂建築存在了上千年,由最早的巴西利卡逐漸演進形成哥特、巴洛克等豐富形式,但建築師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將自然與教堂結合。試想,如果教堂的玫瑰花窗真的由玫瑰花構成、教堂與自然相融合,那該是多麼聖潔的景象!信徒們將這個想法藏在心底。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三幕:悲劇與機遇

2019年,巴黎聖母院在大火中損毀嚴重,信徒們在塞納河畔目睹了這悲痛的場景。他們下定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重建聖母院。然而,聖母院的損毀似乎是上帝給予他們實現自己想法的一個機會,他們要讓聖母院將涅槃重生。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第四幕:伊甸園

聖母院的火情消散後,聖徒們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在教堂殘破的穹頂之下,陽光透過殘骸傾瀉而下,有如聖光一般照在信徒們的臉上。透過這道光,他們仿佛看到了若隱若現的天國,像極了他們嚮往已久的伊甸園。

Q:可以和我們分享下作品將建築與自然結合的初衷是什麼嗎?這樣的組合對傳統的教堂空間與信徒們禱告方式有何影響?

A:我們的靈感來源於藝術家Travis Bedel的人體花園系列作品。作品從觀察自己的身體入手,抓住那些細微的感受。根植於肌肉中的植物、頭顱中開出的花朵、骨骼和器官里的生長活動……

Travis Bedel把植物插圖與人體解剖圖重組,人體與自然達到了不可名狀的和諧,說明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體。

藝術家Travis Bedel的人體花園系列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設計理念:

聖經中,上帝用泥土創造了亞當,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將他們養育在一個開滿各種奇花異卉的樂園中。人類本就源於泥土,與自然融為一體;離去又化為泥土,歸於自然。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在畫家根據聖經描繪的伊甸園的基礎上,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受邀完成了聖母院的改造方案。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根據信徒們的要求,建築師們提出了一個提議:為了讓建築與花朵相結合,他們設計了小型的花田模塊。就像上帝灑下的一捧花瓣,這些花田層層堆疊,形成向上的遞進空間。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伊甸園」一經完工,它將標誌著一種截然不同的禱告方式。祈禱者和來訪者不再在教堂里與遙不可及的上帝交談,而是漫步在如花的田野里,與上帝進行精神上的對話。他們不再感到單調乏味,而是感受到了真正的洗禮和解脫。

Q:團隊應用了什麼方法引導平面,結構和節點設計?請具體談談你們的轉譯思路。

A:我們主要用了類型學的方法。

《The Fantasy of Eden》平面設計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類型學——平面設計:在平面組織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六世紀羅馬教堂的壁畫「the glory of Christ」,肋骨拱將壁畫分為了四個部分,象徵著伊甸園河流滋養的四個文明,分別是底比斯河文明、基宏河文明、幼發拉底河文明、比遜河流域文明。以此作為基礎,我們進行了水系統的梳理,並在東方設置了象徵文明起源的水池。

《The Fantasy of Eden》分析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我們提取了法式園林的平面邏輯,將建築、水體置入其中。同時以凡爾賽宮為原型,平面的空間序列遵循建築-水池-放射性軸線-水池展開。創造了指向東面,即傳說中伊甸園方向的軸線

《The Fantasy of Eden》結構體系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類型學——結構體系:哥德式教堂另一鮮明的特徵,就是其複雜的拱券結構。我們將哥德式建築的元素抽離並進行重組,重構了拱的體系,使教堂原有十字拱承重結構與新建部分協調。建築主體也由一系列的全拱、半拱組成,與聖母院原有的拱體系相呼應。

《The Fantasy of Eden》花窗的轉譯及錐體結構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類型學——玫瑰花窗重構:傳統的玫瑰花窗象徵著天堂之門,是彩色玻璃與混凝土的傑作。自然的玫瑰花窗則是由真正的花朵構成,它是自然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我們還設計了一種錐體結構,它的面材是半透明的鏡子,能將周圍的花田與經過的行人映射其中。鮮花、人、建築合為一體。建築、自然與人互動,創造出人無限的場所精神。

Q:我們注意到圖紙中呈現出的剖面圖非常有意思,可以進行具體的講解嗎?

A:建築剖面中不同的高度象徵著不同的場景

《The Fantasy of Eden》剖面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87-124m是第三層級,象徵著伊甸園中的善惡樹。小型的平台圍繞著中間的尖塔向上盤旋,越接近天堂道路則愈加險阻。為攀岩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場地。

65-87m是第二層級,象徵著亞當與夏娃的花田。層層疊疊的花田模塊構成了這一層級,為人們提供了非凡的徜徉在花海與瀑布中的體驗。

46-65m,是建築的第一層級,象徵著伊甸園的土地與河流。水系、道路系統、建築構成這一層級,形成伊甸園的主要景觀。提供了一個適合禱告、冥想的空間。

《The Fantasy of Eden》灌溉系統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中部尖塔則有一套垂直灌溉系統。水池中的水通過一級泵站、營養罐、過濾系統、輸水管道、二級泵站到達塔頂,塔頂將水泵入圓錐狀管道,為各個高度的花田進行灌溉。灌溉後的水重新流入池中,進行循環使用。水池可以在雨天蓄水,減少用水量。

競賽復盤

Q:圖紙表達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有什麼競賽繪圖經驗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嗎?

A:我們組是由兩位規劃專業的同學以及兩位建築專業的同學組成的。由於規劃專業的同學常以插畫風的形式出圖,因此首次的實景出圖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此外,我們組內建築學專業的同學普遍年級比較低,缺少堅實的建築學功力和邏輯。但是,好在營中有專門的渲染輔導課,幫助我們補充軟體技能。

圖紙部分最難的是核心分析圖的繪製。由於我們的設計概念較為晦澀,將設計的邏輯講清楚並以圖示的形式表達出來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至今我們都覺得我們的核心分析圖不達標。

談及建議,我們認為建築學類的同學一定要學會用圖去說話。當然,這方面需要深厚的積累。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競賽圖紙首先要有抓人眼球的圖面效果,其次要有足夠深度的內容,否則只是虛有其表的美圖而已。因此,在繪圖之初一定要有明確的構圖,色彩,氛圍意象。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你們覺得作品中的閃光點是什麼?有哪些部分你們覺得還可以再進行完善?

A:我們認為作品中的閃光點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作品有浪漫的故事線,實現了自然和教堂的結合,使得教堂變得更加神聖,並改變了教徒們傳統的祈禱方式。第二,我們的選題雖然並不新穎,但是破題比較獨特,在聖母院上重構了一個「小城市」,而非像其他聖母院方案那樣主要針對塔做文章。第三,圖紙中兩張大效果圖比較好的體現出了我們設想的氛圍,這個要感謝佳鑫哥的潤色。需要完善的地方就是分析圖以及圖紙的表達問題。

作品「浪漫性」的特徵也可以成為我們繼續完善的點。或許作品有些過於浪漫,我們認為團隊對於建築結構的拆分可以做得更加科學嚴謹些,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控制作品中感性的部分。

《The Fantasy of Eden》效果圖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Q: 參加Zoodesigner競賽營後大家有怎樣的驚喜和收穫?可以和我們分享下組內每位同學的結營感受嗎?

A:張嘯寅:整體感受是「一波三折」。我們組是一個頗有人文情懷的小組,我們提出了很多人文相關的選題,例如針對「奶嘴樂」現象的反思、男女平等問題、城市的貧民窟問題等等。然而,這些選題要麼是缺乏新意被我們內部否決,要麼是足夠新穎但是難以推進。在我們一籌莫展之際,機緣巧合下我們從AA的一個案例中獲得靈感,並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了選題,這時二十天的競賽營已經過去了一半。確定選題後,雖然也不是一帆風順,但我們終於能夠擺脫焦慮和迷茫有序推進。

譚王冰:做這個設計的過程可以說是非常坎坷了,因為我們組有兩個大四城規學生,所以其實一開始我們的一些想法其實非常的不建築。佳鑫哥和我們小胡老師可能都替我們頭疼吧,我們提出來的反奶嘴樂、反內卷這些主題都幫我們想了很多建築的方式去解決,但是最後我們都覺得不可行。主題一改再改,在討論了很久之後我們一拍腦門,靈光一閃,提出來可以將花與教堂進行,通過自然將教堂塑造得更加神聖,然後就開始了瘋狂拉模型、出圖的歷程,再次重複確定主題時的坎坷,模型也是反反覆復拉了非常多個版本,佳鑫哥和小胡老師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圖的排版、效果圖、分析圖的形式都提了很多意見。佳鑫哥就像大海一樣不斷地輸出他腦內儲藏的想法,小胡老師瘋狂幫我們找畫圖的範例、素材陪我們熬到凌晨。

中間最好玩的事情是我們需要出一張教堂的內部效果圖,我們是從《刺客信條:大革命》取景的,所以最後大家瘋狂肝圖的時候就看到我們小櫻同學在打遊戲。(不過打了一個上午都沒進巴黎,最後只好借了一個同學的帳號,不然我們除了熬夜肝圖之外還得熬夜打遊戲。)

團隊繪圖過程記錄

作者: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

我本人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大開眼界了。競賽營里真的很多大佬,不管是老師也好同學也好,都有很多把刷子。佳鑫哥和助教老師都特別負責,我還記得第一次評圖評了整整一天,我都坐得頭昏眼花了,老師還在持續輸出,懷疑他們都是參加過鐵人三項的選手。除此之外感覺收穫也很大,本城規學子第一次嘗試了實景合成出圖,真的感謝幾位老師的指導;還學會了怎麼團隊合作,怎麼合理地給每位同學分配工作。

朱炳奇:我是大二上參加的evolo,也是我大學的第一次競賽,很幸運來到ZOO,認識了非常厲害的學長學姐們,感謝你們的包容,感謝隊友們。通過這次競賽,我更清楚了一套競賽圖紙的完整流程,思路從課設中非常及時地解放出來,對剛剛開始學習建築學的路程大有裨益。也因為年級較低,有很多操作上的不熟悉和學習的過程,再次感謝包容並耐心為我講解的助教和學長學姐,我將永遠銘記這段有苦有樂讓我飛速成長的經歷!

王淳子涵:作為一個大二、還沒入門的建築小白而言,在這次競賽營里,收穫真的很多,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在建築學習方面,對於設計思維、設計手法、資料查找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幫助,既有開闊,也幫我自己節省了很多時間,真的很棒。在團隊合作方面,也培養了我的協作能力,團隊里的學長學姐真的都很耐心,幫助到我很多。這次競賽營也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天津。簡而言之,此行值得!!

以上所有圖紙版權歸張嘯寅、譚王冰、朱炳奇、王淳子涵、林超群團隊所有,作品解讀版權以及編輯權限歸ZOO建築設計事務所所有,禁止二改,授權請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7704cb4929a1bd7d896976b05a4a9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