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馬王堆漢墓長久以來一直占據著考古界新聞的頭條。
我們經常在新聞聯播中會聽到馬王堆漢墓又挖掘出了新鮮寶貝的新聞。
這些寶貝不斷地刷新了我們對2000多年前那個時代的認知,更讓我們這些受現代文明洗禮的年輕人充分認識到曾經的輝煌。
在那個時代,我們的四鄰還在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通過打造各種青銅物件來展現我們民族的優越性。
其他的東西由於質地脆弱,往往被挖掘出之後就會起化學反應,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曾經在馬王堆漢墓挖出了千年的藕片湯,不過在開蓋的瞬間就迅速地消失了,還好在攝影師的眼疾手快下,我們才有幸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的遺骸。
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
古代人篤信鬼神,他們認為人世間只是活著的一種形態,而死亡則是通過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人死之後,他們在接引使者(道教稱為黑白無常)的帶領下到達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為了保證自己在死後依然能夠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在他們下葬的時候同時埋下了許多珍貴的器物、動物,甚至大量的奴隸和親人,這叫做殉葬。
到了周代,有關殉葬的規模和儀式更是被寫進了《周禮》當中,被後世借鑑和遵守。
不過那個時代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除了王公貴族,普通百姓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活人尚且如此艱辛,死人更不會有人管了。
在春秋戰國的五百多年中,戰爭十分頻繁,各諸侯國紛爭不斷,一次次的政權更迭,造成了大量貴族的死亡。
陪同這些貴族埋進地下的物品可就數不勝數了。
到了漢朝,國家進入了大一統的和平時期,經濟從戰亂中得以恢復,人口也得以持續增長。
四川人張道陵從諸子百家中取長補短,創辦了道教,進一步把殉葬禮儀完善和推向民間化。
有錢的厚葬,沒錢的薄葬,地面上有墳堆,地下有文物不僅形成了習俗,更成為了一種文化。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長久的大一統王朝。
在它之前的秦代,雖然秦始皇開闢了歷史的先河,廢除以往的分封制,改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六部九卿制,但是由於國家內部矛盾過深,它僅僅存在了不到50年就土崩瓦解了。
草民劉邦靠著自己高超的帝王御人術,走上了歷史的舞台,建立了大漢王朝。
由於長期的戰爭和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大漢建立初期民生凋敝,百業待興,在中央集權的基礎上,他又分封了許多自己同宗的同姓諸侯王。
其中長沙國就位於如今湖南省省會長沙一帶。
首任長沙王的丞相利蒼在早年間是追隨漢高祖劉邦起義的鐵哥們,在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立有大功被劉邦封為軑侯,輔佐長沙王吳芮一同治理長沙。
由於他和漢朝皇帝特殊的關係以及自己在長沙國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後,他得到了厚葬,被葬在現在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公里的瀏陽河邊。
這裡也逐漸形成了他的家族墓地,他的兒子和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辛追夫人先後也都葬在了這裡。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考古隊員才無意中發現了他們一家的墳墓。
因為初期歷史學家誤以為是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所以把這裡命名為馬王堆,儘管之後發現是漢墓,但依舊使用了馬王堆這個稱呼。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
在漢朝初年,儘管鐵器已經走上了歷史的舞台,但是興盛於商周、戰國時期的宮廷銅器依舊占據著陪葬品的主流。
此外,陪葬品中還有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是用陶土燒制而成,製作簡便,能夠盛放物品,被民間和官方廣為應用,據說盛放在陶器中的食物,密封之後,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不像青銅器那樣會出現化學反應。
還有一些就是當時的「書籍」——竹簡。
現如今我們看到的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書籍,大多是唐宋明清的版本,這些夾雜了大量後人注釋的書籍早已面目全非,我們根本無法得知作者真實的想法。
而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那些竹簡,距離春秋戰國的時間要近得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考價值。
可是有一些東西,雖然它們對現代考古人員的價值也很高,但是因為現實條件的原因,就不那麼好保存了。
千年藕片湯的遺憾
因為古人的迷信,所以他們在陪葬的物品中不僅僅放入了那些名貴的器物,同時也會放入死者生前喜歡的食物。
也許是馬王堆的主人喜歡喝藕片湯的緣故吧,1972年,考古人員竟然在挖掘出的一件陶器發現了還盛著一罐藕片湯。
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沒有經驗的考古人員打開之後完全驚呆住了。
只見陶罐里盛著的藕片湯晶瑩剔透,藕片焦脆,就像剛從冰箱裡拿出來一般。
就在考古人員遲疑的時候,這罐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藕片湯接觸到空氣,迅速氧化,瞬間消失在了眾人眼前。
帶有照相機的攝影人員趕緊調整焦門一頓狂拍,才保留住了為數不多的幾張照片。
也正是這幾張照片,讓後來的參觀者們得以了解到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的飲食情況。
結語
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更多先進的儀器被用在考古的過程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我們祖先的輝煌。